学术投稿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细胞介素2活性及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研究

饶智国;黄显湘;李佩玲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白细胞介素2活性, 白细胞介素2受体
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Tac)、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Tac-a),MTT比色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活性(IL-2)。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先心病患儿IL-2活性和Tac-a都显著降低(P<0.01);与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IL-2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先心病患儿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其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增强免疫治疗对预防先心病患儿感染十分必要。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附175例报告)

    笔者对本院1990至1997年收治的175例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肿瘤术式选择及预防术后复发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王巨;孙华文;谢宝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速尿与丁尿胺联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疗效观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少尿期是其五期临床经过中关键的一期,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治愈率。我院自1996年采用速尿与丁尿胺联合治疗HFRS少尿期45例,疗效较好。

    作者:熊清芳;余琼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非手术治疗对大多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一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为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及合理的手术途径,本文将我院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用手术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13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龚劲纯;袁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窒息时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低血糖与临床的关系报道较多,而关于高血糖与临床的关系,则报道较少。我们对4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出生时及症状好转时血糖与30例正常新生儿的血糖作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周祖发;张莹兰;杨辉;樊满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单个肿块为临床特征的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男,31岁,2001年2月16日以左耳前无痛性包块一年半就诊。既往无耳病史。体检:神清,精神好,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胸透及心电图正常。外耳及鼓膜均未见异常。左耳屏前可触及约3cm×3cm、边界清、质韧、无压痛、活动之包块。门诊细胞学检查:穿刺内容物为金黄色粘稠液,大量晶状物及中性粒细胞。

    作者:葛勇;丁海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报告

    我院从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立虎;孙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左肾双动脉1例

    笔者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发现左肾有二支动脉供应,其中一支(主动脉)较粗,横行向外,另一支(副动脉)较细,向外下斜行。此类畸形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拥彬;吴红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参皂甙对中分子物质骨髓红系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中分子物质(Middle Molecular Substance,MMS)抑制骨髓红系细胞增殖,破坏红系细胞结构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正常骨髓红系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MMS Ⅲ,建立病理模型,分别加入人参皂甙、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人参皂甙,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无Epo存在的情况下,人参皂甙对受MMS Ⅲ抑制的骨髓红系细胞3H-TdR掺入量无明显增加;有Epo存在的条件下,人参皂甙可显著增加受MMS Ⅲ抑制的骨髓红系细胞3H-TdR掺入量(P<0.01);人参皂甙对MMS Ⅲ导致的骨髓红系细胞肿胀和溶解有明显缓解作用。结论人参皂甙有协同Epo拮抗MMS Ⅲ抑制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和破坏红系细胞结构的作用。

    作者:梅武轩;彭圣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慢性宫颈炎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慢性宫颈炎患者252例,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为两组:HPV-Ag阳性组和HPV-Ag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活检,随后行宫颈电灼治疗,观察宫颈愈复情况及HPV-Ag是否转阴。结果宫颈炎中HPV感染率为14.68%,感染后临床症状较HPV-Ag阴性组重,阴道细胞学检查多为Ⅱ级或Ⅲ级,阴道镜下多为不典型转变区,病理切片可见空泡细胞。经电灼治疗后,阳性组70.27%患者宫颈HPV-Ag可转阴。结论治疗HPV-Ag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病人对预防宫颈癌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新琼;卢海明;胡德慧;周莉;谢家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结肠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附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损伤的术式。方法 30例结肠损伤均行一期手术,其中缝合修补25例,结肠切除5例。结果术后并发肠瘘1例,切口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13.3%。经抗炎、引流、支持等治疗均痊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结肠损伤一期手术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辉;彭海峰;李德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缺血后大鼠回肠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观察缺血后回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大白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模型,用AchE对大白鼠回肠肌间神经丛进行酶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肠缺血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内AchE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AchE活性减弱。结论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对肠缺血耐受性较差。

    作者:宋铁山;雷亚宁;胡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的Dawn现象

    糖尿病患者在正规胰岛素治疗下,清晨(4-5点钟)出现非低血糖引致的空腹血糖升高现象即为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IDDM),也可发生在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NIDDM)。因为它在临床上直接干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治疗效果,应引起内分泌科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统计了我院1996年2月至1999年2月收治的109例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6例发生过黎明现象。

    作者:李伟民;梅武轩;徐魁;夏宗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牙托义眼胎肌锥内充填术矫正眼窝下陷畸形探讨

    本科自1996-1999年间对先后收治的15例不能保留眼球的病人行球内容物剜除及牙托义眼胎肌锥内填充术,较好矫正了眼窝下陷畸形,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玉华;刘沉;张安;毛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与保守疗法比较。方法 40例患者中,治疗组20例,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照组20例,用保守治疗。结果随访2年,治疗组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对照组症状稍减轻,仍反复发作。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较保守疗法好。

    作者:吴立连;吴峰;陈红珍;黄玉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洛索洛芬诱发癫痫发作1例

    患者女,55岁,因四肢关节疼痛半年加重1周,于2000年3月2日入院。既往有“脑外伤”病史,无癫痫病史,入院时查体:T37.5℃,P82次,R20次,BP14.66/10.66kPa,心肺(-),腹部无阳性体征,四肢关节对称性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神经系统体征阴性。

    作者:黄桂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超对95例药物流产前后的监测分析

    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笔者对停经6至12周,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终止妊娠的95例患者进行服药前后的B超监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樊云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雷佛奴尔中期引产失败80例疗效分析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已广泛应用于终止各期妊娠,且成功率较高,但其应用于雷佛奴尔中期引产失败后的疗效报道较少。笔者对雷佛奴尔中期引产失败改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8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木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食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再植1例

    患儿女,4岁,于1997年11月15日乘自行车时,因车祸致使左手食指被自行车车轮绞断,当即送往上海市某医院就诊,因条件所限,未作特殊处理,转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急诊。查体: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心、肺、腹未发现异常,左手食指皮肤及伸指肌腱自常指关节处离断,屈指肌腱自肌腹交界处撕脱,远断段指体较完整,骨骼经检查及X光拍片示:食指自中节指骨骨骺板处离断,诊断为:左手食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

    作者:汪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性双侧胸腔积液33例分析

    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至1998年内科收治的老年性双侧胸腔积液(BPE)患者33例,对其病因、胸腔积液的性质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董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是在建立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利用低温诱导心室纤颤使心脏停跳而进行手术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是在早期电诱颤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随着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良好效果的不断报道,该项技术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作者:白育庭;闵清;涂仲凡;鲁世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