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产妇营养对子代的近远期影响

李光辉;黄醒华

关键词:产妇营养, 孕产妇, 生命与健康, 营养状况, 物质基础, 生长发育, 身体素质, 慢性疾病, 胎婴儿, 胎儿
摘要:营养是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的优劣决定人的身体素质,对一生的健康都很重要,特别是生命早期的营养更为重要,孕产妇营养不仅关系到胎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而且与胎儿成年以后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如果此期严重营养不均衡,造成的长期后果甚至是不可逆和无可弥补的.因此,孕产妇的营养状况正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3例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依次剔除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及闭孔5组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35例,占24.5%.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29例,占82.9%,转移率为20.3%(29/143).35例中仅有1组淋巴结转移的22例(62.9%),其中18例为闭孔淋巴结转移.闭孔淋巴结阴性而其他淋巴结阳性者仅6例(17.1%).髂淋巴结转移12例,占34.3%,转移率为8.4%(12/143).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之和(P<0.01).右侧淋巴结转移率为20.3%(29/143),高于左侧的11.2%(16/143),P<0.05.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深度>1/2、肿瘤病灶>4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而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早和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淋巴结.是否可以仅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仅对闭孔及髂淋巴结进行选择性切除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温宏武;孙晓梅;刘喆;廖秦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阴道残断脱垂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LSSLF)治疗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6年3月,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9例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患者行LSSLF,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随访.主观治愈定义为:术后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客观治愈定义为术后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POP-Q分期为0期.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5min(55~12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5mL(60~200mL),手术中有1例在分离腹膜时损伤膀胱,在腹腔镜下完成修补,术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d(4~8d),尿管引流2.6(2~7d).术后随访8个月(1~22个月),主观治愈率和客观治愈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患者,采用LSSL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惠成;王丹;王延洲;梁志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PPARγ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属于核内激素类受体家族,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它能够结合位于靶基因增强子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元件,调节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在细胞分化、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它们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侵袭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PARγ蛋白在正常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探讨PPARγ与GTD的关系.

    作者:母华欣;戴进;李淑娟;尚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哺乳期的营养管理

    哺乳期妇女的营养管理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足够的营养来补偿因妊娠和分娩所造成的身体消耗,另一方面又要分泌乳汁喂养婴儿.母乳的产生需要额外的热量,需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以及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这些物质是影响母乳品质的主要因素.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国产妇在饮食结构上存在一些误区,对于产褥期恢复和母乳喂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均衡的饮食营养指导对于哺乳期妇女非常重要,她们是需要加强营养管理的特殊人群.

    作者:张晓菁;王谢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注药停药时机的选择

    我院自2003年起开展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分娩,效果理想,现将有关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及注药、停药时机选择的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陈震宇;尚丽新;曲冬颖;刘劲松;葛静;申健;于月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缺氧-再供氧对滋养细胞凝血纤溶因子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氧-再供氧对滋养细胞凝血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胎盘表达凝血因子异常与重度子(癎)前期患者高凝血状态的关系.方法 2005年5~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分离和培养早期妊娠的细胞滋养细胞,在缺氧、缺氧-再供氧条件下,采用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观察各组滋养细胞凝血相关因子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缺氧及缺氧-再供氧培养条件下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1(TFPI-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的mRNA表达及上清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2(TFPI-2)的mRNA表达及上清浓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缺氧-再供氧培养条件下的TF和PAI-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均显著高于缺氧培养条件(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缺氧条件下mRNA表达及分泌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缺氧-再供氧条件下分泌量却明显降低.结论 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在缺氧培养条件下,可明显增加TF、TFPI-1及PAI-1的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缺氧-再供氧培养则可使TF、TFPI-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较缺氧培养增加更加显著.

    作者:滕银成;杨宾烈;戴海燕;林其德;林建华;童菊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孕产妇营养状况评价及胎儿正常发育营养保证体系

    合理适度的营养对保证孕产妇和胎儿健康,降低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能达到孕产妇和胎儿的佳营养状态一直是围生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妊娠期间,孕产妇和胎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孕产妇的体质因素和遗传因素,以及对一些营养相关性疾病的易感性不同,达到佳的营养状态并非易事,需要建立对孕产妇和胎儿营养的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方法,探索调整营养供给的佳途径和方法,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

    作者:尚丽新;李思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医学营养治疗对糖代谢异常妊娠期患者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学营养治疗(MNT)对糖代谢异常妊娠期患者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对北京妇产医院诊断为糖代谢异常的单胎孕妇106例在产科营养门诊接受医学营养治疗,在进行总热量控制的基础上,使用等食品交换份结合血糖生成指数的方法,把同期未接受该方法而采用传统营养治疗方法的糖代谢异常孕妇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体重增长、体重指数(BMI)的增长及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两组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3.54%,研究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每周体重增长、BMI增加、每周BMI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新生儿体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妊娠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妊娠期体重增加明显减少,新生儿体重在合适范围,对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的管理有提示作用.

    作者:李光辉;黄醒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卵巢癌腹腔化疗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发病率居第4位而致死率排在首位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1].确诊时,75%的患者已属晚期,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加术后紫杉类和铂类的联合化疗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标准的治疗方式,尽管完全缓解率(CRR)可达50%左右,但只有10%~30%的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且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仅18~24个月,高达30%~50%的患者将会出现复发并终死于疾病进展和化疗耐药[2].

    作者:赵静;薛圣留;冯泽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7例

    我院2002~2006年因各种原因产后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4例,2005~2006年介入治疗7例,两组病例年龄、孕周、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处理).手术组:常规行子宫次全或全子宫切除术.

    作者:梁翠萍;杨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足月妊娠妊娠期适宜的体重增长范围与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3年在北京3所医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单胎孕产妇共4 504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增重(17.12±4.99)kg,出生体重(3 416.55±414.90)g,建议适宜的出生体重在2 900~3499g之间;按照孕前体重指数(BMI)低、中、高3组,妊娠期增重依次递减、出生体重依次递增,推荐的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4.00~19.50 kg、13.00~19.00kg和11.00~18.50 kg.结论 建议新生儿出生体重控制在2 900~3 499g之间较为适宜,孕前BMI正常的妇女妊娠期增重应控制在16kg左右,有利于获得佳妊娠结局.

    作者:周敏;章小维;渠川琰;兰红霞;陈奕;黄醒华;李智;冯清燕;陈咏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发育营养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

    对营养物质的急性缺乏或长期特殊营养物质的过剩或缺乏所造成的伤害,真核细胞具备一套复杂的营养感应体系来进行自身保护.

    作者:李胜;贺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用于宫腔积液病因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宫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浙江省绍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宫腔积液患者经阴道或经腹超声进行病因诊断,将其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 超声病因诊断与临床病理基本相符84例(77.8%),误诊15例(13.9%),漏诊9例(8.3%).阴道超声的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检查对常见宫腔积液的病因诊断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客观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可作为宫腔积液病因筛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曹刚;史赛敏;王芬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位宫颈封闭后早期徒手复位扩宫预防宫颈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后位宫颈对产时形成宫颈水肿的影响及封闭后早期徒手复位扩宫对预防宫颈水肿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收治330例后位宫颈产妇,随机取110例用利多卡因封闭后早期徒手复位扩宫为A组;110例单纯早期徒手复位未扩宫为B组;余未做特殊处理110例为对照C组.另取110例宫颈前或中位的孕妇为D组.结果 A组的宫颈水肿、活跃期异常、剖宫产数明显少于B、C组,P<0.05;A组较C组的潜伏期、活跃期和总产程明显缩短,P<0.01;A组复位成功率高于B组,C组的宫颈水肿数明显多于D组,P<0.01.结论 后位宫颈对产时形成宫颈水肿具有明显的影响,用利多卡因封闭后早期徒手复位扩宫对宫颈水肿有预防作用,并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彭检妹;王云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防癌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肿瘤普查的广泛开展,早期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且趋向年轻化,目前,育龄期发病率已占患者总数的10%~15%[1].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手术使年轻的早期患者失去生育能力,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如何保留患者的生育、内分泌功能已成为妇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即在肿瘤根治的同时保存患者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杜雪莲;盛修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期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特点

    妊娠期是生命过程中对营养要求为敏感的时期,母体每天的食物补充,除了维持自身机体代谢和消耗所需的营养外,还要保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妊娠期营养的优劣关系到胎儿的健康.孕妇的营养负荷增加,同时也增加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危险性.因此,关注妊娠期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对每位产科医生来说尤为重要.营养物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着重讨论妊娠期时各类物质吸收和代谢的特点,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李力;易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期脂代谢异常及其营养治疗

    妊娠期妇女的全身各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妊娠过程中自身和胎儿的需要,其中,脂代谢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生理改变.脂类是脂肪和类脂及其许多衍生物的总称,脂蛋白复合体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按照脂蛋白在不同密度的介质中的沉降特性,将血浆脂蛋白分为4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作者:徐艳;杨慧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关注妊娠期营养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以往妊娠期营养的概念就是补充营养,只要营养充足就万事大吉,甚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妊娠期营养补充得越多越好,以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巨大儿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地区,巨大儿的发生率甚至超过10%,妊娠期营养过剩成为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临床营养在产科的应用不仅仅是多吃一点和少吃一点的问题,营养的多少及是否均衡不但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还会影响到新生儿是否有出生缺陷,甚至还会影响到其成年以后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段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87例体会

    目前,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仍以经腹手术为主.本文采用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玲;靳东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EB病毒感染13例临床分析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3年确诊的13例EB病毒感染孕妇的临床表现,以探讨妊娠合并EB病毒感染的特点.

    作者:白玉青;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