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雄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屈曲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共12例,本组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给予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徒手肌力检查、Muller膝关节稳定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评价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徒手肌力检查、Mull-er膝关节稳定评分、HSS评分相较术前均有明显进步,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者4例、良者5例、可者2例、差者1例,患者膝关节稳定优良率81.8%。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屈曲畸形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相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皮质醇(COR)的相关水平。方法:选取 A组(首发精神分裂症伴随抑郁症状患者)30例、B组(首发抑郁症)30例、C组(首发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症状)30例、D组(健康组)3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发光化学法检测其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结果:在每一组中,不同时段人体内血清皮质醇(COR)水平有所不同,A、B、C 3组血清皮质醇(COR)水平明显高于D组(P<0.05),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皮质醇(COR)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的不同,首发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症状时,患者体内血清皮质醇(COR)水平较不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及首发抑郁症患者明显升高。
作者:李欣;薛坤喜;万静;杜宝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性骨质预检症肱骨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 LCP(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老年性骨质预检症肱骨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像,采用 LCP 内固定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患者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愈合时间平均数值为(13.56±4.13)周;肘关节活动恢复总优良率为90.0%;肘关节屈曲平均数值为(124±6)o,屈伸平均数值为(76±7)o,伸直平均数值为(9±4)o,并发症发生率为0.0%。结论:对于发生骨质疏松症肱骨骨中下段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手段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患者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等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其它不适症或并发症伤害,为临床可行性高的治疗手段,可推广使用。
作者:邓黄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防治对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1年后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肺功能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5.3%,P<0.05。结论:社区家庭式卫生服务可改善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晓兰;李风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诊治疗急性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80例急性胃出血患者,数字抽取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研究组采取手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因1例胃出血而死亡。结论:患者发生急性胃出血时,应观察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合理治疗措施,增加其治愈率,加强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兴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通过对广州某重点医科大学医学非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数据调查,利用路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自我概念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发现社会认知、学术认知及学术目标两两显著正相关;学术认知及社会认知通过专业成绩显著影响毕业去向,而学术目标对毕业去向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
作者:庄严;张春辉;陈士良;刘东卫;张竞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某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验,探讨使用院前出车评价表后对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与患者满意度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院前急救分站的实际情况,针对工作流程,医院领导组织讨论小组制定一份可量化并实效性强的评分表,发放给3处急救分站,安排专人客观评价每次出车情况,并记录患者的满意度,得出结果与另3处未用量化评分表的急救分站对比。结果:在使用量化评分表后,观察组的空车率与改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车时间与总反应时间也明显缩短。此外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医生、驾驶员的急救团队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给予肯定。结论:加强工作流程管理,采用量化评分表能够使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对提高病人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岸林;刘兰香;钟育红;张贵昌;彭家桃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07年12月~2014年12月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0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全髋关节组患者17例,半髋关节组患者1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后 Harris评分优良率及Postel疗效评分。结果:全髋关节组手术时间、术中术中出血量较半髋关节组显著较高(P<0.05);全髋关节组术后 Harris评分优良率较半髋关节组显著较高(P<0.05);全髋关节组的Postel疼痛评分、行走能力、髋关节活动范围较半髋关节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更好,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且有一定耐受能力,则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黄钟炼;邱开封;陈洪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降低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焦虑状态和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因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别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和常规护理,每组50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SAS焦虑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胡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防止及降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某院重症监护室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病例426例,其中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病例130例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加强相关预防措施后的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病例393例,其中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病例77例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0.4%,而观察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加强手部卫生、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日常监测、基础护理这5个方面的工作,来预防及降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而有效的手卫生是控制重症监护室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的基础、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甲氨喋呤三联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sB7-H3、INF-r及IL-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甲氨喋呤三联疗法;4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对照组,采取甲氨喋呤二联疗法;36例正常人为健康组,采用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夹心法检测患者及正常人群血清中 sB7-H3、INF-r及IL-2的表达水平。结果:甲氨喋呤三联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6%,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564,P=0.004)。研究活动组患者血清中 sB7-H3、INF-r及IL-2水平较正常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缓解组患者血清中 sB7-H3、INF-r及IL-2水平较正常人群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缓解组较活动组患者血清中 sB7-H3、INF-r及IL-2水平均有显著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关节压痛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01),且各指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组的皮疹、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谷丙转氨酶水平增加的发生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喋呤三联疗法能够降低患者血清中 sB7-H3、INF-r及 IL-2水平,降低症状体征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项光博;李素蘋;陈杨畅;朱小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其主要表现为胆道病变,对于肝胆管结石,需针对其疾病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才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加剧,从而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在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外科疗法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措施,其治疗方式较多,如肝移植术、胆管取石术、肝部分切除术等,其中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首选肝部分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结石残留以及病情复发的问题,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作者:王学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治疗后观察组全血表现黏度高切、全血表现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伍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析临床免疫检验的质控控制效果分析。方法:入选某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送检的免疫检验血液标本720份,2014年5月~2015年4月送检的经质量控制的免疫检验血液标本720份,比较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免疫检验质控控制效果分析。结果:2014年5月~2015年4月送检的经质量控制的免疫检验血液标本的癌胚抗原、Ca125、Ca199、甲胎蛋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抗体、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均显著低于2013年5月~2014年4月送检的免疫检验血液标本的变异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的仪器设备、采集标本等因素均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检验免疫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杨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某院收治的48例胃癌患者,并对其根治术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48例患者中,32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66.7%;术后2年,48例患者中,24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50%;术后3年,48例患者中,6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12.5%。经研究,术后肿瘤大小以及Bommann 分型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术后生存率。结论:采用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其预后情况不良,需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潮团;郑坤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定 H 型高血压治疗中推行依那普利叶酸方案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某院呼吸内科2014年6月~2015年7月接收的 H 型高血压共72例,随机分成两个组:治疗组36例,均接受依那普利叶酸方案治疗;对照组36例,均接受常规疗法,观察两组入选患者疗效。结果:随访发现治疗组入选患者血浆水平(16.00±2.16)umol/l,对照组(18.98±2.11)umol/l(P<0.05)。结论:在 H 型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推行依那普利叶酸方案,可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建议推广。
作者:吴舫;窦艳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5月在某院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优质护理组,选择2013年9月~12月已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按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护理服务,优质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及评分。结果:入院前两组患者数据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护理后,全程优质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加快康复速度,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肖仕琪;彭虹彩;唐成华;黄建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某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孕妇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胎儿宫内的发育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总结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的宫高、腹围、生长曲线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症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影响,导致胎儿宫内胎儿发育迟缓。
作者:黄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4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血肿清除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曾清洲;陈晖;李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孕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孕产妇资料112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按照分娩方式将112例孕产妇分为3组,剖宫产组37例,自然阴道分娩组37例,择期引产组38例,对3组孕产妇的产时、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新生儿评分进行记录和比较,将比较结果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产时和产后并发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输血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产褥期感染率对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新生儿出现轻度窒息的几率和其它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分娩方式各有利弊,剖宫产患者手术之后的并发症比较少,但是患者住院时间长,总体比较安全,择期引产患者产后出血率比较大,切口延缓时间相对比较长,自然分娩患者对产道损伤大。
作者:乐元芬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