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阴道分泌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检测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价值

杨文东;薄树春

关键词:胎膜早破, 宫颈阴道分泌物,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非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采用快速层析法对59例确诊或疑似胎膜早破孕妇和40例正常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IGFBP-1检测.结果应用IGFBP-1诊断胎膜早破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90.9%和98.3%.检测IGFBP-1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精确度均显著高于羊齿状结晶法和pH值法.结论宫颈阴道分泌物IGFBP-1的检测可用于诊断胎膜早破,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对临床确诊胎膜早破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变化预测胎膜早破早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法测定110例妊娠20~28周妇女FN值,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胎膜早破、早产组F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FN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胎膜早破发生、早产及提示感染的早期监测指标.

    作者:于莎莎;张伟秋;雷箴;王淑珍;魏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HBV.迄今为止,只有乙肝疫苗的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

    作者:俞蕙;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当前除已明确的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5种病毒外,近年还发现己、庚型肝炎病毒.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均可被感染,其中以乙型肝炎为常见.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高危妊娠、造成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妊娠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的方案,对控制乙肝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理兰;张琳;赵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传播机制及预防进展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均存在母婴传播,并且由于早期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存在,使新生儿成为HBV、HCV慢性携带者,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作者:聂青和;白雪帆;程勇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必须重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孕产妇合并病毒性肝炎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可将肝炎病毒传播给胎婴儿,从而影响到人群健康,所以有关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讨论对妇产科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急救

    妊娠合并肝病严重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发生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tis failure)即为重症肝炎.甲、乙、丙、丁、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症肝炎,且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其中乙型,尤其是乙型与丙型、乙型与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系重症肝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唐良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宫内孕合并右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

    患者26岁,住院号6234.因停经3个月,吸宫术后20d,腹痛3d,加重伴肛门下坠感4h,于2000年5月13日入院.末次月经2000年2月13日.

    作者:王杏茶;王志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社会因素的变化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影响的研究

    本文回顾了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及2000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产妇年龄、孕产次、胎数、分娩方式及其新生儿的身长、体重、性别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对建国后的50年中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对妇女生育年龄、方式及新生儿体格发育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

    作者:颜耀华;李力;胡章雪;郑英如;郭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双子宫右侧妊娠另一侧子宫脱垂1例

    患者25岁,住院号133825.因妊娠30+周,阴道脱出一肿物半月,加重1d,于2002年8月29日入院.以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1年1月25日,预产期2002年11月2日.停经40d轻度早孕反应,停经4个月首感胎动,孕期进展顺利.

    作者:王瑞琴;修霞;孙兰霞;黄恩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宫颈阴道分泌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检测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非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采用快速层析法对59例确诊或疑似胎膜早破孕妇和40例正常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IGFBP-1检测.结果应用IGFBP-1诊断胎膜早破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90.9%和98.3%.检测IGFBP-1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精确度均显著高于羊齿状结晶法和pH值法.结论宫颈阴道分泌物IGFBP-1的检测可用于诊断胎膜早破,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对临床确诊胎膜早破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杨文东;薄树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并发高渗性昏迷病例分析

    1 病历摘要患者25岁,G3P0,住院号62705.因停经37周,双下肢水肿1个月,抽搐1次,于2002年12月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LMP 2002年3月23日,EDC 2002年12月30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

    作者:孙淑梅;姜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短变异在胎心率监护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胎心率图形中短变异和人工判读标准中长变异的各分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探讨短变异预测围生儿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3010份胎心率图型中,长变异各型相对应的短变异数值,及不同的短变异组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结果短变异与长变异的各型之间呈正相关,短变异小于4.0ms组的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短变异大于5.0ms组(P=0.039).结论计算机分析的短变异是反映胎心率基线变异的一个重要参数,对预测围生儿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葛明珠;周美琴;叶海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经肠道传播的病原体,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ET-NANBH).

    作者:尚涛;马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联合免疫后HBV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其中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乙肝高发地区,慢性HBV携带者多始于婴儿及儿童期的感染,所以人们担心慢性HBV感染的母亲在长达数月的哺乳期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这种情况能否母乳喂养意见不一致[1].为此,我们回顾分析母亲在妊娠期接受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后婴儿HBV感染情况,探讨接受免疫阻断措施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作者:姚琦玮;李敦华;陈颖;黄夏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期肝脏的生理变化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与下,孕妇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

    作者:王泽华;朱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孕妇血高凝状态相关因子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风险可能阈值范围.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检测孕妇组2672例孕妇和对照组204例非孕妇女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并对孕妇组中2019例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孕妇组的D-二聚体、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D-二聚体和Fib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早、中、晚孕各组相比(P<0.01);晚期孕妇中共6例发生DIC,19例D-二聚体和Fib都分别高于5mg/L和5g/L,有4例发生DIC,2例D-二聚体>5mg/L,Fib<1.5g/L;2例Fib>5g/L,D-二聚体<0.5mg/L,各发生DIC 1例.结论 D-二聚体>5mg/L和Fib>5g/L同时存在,或者两个指标明显失衡呈分离状态,可作为孕妇发生DIC高危阈值,两个指标相结合可更有效预测DIC的发生.

    作者:万波;王冬娥;鞠文东;白宝敏;江陵;霍山;邓坤仪;李栓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了1989年1月至1992年12月期间183例妊娠期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1)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各并发症的发生率:胎膜早破21.31%,早产12.02%,妊高征10.38%,胎儿窘迫12.02%,产后出血3.23%,新生儿窒息10.38%;(2)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有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其早产(28.17%)、妊高征(22.54%)、胎儿窘迫(25.35%)、产后出血(8.45%)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则明显降低.结论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易发生胎膜早破、早产、妊高征、胎儿窘迫及产后出血,肝功能异常对这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应重视该类病例的治疗.

    作者:程蔚蔚;朱关珍;王彩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输血传播病毒的母婴传播

    1997年底,日本学者Nishizawa等[1]运用代表差异分析法(represen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首次从1例输血后患非甲至庚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病毒.

    作者:赵泽燕;张建华;漆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肝炎病毒至少存在3万年以上,约1万年前,进化为人肝炎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等.

    作者:沈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