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磁共振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妊娠和分娩是否影响初产妇骨盆大小

刘萍;王月祉;余艳红;陈春林;廖科丹;李益格;王艳;昌仁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骨盆测量, 初产妇, 妊娠, 分娩
摘要:目的 利用三维磁共振(3D MRI)重建技术分析妊娠和分娩是否改变初产妇骨盆大小及产后骨盆的恢复情况.方法 采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查的120例未育女性,24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MRI原始数据,其中73例初产妇产后复查MRI.分别重建未育女性和初产妇产前、产后骨盆三维模型,测量骨盆大小及形态并分组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孕妇与未育女性临床骨盆分型占比均为:女型>猿型>扁型>男型,足月孕妇骨盆横径略微增大(0.2~0.3 cm);耻骨弓角度增大而骨盆倾斜度减小.(2)不同分娩方式产后骨盆变化不同,顺产后42 d中骨盆前后径稍增(0.2 cm),产后6个月后恢复至未育大小;剖宫产后骨盆径线无明显变化.(3)骶髂关节间隙和耻骨联合间隙妊娠晚期较未育状态增宽,产后42 d减小.至产后6个月耻骨联合间隙恢复至未育状态水平,而骶髂关节间隙与妊娠晚期无明显变化.结论 初产妇骨盆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妊娠期骨盆的变化有利于经阴道分娩,不同分娩方式对骨盆影响不同,产后6个月初产妇骨盆径线大部分恢复至妊娠晚期状态.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临床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或功能障碍所引发的盆腔器官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修补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医生及患者对POP手术满意与否多建立在解剖学失败和再次手术上.

    作者:朱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草案)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11].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数逐年上升,故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尚缺乏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相关策略.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变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子宫内膜癌筛查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盆底仿生物电刺激促进产后子宫复旧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仿生物电技术对产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足月分娩的20~40岁、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A、B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产后常规护理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仿生物电技术分别选取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测量子宫底高度,观察恶露量、超声检查子宫复旧方情况.结果 研究A、B组均较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恶露量[(225.36±52.97)mL、(216.55±65.79) mL、(187.76±47.02) mL]、产后42 d子宫复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2h及早应用仿生物电技术治疗可促进产后子宫复旧,有效预防晚期产后出血,促进早期康复.

    作者:毛中英;冯虹;黄冬梅;陈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中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8年全球估计新发宫颈癌病例数达529800例,估计死亡病例数达275 100例,其中,超过85%的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几乎所有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2-4],目前,宫颈HPV-DNA检测是筛查宫颈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HPV-DNA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检测情况尚未有统一说法,HPV在宫颈癌疾病进程中的作用、HPV与淋巴结转移以及疾病复发和预后的关系也尚不明确.文章将总结分析宫颈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检测HPV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邓婷;刘继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应用磁共振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妊娠和分娩是否影响初产妇骨盆大小

    目的 利用三维磁共振(3D MRI)重建技术分析妊娠和分娩是否改变初产妇骨盆大小及产后骨盆的恢复情况.方法 采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查的120例未育女性,24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MRI原始数据,其中73例初产妇产后复查MRI.分别重建未育女性和初产妇产前、产后骨盆三维模型,测量骨盆大小及形态并分组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孕妇与未育女性临床骨盆分型占比均为:女型>猿型>扁型>男型,足月孕妇骨盆横径略微增大(0.2~0.3 cm);耻骨弓角度增大而骨盆倾斜度减小.(2)不同分娩方式产后骨盆变化不同,顺产后42 d中骨盆前后径稍增(0.2 cm),产后6个月后恢复至未育大小;剖宫产后骨盆径线无明显变化.(3)骶髂关节间隙和耻骨联合间隙妊娠晚期较未育状态增宽,产后42 d减小.至产后6个月耻骨联合间隙恢复至未育状态水平,而骶髂关节间隙与妊娠晚期无明显变化.结论 初产妇骨盆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妊娠期骨盆的变化有利于经阴道分娩,不同分娩方式对骨盆影响不同,产后6个月初产妇骨盆径线大部分恢复至妊娠晚期状态.

    作者:刘萍;王月祉;余艳红;陈春林;廖科丹;李益格;王艳;昌仁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单绒毛膜双胎的处理指南(2016)要点解读(二)

    在本刊2017年第9期,我们对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单绒毛膜(单绒)双胎的处理指南(2016)要点进行了解读,包括:单绒毛膜双胎的诊断;单绒毛膜双胎的妊娠结局;单绒毛膜双胎染色体异常、结构异常及其他胎儿并发症的佳筛查方法.现继续对复杂性单绒双胎的管理解读如下.

    作者:何欢;葛会生;漆洪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子宫腺肌病恶变文献综述及荟萃分析

    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 50岁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子宫异常出血及宫体增大[1-3].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特征,如血管生成和侵袭行为.子宫腺肌病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标本中常见[4].子宫腺肌病可恶变为子宫内膜癌[4].本文就目前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高危因素及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文献进展予以荟萃分析.

    作者:袁航;张玉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磁共振成像盆底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盆底三维重建可以了解盆底解剖,协助盆底缺陷诊断.目前,MRI盆底三维重建的内容包括骨盆、盆腔器官、盆底肌肉、韧带等,是研究盆底的新方法.笔者对年轻未育、足月单胎妊娠晚期、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的盆底研究发现,通过运用该方法可以直观观察不同状态的女性盆底、了解盆底的解剖状况并反映功能异常,可协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较超声更为直观先进的方法.但盆底三维重建技术基于较为昂贵的MRI检查数据,且该技术的掌握相对困难,因而适合科学研究,临床推广有一定难度.

    作者:刘萍;唐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定量分期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估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1例POP-Q评分诊断轻、中度患者,取C、Ba、Bp点,Valsalva状态下超声测量C'、Ba'、Bp'点,比较各点相关性.结果 关于子宫脱垂的C'点(-1.85)与C点(-3.5)显著相关(r=-0.553,P=0.001);关于阴道前壁脱垂的Ba'点(-1.1)与Ba点(-1)显著相关(r=-0.461,P=0.001);关于阴道后壁脱垂的Bp'点(-0.85)与Bp点(-2.5)有相关性(r=0.331,P=0.001).结论 超声诊断和POP-Q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量化诊断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周惠玲;汤佩玲;杨存珍;何莹莹;范良生;张晓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梗阻型便秘和性功能障碍等,经阴道分娩是其高危因素.盆底超声检查安全、方便、廉价、动态和高分辨率,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盆底功能及疗效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雷凯荣;李艳平;张小培;杨颖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卒中性子宫肌瘤自发破裂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子宫肌瘤自发性破裂临床罕见,原因多为子宫肌瘤直径大于10 cm、静脉充血、动脉压升高、提重物等腹压增加、子宫肌瘤表面动静脉血管破裂等[1-4].亦有子宫肌瘤变性自发破裂的报道[5-6].子宫肌瘤破裂可导致腹腔内出血,常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卒中性平滑肌瘤是临床上极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发生自发破裂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并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马媛媛;张璐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报告系统(2017)及临床处理建议

    一个适宜的细胞学评价系统,既有利于细胞病理学医生间做出一致的诊断,又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指导临床处理;同时针对某一诊断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提出下一步的处理建议,终使得细胞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结果间有很好的对接.

    作者:陈锐;杨曦;任玉波;史桂芝;尹洪芳;刘从容;文佳;孙耘田;廖秦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与妇科泌尿系统症状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了解女性泌尿系统症状的重要方法.目前,针对女性下尿路症状及其相关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很多.不同问卷针对的内容不同,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的循证医学等级.应用不恰当,或者是未经验证的问卷,就无法获得可靠的结果.文章就常用的妇科泌尿系统症状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做一阐述,希望对临床研究有指导作用.

    作者:谈诚;杨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失败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失败的经验教训,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佳适应证.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宫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CSP 43例,其中Ⅰ型25例,Ⅱ型16例,Ⅲ型2例.共失败7例(Ⅱ型5例,Ⅲ型2例),其中4例术中急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其后行清宫术;2例转行腹腔镜下妊娠病灶清除术;1例转行经阴道妊娠病灶清除术.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清除病灶,保留子宫.术后1个月血β-hCG均降至正常,26~53 d月经复潮.结论 宫腔镜下妊娠病灶清除术适用于Ⅰ型和部分Ⅱ型瘢痕妊娠.术前全面评估,备好相应预案可以避免因宫腔镜手术选择不当造成的大出血,避免手术失败,减少患者损失,提高宫腔镜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栾少红;范俊;慕庆玲;吕秀清;陈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双胎妊娠子痫前期预测与预防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与母体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孕产妇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1],同时该疾病伴有较高的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其中围产儿死亡率约为10%,早产发生率约为15%,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约为50%[2].根据发病时机可将PE分为两型:早发型(<34周)和晚发型(≥34周),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发生机制不同.

    作者:刘阳;孙路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缺陷诊断

    盆腔器官脱垂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盆腔器官移位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样的脱垂症状可能是不同盆底组织结构缺陷的结果,只有诊断明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术式,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作者:王凤玫;宋岩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排便障碍综合征及其评估手段

    排便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包括肛门直肠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大多数患者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也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黄玲;李力;雷凯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磁共振成像在盆底结构异常中的诊断意义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评价脱垂程度具有局限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以确定盆腔器官脱垂的类型,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盆底结构异常的诊断.静态MRI主要用来观察盆底支持结构缺陷,动态MRI主要用于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对于临床确定盆底缺陷类型、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但目前MRI对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程度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各个诊断标准与临床检查的相关性也不同.因此,MRI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盆底结构异常的良好工具,但不能完全取代临床检查.

    作者:韩劲松;陈永康;刘剑羽;周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足月顺产后绒癌肺转移误诊1例

    足月顺产后继发绒癌是一种并不常见的恶性程度高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足月妊娠后绒癌大约占绒癌的1/4[1],因常常表现为产后恶露不净,容易误诊为胎盘残留或植入,给诊断和处理带来困惑.现报道1例足月顺产后绒癌肺转移误诊为胎盘植入,宫腔镜手术后行EMA-CO化疗,随访5个月月经恢复,血清β-hCG正常,影像学病灶消失.

    作者:蔡蕾;唐琼兰;叶飞;林伟钊;舒珊荣;罗新;蒋学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女性尿失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口流出,国外较早期的文献显示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5% ~ 53.0%,国内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总患病率高达18.9%.尿失禁的诊断及评估包括定性诊断、分型诊断、程度诊断及合并疾病等4个方面.文章基于于欧洲泌尿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尿失禁指南及证据等级,以一系列证据概述的形式,将尿失禁诊断过程中的已知证据分等级推荐给临床医师.同时,将从尿路功能和尿路结构的异常两个方面鉴别尿失禁.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时间可以从患者的症状叙述中给出尿失禁的正确诊断,但仍需要注意针对可疑患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罗德毅;沈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