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理利用能量器械,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冷金花;戴毅

关键词:能量器械, 微创手术
摘要:各种能量器械的应用推动了妇科微创手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临床常用的能量器械包括:电能量、超声和激光等,不同的能量器械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妇科临床医生应该要熟练掌握不同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规范使用、合理使用能量器械始终是保证手术安全的惟一法宝.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宫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防治

    宫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包括高频电刀单极、双极、等离子、射频等,通过能量器械产生的热效应以达到电切与电凝的手术效果.这些能量器械为手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损伤.文章就宫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可造成的副损伤及其处理、能量器械的使用技巧及如何预防副损伤的发生进行讨论.

    作者:冯力民;赵一;史小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的多因素分析及临床处理探讨

    目的 探讨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及其下一步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并行二次手术的166例高级别C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6例患者二次手术后病理提示炎性改变112例,病灶残留54例,残留率32.5%(54/166).年龄、绝经状态、初次宫颈锥切宽度及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为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初次锥切宽度和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与病灶残留高度相关.结论 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1000 RLU/PC,初次锥切体积<1.93 cm3的患者发生病灶残留可能性大,切缘阳性患者有必要行二次手术,手术方式应个体化.

    作者:吴婷婷;李智;李丹军;吴瑞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冻融后单囊胚移植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冻融后单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及可行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冷冻囊胚移植的1959个周期的资料,将冻融后单囊胚移植(single frozen-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SFBT)与双囊胚移植(double frozen-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DFBT)分组比较,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间比较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46.3% vs.59.5%,活产率33.3% vs.44.1%,双胎率0.6% vs.23.5%,早产率1.4% vs.4.5%,低体重儿率1.2% vs.5.2%,SFBT组均低于DF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BT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间比较年龄、胚胎的发育速度、碎片比例、卵裂球均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避免多胎妊娠,降低母婴并发症,实施SFBT是一项有效可行的措施.年龄和D3胚胎形态对SFBT的临床结局无显著影响.

    作者:邓莲;李永刚;高梦莹;敖磊;相立峰;李明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中单极电刀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防治

    电凝电流使细胞内的水分蒸发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两区,两界,三层,六结构”以及腹主动脉下段“沿途”五个“路标”对于应用单极电钩开展盆腹腔淋巴结的切除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输尿管三级供血原理为避免输尿管热损伤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康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复发性妊娠合并卵巢黄素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卵巢黄素囊肿(theca-lutein cyst,TLC),又称卵巢高反应性黄素化(hyperreactio luteinalis,HL),是一种少见的卵巢良性瘤样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卵巢多囊样增大.具体病因不清,可能与体内高HCG水平或卵巢对HCG的敏感性增加有关,因此,常见于滋养细胞疾病、多胎妊娠或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亦见于正常妊娠中[1].自1938年Burger报道了首例非滋养细胞性TLC以来,至今已有逾百例报道.妊娠合并TLC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于产检时或剖宫产探查双附件时发现[2],部分因卵巢扭转或出血而表现为腹痛等急腹症症状,仅少数合并有雄性化改变[3].有关复发性TLC的报道非常少见,我院近期诊治1例罕见的复发性妊娠合并TLC,在此进行报道并文献综述.

    作者:张璐;刘铭;段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智能双极应用中副损伤的防治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由于双极电凝使用不当引起手术副损伤,已引起内镜手术医生高度重视,促使各种新型智能双极手术器械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但是智能双极使用不当引起泌尿系、肠道、神经、血管等副损伤时有报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种智能双极应用可能产生副损伤充分了解,尽可能减少各种手术副损伤的发生.

    作者:陈龙;张盛苗;张维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合理利用能量器械,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各种能量器械的应用推动了妇科微创手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临床常用的能量器械包括:电能量、超声和激光等,不同的能量器械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妇科临床医生应该要熟练掌握不同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规范使用、合理使用能量器械始终是保证手术安全的惟一法宝.

    作者:冷金花;戴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臀位矫正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臀位是产科异常胎位中常见的一种,臀位发生率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3%~4%[1].由于臀位先露部分不规则,对前羊膜囊压力不均,易致胎膜早破、脐带脱垂,脐带受压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亡.此外,臀位阴道分娩易发生后出头困难,常发生新生儿脊柱损伤、臂丛神经损伤、颅内出血等,也可导致产妇软产道撕裂、产后出血等[2],臀位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头位[3].因此,目前臀位分娩方式大多选择剖宫产来避免臀位阴道分娩并发症[4].据统计,美国臀位剖宫产率从1970年的12%上升至2001的87%[5],在我国也有相似的增长率.虽然剖宫产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但毕竟具有创伤性,对孕产妇存在一定的近远期并发症.

    作者:袁英;刘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能量器械的使用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预防

    能量器械是腹腔镜手术依赖的器械,热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能量器械导致卵巢热损伤的特点、卵巢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加以叙述.

    作者:崔满华;许天敏;杨如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腔镜手术中能量设备的进化与应用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中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是科技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趋势.各种能量设备的进化和使用使手术步骤简化、手术范围增大、精细度增高,给腹腔镜手术医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文章对能量设备的进化和应用做一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常用设备的原理、主要优缺点、适用场所及辐射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手中的工具,用好工具、减少并发症.

    作者:梁志清;邓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国际妇产超声学会实践指南“超声在双胎妊娠中的应用”解读(一)

    由于高龄受孕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使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双胞胎出生率在1980年到2006年间增长了约70%.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发表了超声在双胎妊娠中的应用指南,确立超声在非复杂性双胎妊娠和复杂性双胎妊娠[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FGR)、双胎贫血-多血质序列征(TAPS)、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联体双胎和双胎之一死亡]中的作用,并为筛查、诊断、处理双胎并发症提供具体的指导.

    作者:曾艳欣;陈敏;赖贺;李南;王佳燕;黄炜然;罗凯;陈敦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死亡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妊娠期妇女并发急性主动脉夹层罕见,起病凶险,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极高,多在发病数小时内死亡,24 h病死率25%,48 h病死率50%[1].主动脉夹层因受妊娠干扰极易误诊,早期诊断及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上按Stanford分型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B型.近期,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1例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分析原因,患者入院后突发背部剧烈疼痛不足24 h,疾病诊断不清,治疗方向不明确,后因动脉瘤破裂导致母胎死亡.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朝霞;张伟杰;倪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晨笛网压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晨笛网压缝合术(Chen-Di network compression suture,CNCS)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应用CNCS对8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评价手术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CNCS缝合完成,子宫活动性出血于术后5~10min停止,观察30 min阴道无活动性流血,均成功保留患者子宫.磁共振成像(MRI):术后4d宫壁见散在点状信号,未见宫腔积液,术后46 d宫壁肌层信号均匀,宫内膜线清晰;超声检查:术后42d子宫宫壁肌层回声均匀,复旧形态良好.随访:停止哺乳后1~2个月8例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例2术后20个月再次妊娠,29个月后分娩一健康女婴.结论 CNCS是一种操作简单易行的子宫缝合术,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保留子宫具有积极意义,CNCS对医疗器械及材料无特殊要求,尤其适合医疗条件有限的广大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作者:王晨笛;卢晓红;李莉;徐世康;李莉(大);刘颖;韩倩;李莉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国际妇产科联盟“产时胎儿监护指南”解读(二):间歇胎心听诊和心分娩力描记法

    1985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围产医学委员会制定了“胎儿监护指南”,并在1987年发表[1].随着时间流逝,1987版指南的不足之处日益显露[2].为此,FIGO召集该领域专家于2013年10月开始撰稿新一版指南,并于2015年3月完成.该指南目标是综合全球产时胎儿监护的研究成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减少远期后遗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产科干预.

    作者:李海营;王恒宇;漆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预防

    文章旨在讨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预防,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机器人系统中的能量器械包括单极、双极、超声刀及血管闭合器.其工作原理同腹腔镜下的能量器械基本相同,但是有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相关参数的设置.只有熟悉解剖,动作轻柔,掌握器械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巧,才能顺利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相关副损伤的发生.

    作者:叶明侠;孟元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中超声刀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防治

    超声刀是一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手术器械,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刀头的振荡摩擦产生热能作用在组织上,具有凝血和切割同时完成、刀头温度低、侧向热传导小、无电流刺激等特点.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一些关键技术操作上有独特优势,提高了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减少了术后的一些并发症.超声刀引起的输尿管或肠管的损伤,仍然按照热损伤的原则进行防治和处理.

    作者:刘开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花斑眼镜蛇样鱼鳞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花斑眼镜蛇样鱼鳞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产前诊断和预防,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例花斑眼镜蛇样鱼鳞病死婴,行临床资料分析、系统尸体解剖及常规病理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花斑眼镜蛇样鱼鳞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的一种严重亚型,在出生时即发病,以全身被覆一层厚如盔甲样的灰白或灰黄色鳞屑并伴有显著的唇外翻和睑外翻为特征.皮肤超微结构特征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板层小体和角质层细胞间缺乏板层结构.结论 特征性临床病理表现是诊断花斑眼镜蛇样鱼鳞病的重要依据.因常为致死性,通过产前诊断阻断疾病在家系中遗传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作者:沈艳;钟日胜;黄丽妮;杨通;陈贵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孕产妇重症监护室转诊因素和结局842例分析

    目的 探讨产科患者转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转诊因素、转诊结局.方法 收集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并转ICU治疗的病例842例,分析其人口统计学特征、转诊因素、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1)产科相关疾病为57.6%,非产科相关疾病为42.4%,非产科相关疾病的死亡率、ICU住院天数的中位数分布高于产科相关疾病患者[(10.1%vs.4.9%)、(3.0d vs.2.5 d)],但机械通气率较低(P<0.05).(2)产科相关疾病患者转ICU因素为高血压疾病(32.7%)、产科出血性疾病(19.2%)、产科感染性疾病(2.1%)等;非产科疾病患者转ICU因素主要为妊娠合并心脏病(12.2%)、肺部感染(5.5%)、妊娠合并外科疾病(6.3%),系统性红斑狼疮(2.7%)等.(3)不同ICU转诊因素组在机械通气支持、血液滤过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死亡率、ICU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晚期及产后是患者发病及转ICU的常见时期,转ICU治疗的产科相关因素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产科感染,心脏病、妊娠合并肝炎、感染性疾病是主要的非产科因素.

    作者:周燕媚;孙雯;肖雪;汤雯婷;匡丽云;陈敦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手术用激光的工作原理、特性与应用

    激光因其特有的组织效应可用于手术中切割与止血,也可用于生物组织刺激,产生特定的物理治疗效应.妇科手术常用的激光能量有两种方式:钬激光用于宫腔镜生理盐水膨宫下宫腔病损切割与消融、CO2激光腹腔镜下病灶切割与止血.激光具有切割定位准确、垂直损伤浅、侧损伤小、组织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妇科盆腔手术.

    作者:张震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eAg阳性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不同HBeAg血清学状态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娩的440例HBsAg(+)孕妇,将其分为HBeAg(+)265例,HBeAg(-)175例,随机选取同时期非HBV感染健康孕妇304例作对照组,分析各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另将378例HBV携带孕妇按HBV DNA是否≥1.0× 106 U/L,分为HBV DNA(+)174例及HBV DNA(一)204例,进一步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HBeAg(+)组比非HBV感染健康孕妇组早产或胎膜早破发生风险更高,HBeAg(-)组与非HBV感染健康孕妇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差异;HBV DNA(+)组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0.92%、13.22%,HBV DNA(-)组为3.43%、6.37%(P=0.004,P=0.024).结论 HBeAg(+)孕妇发生早产或胎膜早破风险高于HBeAg(-)孕妇,HBeAg(+)可作为预测早产或胎膜早破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

    作者:李飞凤;黄启涛;马思原;赵笑林;周琳;佘秋敏;马倩倩;曾文娟;钟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