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诊治

赵爱民;林其德

关键词:免疫型, 复发性流产, 病因及诊治, spontaneous abortion, 免疫异常, 生殖道感染, 内分泌异常, 自然流产, 流产原因, 发病机制, 染色体, 免疫学, 发生率, 解剖, 患者
摘要: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发生率约1%.RSA的病因除了染色体、解剖、内分泌异常及生殖道感染外,约50%以上患者流产原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因不明的RSA大部分与免疫学异常有关,并将其分为自身免疫异常所致RSA(自身免疫型RSA)和同种免疫异常所致RSA(同种免疫型RSA)两大类[1-2].本文就同种免疫型RS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行讨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早衰的免疫学病因、病理及诊治

    1967年,Moraes-Ruehsen与Jones首次提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概念.定义为在青春期至40岁之间发生的持续性继发性闭经,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目前的观点认为,POF的开始可以发生在青春期以前或者与青春期同步,因此表现出原发性而非继发性闭经.

    作者:杨艳红;姚元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的安全性和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于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应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进行保护性研究;观察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新西兰兔的急性皮肤刺激试验、阴道局部黏膜刺激试验的结果及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1)小鼠阴道冲洗液白色假丝酵母菌培养结果(菌落数)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中剂量组与制霉菌素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3947±0.3265对0.3336±0.4634).(2)新西兰免试验部位皮肤、阴道黏膜及周围皮肤无红斑、水肿等,全身情况未见异常;阴道黏膜亦未见病理改变.(3)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效率88.9%,与硝酸咪康唑栓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皮肤、阴道黏膜无刺激作用;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晓勇;丁务高;傅颖媛;曾小平;况南珍;张文平;熊英;张学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妇女产后随访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妇女产后发生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7年间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妇女446例在产后6~8周进行首次检查,正常者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项目包括血糖、血脂、体重、血压等.结果 产后6~8周检查中,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检出率43.27%,与OGTT正常者比较,二者2型糖尿病家族史(T2DM)率、不良孕产史率、诊断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年间糖耐量异常情况检查中,OGTT异常发生率逐年增高,与OGTT正常者比较,二者2型糖尿病家族史率、高龄率、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妇女产后6~8周应再次行糖耐量检查;如无异常及高危因素,产后3年内可免于检查;产后4年开始应进行血糖检查,至少每2年1次;有高危因素者或发现IGT(糖耐量减低)者应每年检查1次.

    作者:刘引串;滕振娟;田青;姜雪芹;夏明静;李叙华;刘桂芳;李淑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并不少见,尤其随着产前检查日益被重视及超声检查的广泛普及,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肌瘤,对妊娠产生不同的影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妊娠的结局.我们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9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建飞;汤春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

    目前,国际上将2次或2次以上发生在妊娠20周之前的妊娠产物或胎儿丢失(体重≤500g)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遭受2次或2次以上RSA的患者约占生育期妇女的5%,而3次或3次以上者占1%~2%.其发病率还有不断升高的趋势.RSA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子宫解剖异常、感染因素、内分泌异常、免疫紊乱及血栓前状态等.除此之外,仍有少数RSA病因不明.

    作者:张建平;吴晓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诊治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发生率约1%.RSA的病因除了染色体、解剖、内分泌异常及生殖道感染外,约50%以上患者流产原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因不明的RSA大部分与免疫学异常有关,并将其分为自身免疫异常所致RSA(自身免疫型RSA)和同种免疫异常所致RSA(同种免疫型RSA)两大类[1-2].本文就同种免疫型RS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行讨论.

    作者:赵爱民;林其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Survivin、caspase-3及PCNA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调控因子Survivin、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细胞增殖标记指数(PCNA)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40例卵巢上皮性癌、1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及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中Survivin、caspase-3和PCNA的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Survivin、caspase-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呈负相关;Survivin和PCNA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Survivin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率72.5%(29/40),且表达水平高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0)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0%)(P<0.05).caspase-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率0.5%(2/40),且表达水平远远低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P<0.01).结论 Survivin可能抑制caspase-3在卵巢癌中表达,导致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受阻,肿瘤形成;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发生在卵巢癌恶性转化的早期;Survivin的表达与瘤细胞分化、增殖密切相关,并且其高表达可能会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志;caspase-3在卵巢癌中极低表达,有望成为卵巢癌良恶鉴别新的指标.

    作者:于红丽;郑建华;赵宏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病因及治疗

    母儿血型不合是指由于母体与胎儿间血型不合产生的同种异源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不到1%.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特异性物质,它具有免疫活性并由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类已发现包括ABO、Rh、MN等26个血型系统和400多种血型抗原.如果胎儿从父方获得的血型抗原恰为母方所缺少,此抗原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与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

    作者:孙成娟;张为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于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对广东地区11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1.07%.经前期综合征、痛经程度、绝经、居住环境、抑郁史、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Kupperman绝经指数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除与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及精神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作者:何志晖;张晓薇;麦小玲;蓝文莉;王子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腹腔镜术后肩痛111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1月至8月期间在我院因妇科疾病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11例,年龄22~49岁,平均35岁.术前患者均无神经、肌肉或骨骼疼痛的病史,常规检查正常,手术前后不使用抗凝药物,术前常规计算并记录每例患者的体重指数,宫外孕保守术中已有盆腔积血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作者:尹善德;陈蕾;王蔼明;高金芳;闫玲;赵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子(癎)前期免疫学发病机制及防治

    子(癎)前期迄今病因不明,临床上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缺乏特效手段,唯有终止妊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很多新的学说,包括免疫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目前子(癎)前期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正逐渐被认识,免疫学说正逐渐被完善,一些免疫制剂正在逐步由动物实验过渡到子(癎)前期的治疗[1].

    作者:乔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卵巢肿瘤DNA异常甲基化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同时受累于多种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机制的缺陷,尤以DNA甲基化的遗传学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逐步被重视,本文就DNA甲基化与卵巢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婷;李卫平;汪希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防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以及不孕(>50%).EM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以经典学说中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受支持.但在围月经期输卵管通畅的妇女中90%有经血逆流现象,仅少数发生EM,提示尚有其它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是识别和清除感染因子、外来和自身衰老物质.

    作者:王秀霞;张合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生殖免疫学面临的问题

    生殖免疫学是在现代生殖医学和免疫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生殖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及临床.生殖免疫学主要研究正常妊娠所涉及的免疫学问题,特别是妊娠的免疫耐受和病理妊娠及一些妊娠疾病发生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从免疫学角度提出相应的促进生殖健康和防治生殖疾病的措施.

    作者:林其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胚胎种植与免疫

    胚胎自受精卵到囊胚均包绕着致密的透明带,只有一些小分子物质能够进出胚胎.因此,在囊胚或胚胎孵出之前胚胎与母体的免疫系统基本隔离,直到囊胚在子宫孵出,胚胎才与母体通过滋养细胞直接接触.发生在母胎界面的免疫反应使胚胎能够成功侵入子宫内膜并使子宫内膜的血管发生重铸,从而胚胎能够从母体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养而发育成熟.

    作者:王琼;周灿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卵巢内膜样囊肿痛经及不孕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卵巢内膜样囊肿痛经及不孕的作用及卵巢内膜样囊肿有别于其他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850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12例完成随访(随访率83.76%).其中主诉为痛经316例(44.38%),不孕42例(5.90%),盆腔肿块294例(41.29%),痛经合并不孕60例(8.43%).术后痛经症状缓解率为87.23%(328/37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r-AFS分期与术后痛经症状复发相关(P<0.05),而不同手术方式(保守性、半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是否加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对痛经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102例合并不孕者均行保守性手术治疗,总的术后妊娠率为37.25%(38/102),其中继发不孕者高于原发不孕(53.33%对30.56%,P<0.05).r-AFS分期与术后GnRHa治疗对术后妊娠率无影响(P>0.05).结论 (1)对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可缓解痛经症状,但手术方式并不能影响症状的改善,痛经复发与分期有关.(2)保守性手术可增加不孕者术后妊娠率,继发不孕者疗效优于原发不孕,术后加用GnRHa治疗并不提高术后妊娠率.

    作者:袁蕾;沈芳华;鹿欣;朱芝玲;蒋红元;刘惜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阴道局部免疫特点,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按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RVVC组(37例)、单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单纯VVC)组(55例)、对照组(35名).经显微镜镜检初步筛选,留取阴道灌洗液,离心后分离上清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成分.用ELISA法测定IgE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免疫标志CD4+、CD8+.结果 (1)IgE浓度测定:RVVC组IgE浓度[(2.647±0.210)ng/mL]明显高于单纯VVC组[(2.032±0.289)ng/mL]和对照组[(1.347±0.2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RVVC组CD4+细胞数(35.710±10.989)、CD4/CD8(1.253±0.756)均低于对照组(61.836±18.824及4.992±3.988),CD8+细胞数(32.271±21.131)高于对照组(19.546±1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发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异常可能是RVVC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崔颖;王少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生殖免疫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生殖免疫学在近20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借助免疫学手段生殖领域许多病因不明性疾病在病因学研究中有了新的思路,比如母胎间免疫界面的研究对生殖障碍的解释、通过细胞免疫的变化和免疫复合物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发现.众多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生殖医学领域许多病因不明疾病提供了研究方向,也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王少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理及诊治

    某些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反复流产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其体内自身抗体作用和凝血系统高凝状态有关.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确实有这样一些患者,虽然未达到自身免疫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诊断标准,但同时体内存在自身抗体,主要是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妊娠失败.

    作者:汪希鹏;林其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第18届FIGO世界妇产科学术会议纪要——宫颈癌篇

    第18届FIGO世界妇产科学术会议(ⅩⅧ FIGO World Congres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于2006年11月5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数千人.在5d的会议期间,各国的学者就目前妇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与交流.有关宫颈癌方面的讨论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筛查检测[包括早期筛查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检测],与临床治疗(包括放化疗和手术治疗).

    作者:葛楠;罗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