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姜宏;谢俊霞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卵识别与精子质膜及卵透明带中所含糖蛋白有直接关系.在精卵识别中存在着精子受体和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配体相互作用的糖类识别机制及精子质膜与卵子质膜的糖蛋白识别.本文主要从结构功能上对与受精相关的精卵表面糖蛋白作一介绍.卵子表面与受精相关的糖蛋白主要是ZP1、ZP2、ZP3.与卵子表面糖蛋白相比,精子表面参与精卵识别的糖蛋白种类较多,有SP56、SP95、PH-20、FA-1、甘露糖结合蛋白、顶体素、fertilin蛋白等.
作者:冯伯森;胡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压和血管再狭窄的共同病理特征,而VSMC表型转化是VSMC增殖和迁移的基础,研究VSMC表型调节的分子机制,对上述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因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琦;温进坤;郑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鞘氨醇-1磷酸盐(SPP)是神经鞘磷脂代谢产生的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脂类,在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细胞的增殖、存活、细胞骨架改变、迁移、血管发生、创伤愈合和胚胎发育等.本文综述了SPP在细胞生物功能调节和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作者:段海峰;王立生;吴祖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G蛋白是一类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其生理功能是将细胞膜受体所识别的各种细胞外信号同细胞内一系列效应分子偶联起来,引起核基因转录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G蛋白在心脏表达的亚型有Gs、Gi/o、Gq/11、G12/13,参与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律和心肌细胞生长的调节.本文着重讨论了心脏G蛋白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在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中的改变,以加深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
作者:张亮;李丽;吴立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帕金森病病人黑质内铁含量增高,铁参与自由基的生成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因此脑内铁含量增高被认为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但是黑质内铁异常增高的原因不清,因此对于脑内铁代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脑内铁的摄取及铁代谢相关蛋白即铁蛋白、乳铁蛋白、铜蓝蛋白与帕金森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俊;姜宏;谢俊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塞莱拉遗传信息公司在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宣布,他们绘制出了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新的难题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就是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怎样提高基因功能研究的效率.转基因技术较好地继承了生理学原有的研究思路,可能成为基因与整体功能联系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成为今后大规模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衍刚;陆剑;杨秀娟;于龙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从流行病学、药理学动物模型和体外药理学三个方面列举了COX-2作为肿瘤发生限速步骤的证据,分析了COX-2促进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探讨COX-2同时表达于炎症和肿瘤的意义,后对COX-2与肿瘤发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推测.
作者:李国平;杨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钱振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骨髓、骨骼肌及神经组织均发现侧群干细胞(SPSCs).ABC转运蛋白ABCG2/Bcrp1基因在不同来源侧群(SP)干细胞均呈高表达,且该基因表达与SP细胞表型密切相关.SP细胞能向不同类型或不同胚层的组织细胞分化,很可能代表了一群更原始的干细胞,且与干细胞可塑性相关.而ABCG2/Bcrp1在造血及神经等组织来源的SP干细胞中的特异表达,使得该转运蛋白成为从不同组织中分选多潜能干细胞的一种新的表型标记.
作者:谢超;裴雪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一直以来疼痛被认为仅仅是由神经元调节的.目前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许多重要功能如参与信号转导、被激活而表现出激活的特性,如释放促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在疼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关系的研究,必将为疼痛机制的阐明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卉丽;秦绿叶;万有;韩济生;于常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资料表明,胰岛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动物脑内有高水平的胰岛素,而且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均存在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第二信使系统.很多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和胰岛素水平或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同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神经元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胰岛素和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被人类寄予了厚望.
作者:姚小皓;沈凯;李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传统观念认为,出生时就已拥有了终生的胰腺β细胞(由它产生胰岛素).然而,现有证据表明,β细胞群是动态的,通过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群大小数量的变化来维持血糖浓度局限于一个很狭窄的生理范围内.β细胞群大小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与β细胞数量(增殖或凋亡)和单个细胞体积(肥大或萎缩)的变化有关.当机体不能精确调控β细胞群的大小数量时,就会发生糖尿病.因此,了解β细胞的发育分化、干细胞起源和代偿机制对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姚忠祥;秦茂林;周德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5-脂氧合酶(5LO)是机体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生物活性分子白三烯的关键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有5LO的显著表达,海马和小脑表达水平高.5LO在体外神经元发育、老化及多种脑损伤过程中表达增高.5LO可能通过酶和非酶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中发挥作用.糖皮质激素、褪黑素等参与5LO的转录调节.
作者:周斌;陈新生;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由400多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5kD,分胞外段、跨膜段和胞内段,在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系膜细胞、神经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细胞中普遍表达.RAGE作为信号转导受体介导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和其配体在细胞表面结合,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机制,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阿尔采末病(AD)、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对RAGE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可能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位,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善超;侯凡凡;姜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发育早期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它可使神经元产生去极化,升高胞内Ca2+浓度,此时GABA发挥了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随着兴奋性谷氨酸能系统的发育,通过Cl-转运体的表达变化,胞内Cl-浓度降低,从而使GABA由兴奋性转变为抑制性.
作者:朱海雷;王殿仕;李继硕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