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敏;赵洁;龙艳明;吴琴琴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短期疗效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患者13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对照组予多次皮下注射降血糖治疗,观察住院期间各组血糖等多项指标。结果:胰岛素泵组在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天数低于多次皮下注射组,血糖控制良好率优于多次皮下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短期降糖效果显著,快速并安全有效。
作者:陈雪;石晓聪;彭宇辉;倪连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 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5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36例非高血压老年患者的 NT-proBNP 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H 组血清 N-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险组间均递增呈显著正相关(r=0.873,P<0.01),但低危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伴心脑肾并发症组指标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EH 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 EH 危险分组明显相关,提示 NT-proBNP的变化与病情进展、预后相关,对高血压病分层评估及预后有指导作用,可能成为高血压病危险分层新指标。
作者:邹双近;冯广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联合B超筛查出生缺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某站产前自愿接受血清联合B超检查的3000例产妇,对产妇检查结果及胎儿出生缺陷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00例产妇经 B超检查检出畸形220例,阳性检出率7.3%,其中1680例接受血清检查,畸形55例,阳性检出率3.3%;胎儿出现的畸形情况主要为:心血管系统、唇腭裂及神经管畸形疾病;城市血清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农村;30岁以上产妇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30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B超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乡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服用叶酸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已服用叶酸产妇;已受上呼吸道感染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受上呼吸道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联合 B超是对胎儿出生缺陷筛查的有效方法,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周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围介入术期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 NSTE-ACS患者共86例,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在手术前每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PCI)[1],实验组中加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 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 PCI 前 TIMI 血流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CI 后两组的TIMI血流0级、1级均有1名患者,但是实验组的TIMI血流2级人数少于对照组,TIMI 血流3级人数多于对照组。在手术中对照组出现术中无复流,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血管栓塞的人数均多于实验组。结论:替罗非班治疗围介入术期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输液泵输注不同浓度缩宫素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某院收治的接受剖宫产术治疗的产妇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从缩宫素使用浓度出发,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应用输液泵输注0.5%浓度的缩宫素,实验组泵注0.2%浓度的缩宫素,对比两组术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泵注0.2%浓度的缩宫素后,产妇分娩后2h、4h、6h、24h出血量(mL:201.12±54.54 vs 386.56±68.64;235.47±51.08 vs 398.48±64.78;298.25±50.68 vs 412.04±50.74;377.89±53.35 vs 446.35±51.04)较对照组低,且产后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2.00% vs 28.00%;8.00% vs 30.00%)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输注低浓度缩宫素对剖宫产术后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光艳;贵娟;黄梦婵;朱宇;周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60例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患者,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患牙牙周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BI)、附着水平(AL)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 PD、BI、AL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推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经基础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艳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改良截石位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行头低足高改良截石位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加强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术中体位配合满意度及术后24h体位不适感。结果:观察组患者体位配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 vs 80.00%);患者术后24h体位无不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 vs 55.00%)(P<0.05);随访72h,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上下肢疼痛、麻木及血压的变化。结论:改良截石位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术中加强护理配合,有助于术中医师的操作,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古燕芳;朱琼丽;周艳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头颈部癌中晚期患者治疗仍不尽如意,其主要死亡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干细胞(CSCs)能够维持肿瘤的转移、复发、抵抗放化疗。BMI1重要的功能即CSCs的生物标志物,所以对于这一标志物的研究使我们更好理解CSCs在头颈部癌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磊;陶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监测和评价某院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病历预防用药的现状,为某院持续改进、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通过某院 HIS系统,抽取某院2013年Ⅰ类切口(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术,脑动脉造影术共1872份病历。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逐份进行点评。结果:某院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9.22%;介入诊断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0.48%;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率90.4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率95.85%;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h占93.86%;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0.2%。结论:通过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点评,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积极的作用。
作者:邓彩霞;苏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病历档案归档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病历档案延期归档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出院病历档案的及时归档率。方法:从系统抽取2013年出院病历档案信息,按月份分层,对该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次调查共收集54794份出院病历档案的信息,普通病历档案及时归档率41.8%,死亡病历档案及时归档率46.0%。及时归档率与病历档案数量不成比例关系。结论:优化病历档案管理流程,建立病案回收系统是促进病历档案及时回收的关键。
作者:胡桂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缬沙坦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差异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显著改善,并以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优,其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降低血压,其效果较缬沙坦单独治疗更优,值得推广。
作者:蒋宗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针对性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心血管内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64例,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控制血压,观察组患者首先对病人进行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分层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对病人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危险性分层的患者比例。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更加明显,经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中极高危和高危的例数明显减少,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其效果更加明显,对于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悠扬;陈皓;姜文兵;张怀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预防呕吐,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恶心、呕吐改善效果。结果:治疗1d后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改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d、3d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可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改善患者食欲情况,应及早进行治疗。
作者:赖米林;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娩期羊水浑浊与新生儿 NBNA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89例羊水污染且母体无妊娠合并症的单胎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归入 A组;将同期分娩的100例单胎健康足月新生儿纳入B组,均于产后予以新生儿阿氏(Apgar)评估及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估,评估医师固定。比对两组新生儿评估结果差异。结果:(1)A组新生儿多以剖宫产分娩为主,羊水污染程度越高,剖宫产率越高(P<0.05);除分娩方式存在差异外,A、B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阿氏评分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2)产后2~3d、12~14d时,A组患儿 NBNA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且羊水污染程度越高 NBNA评分越低;产后26~28天时,A组除羊水污染Ⅰ度者 NBNA评分同B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Ⅱ、Ⅲ度污染者均明显低于B组,且Ⅲ度低于Ⅱ度(P<0.05)。结论:羊水污染是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应重点留意羊水污染患儿体征变化及神经发育情况,予以早期临床干预措施。
作者:杨冰心;赵风清;吴明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对提高产科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年收治的2894例产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4年10月年收治的2781例产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进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出院时填写自主填写满意度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后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自然分娩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给予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有益于患者健康,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减少不良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淑妙;许爱娣;巫碧美;陈崇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社区急诊中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用药合理性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择某社区2013年7月~2014年7月所接收的9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抗病毒药物加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抗生素加以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无显著性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极为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急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药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大,且还将增加疾病治疗的费用,并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风险。
作者:陈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眼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探讨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某院眼科收治的216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00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116例,行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安全事故发生率0.86%(1/116),对照组安全事故发生率9.0%(9/1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眼科住院患者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安全事故,临床中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降低安全事故风险,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患纠纷。
作者:杨秀蒙;吕建伟;张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 Hoffa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不等距无头加压螺纹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10例 Hoffa骨折患者的病历治疗,10例患者均进行却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不等距无头加压螺纹钉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例 Hoffa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骨折均愈合,8例(80%)为优良,1例(10%)为可,10例患者均无深部感染、关节僵直以及内固定松动现象的发生。结论:Hoffa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不等距无头加压螺纹钉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的骨折端解剖复位以及坚强稳定的内固定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将会有着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少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对大隐静脉曲张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3月间对220例(302条患肢)曲张的大隐静脉施行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证实深静脉通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作小切口行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对大隐静脉主干及其曲张的分支行微波静脉腔内凝固。结果:单侧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5 min。住院4~9 d,平均7.5 d 。198例(280条患肢)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2个月,下肢迂曲曲张静脉消失,色素沉着减轻,溃疡愈合,无复发。结论: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理想术式。
作者:王毅;徐建敏;潘忠良;朱冠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某院收治的需进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修复的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共植入103枚种植体,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的修复。随访时间1~8年,平均随访(2.72±1.43)年。通过X线片检查和临床检查来观察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80例施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修复患者中,8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上颌窦黏骨膜穿破,但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等相关并发症。全部植入的103枚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均为良好,均顺利完成义齿种植修复,至今仍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状况,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对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采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