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疗效评价

刘长建;黄佃;刘晨;王炜;冉峰

关键词: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摘要: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华中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ash增菌液检测肠道中沙门菌和志贺菌的结果分析

    沙门菌和志贺菌是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当发生感染或食物中毒后,多数经治疗痊愈,但仍然有极少数为健康带菌者,带菌者多数无自觉症状,不检查不易发现,故带菌者可视为慢性或隐性传染源,如果这部分人从事饮食或公共场所服务行业将对周围人有传染的可能.因此搞好以上人员的健康带菌检查,对于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2~2003年应用沙门菌志贺菌(简称Sash)增菌液检测平湖街道办从事饮食及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人员19 779人,共检测出沙门菌携带者148人,志贺菌携带者23人,其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S平板直接分离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师春碧;邱峰;朱咸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内镜下联合微波及微型电动切削器腺样体切除术72例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微波及微型电动切削器切除腺样体肥大的可行性.方法 用鼻内镜联合微波在电视监视器下用电动切削器切除腺样体肥大患儿72例.结果 随访1~3个月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 鼻内镜联合微波及微型电动切削器切除腺样体肥大安全、高效,是可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费文彬;刘维荣;刘丹;马晶;王桃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目的 筛选高低转移能力人肺癌细胞株PG-BE1和PG-LH7间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进行两次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一次以PG-BE1细胞株为实验方、PG-LH7株为驱动方构建正向消减文库;第二次以PG-LH7株为实验方、PG-BE1为驱动方构建反向消减文库.筛选出来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在Gene 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2个消减文库共得到122个阳性克隆,随机选取1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9条序列来自于已知基因,另外1条序列为新的基因序列标签.结论 成功构建了高低转移力人肺癌细胞株的双向消减杂交文库.

    作者:宋安萍;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外科现状与展望

    血管外科是近年来外科所有专业中发展得快的年轻学科.我国的血管外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分别从属于胸心外科、骨科和普外科等学科,直至1987年全国血管外科专题座谈会的召开和199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的正式成立后,我国的血管外科才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血管外科、各种微创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等作为新的技术日益得到重视,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金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种国产弓形虫IgG ELISA试剂盒的评价

    目的 对一种国产弓形虫IgG ELISA试剂盒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将该试剂盒和进口弓形虫IgG ELISA试剂盒同时对411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以进口试剂盒检测结果 为标准,评价该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Youden指数以及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 该国产弓形虫IgG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9.7%,符合率为99.8%,Youden指数为0.997,与其它IgG抗体无交叉反应.结论 该国产弓形虫IgG ELISA试剂盒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与进口试剂盒检测符合率高,且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王维鹏;徐淑琴;夏剑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机辅助通气时机与预后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低氧血症患者呼吸机佳干预时机.方法 我院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以2005年8月为分界点分为A组和B组,A组在手术后或呼吸功能不全时使用机械通气,B组在呼吸衰竭后机械通气.全部病例均监测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昏迷时间、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经机械通气后血气指标均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昏迷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恢复较好.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时宜尽早机械通气干预.

    作者:吴欣洪;黄伟年;罗富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胎盘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胎盘生长因子(PLGF)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一种,它在促进血管生成、调节滋养细胞功能及促进肿瘤和炎症的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PLGF主要在胎盘表达,与妊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颜耀华;李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术中持续指压止血法探讨

    目的 探讨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AP)术中持续指压止血法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选择性手术治疗IFAP的病例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修补动脉破口治愈,术后并发症4例.术中持续指压10分钟止血与传统动脉解剖控制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AP手术推荐采取小切口显露加局部指压10分钟止血法控制出血,必要时辅以破口下方双线悬吊牵引止血法.

    作者:阳军;吴泽斌;柯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复方丹参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 总结我院1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SAH的治疗经验.其中70例按常规治疗(常规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治疗(丹参组).结果 丹参组临床治愈率、重残率与常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复方丹参对颅脑损伤并SAH有明显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赵文旭;戴莉;陆业平;胡绪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 女,40岁.右侧颜面浸润性斑块及肿物6月余.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面颊部出现一指甲大小暗红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迅速扩大至同侧下颌及耳后,呈浸润性生长,并在右额发际处出现二处紫黑色肿物似血疱,近1月来肿物发展至手掌大小,时觉瘙痒及轻度灼热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皮肤血管瘤;Koposi肉瘤?未予以治疗.

    作者:王慧;李青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4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外科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溃疡的外科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24例由下肢原发性静脉返流性疾病所致下肢静脉溃疡采取综合治疗,包括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和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对比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 本组24例30条患肢均获随访.术后下肢浅静脉曲张全部消失,足靴区色素沉着明显改善,小腿水肿消退.肢体溃疡于术后22~65天愈合.术后3个月内下肢酸胀感全部消失.结论 外科综合治疗是下肢静脉溃疡较好的手术选择.

    作者:陈德杰;汪江平;黄华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子痫前期的预测及预防

    子痫前期为妊娠期特发疾病,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发病多出现在妊娠20周以后,胎盘浅着床和血管内皮受损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表现,目前对该病的临床处理尚处在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阶段.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预测方法对存在初产、多胎、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筛查,从中筛选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并对其实施一定的干预防治措施,是改善本病预后、降低发病率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子痫前期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陈茜;王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长建;黄佃;刘晨;王炜;冉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89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结合住院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均有极显著性(P<0.01);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高(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住院治疗模式.

    作者:柯贤军;汪炳华;许康;郭珍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婴儿川崎病15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4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15例1岁以内的婴儿川崎病,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婴儿川崎病15例,符合2002年2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川崎病研究协作组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8个月.

    作者:陈翠芳;李开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进展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病(PAD),通常由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主要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等.

    作者:张文波;徐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肢体动脉栓塞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各种因素对肢体动脉栓塞疗效的综合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用Fogarty导管取栓共救治 21例(23条)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例.结果 1例高龄病例因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感染,取栓术后截肢,后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病例经积极救治均保全了肢体和生命,2例术后早期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再行减压术,保肢成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疑诊病例的确诊,术前肢体的缺血时间、缺血程度、术中血栓取出的彻底性和操作技巧,术中、术后针对再灌注损伤的综合性用药及对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谭最;谢友利;吴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分型与外科术式选择(附6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痉挛性斜颈(ST)的临床分型和外科术式选择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45例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痉挛姿态分成不同类型.针对ST的不同类型,外科治疗采用不同术式.结果 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并随访1~3年,痊愈434例占67.2%,显效117例占18.2%,进步72例占11.2%,无效22例占3.4%.结论 痉挛性斜颈的外科治疗应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术式,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创伤小.

    作者:周国俊;姬绍先;陈信康;裴圣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附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6例,其中1例选择应用连体带膜支架移植系统,另1例选择单臂带膜支架释放系统和对侧髂总动脉封堵系统,联合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死亡2例,1例Stanford B型,术后24小时内死于夹层破裂;另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28例病人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

    作者:蒋米尔;陆民;黄新天;黄英;陆信武;李维敏;刘晓兵;殷敏毅;赵海光;张培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肢体血管旁路治疗的探讨

    目的 探讨提高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途径.方法 对应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1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别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至双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至腘动脉、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上段、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下段、腘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架桥术.结果 其中行大隐静脉架桥术的5例患者血管全部通畅,股三角淋巴瘘1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12例患者中,伤口液化5例,人工血管外露并阻塞1例,隐神经皮支损伤1例.结论 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闭塞只能采用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股总动脉以下股浅动脉以及腘动脉闭塞,人工血管和自身血管性架桥均可应用;而腘动脉下段及膝关节以下的动脉闭塞时,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架桥;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血管重建方式的可靠保证.

    作者:刘继前;曹建春;游冬阁;曹刚;陈朝晖;葛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华中医学杂志

华中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