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萍;邹丽华;罗艳华
目的了解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同功酶(CK-MB)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检测cTnI和CK-MB.结果 cTnI阳性37例(77.08%),而CK-MB阳性13例(27.08%)(p<0.001).结论 cTnI是心肌细胞受到病毒性损伤的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作者:郭念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对孕妇尿系列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尿肌酐(Cr)测定用碱性苦味酸法,尿mALB和β2-MG测定用免疫透射比浊法,NAG测定用氯硝基酚速率法.结果正常妊娠中、晚期尿mALB、NAG及β2-MG排出量较正常无妊娠妇女显著增加(p<0.05,p<0.01),异常率达20~40%.结论妊娠中晚期孕妇尿系列微量蛋白排出量有显著改变.
作者:黄灼宏;刘春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儿童烟雾病的特征表现并与核磁共振(MRA)对照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由MRA确诊为烟雾病患儿的TCD检查资料比较分析.结果 6例患者TCD获得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TCD所测出的病变血管与MRA证实的病变部位基本符合. TCD与MRA对照分析结果:①MRA显示血管狭窄,TCD均见相应动脉血流速度增快;②MRA显示血管严重狭窄,TCD显示该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频谱降低或无血流信号;③椎动脉系统因其与颈内动脉系统由后交通动脉相连,当颈内动脉系统出现狭窄闭塞,椎动脉系统血流代偿性增快,也为TCD所证实.结论 TCD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对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进行追踪观察.对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杨思达;宁书尧;王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性,43岁左小腿痛性肿物6月余,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胫骨上段疼痛,可触及1小包块,红肿压痛,生长缓慢、逐渐增大. 2个月前局部肿胀疼痛加剧. 10年前因输卵管结核曾作手术. 血RBC 4.07×1012/L;WBC 5.5×109/L;ESR 23mm/h;血碱性磷酸酶:47μ/L谷草转氨酶:20μ/L,谷丙转氨酶12μ/L;尿本周蛋白阴性.
作者: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缓解期27例和正常对照者26例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TT3、TT4、FT3、FT4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组(p<0.01);肺心病缓解期组TT3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TT4水平无差异.3组患者TSH水平无差异.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反映了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全身状态和严重程度.动态检测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观察肺心病的发展和转归.
作者:夏碧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危重胸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了142例危重胸外伤患者的伤情、并发症与救治的关系.结果本组142例患者救治成功124例(87.2%),死亡18例(12.8%).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合理运用抢救措施,并注意合并伤的及时处理,危重胸外伤患者的救治效果良好.
作者:梁锦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5例肺癌患者、53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和CA153的含量.结果肺癌组血清CEA、CA125和CA153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单项敏感性CEA为44.3%,CA125为48.4%,CA153为34.8%,联合检测时阳性率为74.5%.结论三项指标均对肺癌具有诊断意义,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对肺癌的诊断率.
作者:高俊;廖伟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对婴幼儿哮喘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婴幼儿哮喘患儿13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用雾化器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B组:使用贮雾罐和面罩,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对照组:不接受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观察期为1年,在第4、12、24、48周随访,记录观察期间的临床症状评分及哮喘急性发作时药物使用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明显降低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有更多的无症状天数;显著减少了口服激素和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的需求,减少了哮喘的急性发作.而A组在观察期的第4、12周的治疗效果比B组更明显(p<0.05),两组在观察期的第24、48周的治疗指标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婴幼儿哮喘,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可使哮喘得到长期的稳定,而使用雾化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是婴幼儿哮喘的首选吸入方式,吸入技术更易掌握,可以更好地减轻哮喘症状,更早地达到长期稳定.
作者:陈德晖;杨翠珍;肖雪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人工食管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只植入胸段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的实验动物模型术后所进行X线平片和食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结果 X线平片清晰显示胸内植入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植入的位置原位固定>9个月3只;2~3月内脱管3只;>3个月内脱管4只;管体全部滑至胃内.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显示重度新生食管狭窄3只;轻度新生食管狭窄4只,同期介入安放食管支架2只.全组仅见1只发生吻合口细小瘘,无发现其它胸内并发症.结论①X线检查是进行人工食管动物实验研究简单且实用的检查方法.②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检查方法可为已建立植入人工食管的猪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的观察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作者:黄健民;陈德基;梁建辉;郑兆斌;俞晓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代食道咽胃吻合术治疗下咽颈段食管癌、复发性喉癌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食道剥脱、胃代食道咽胃吻合术治疗晚期的下咽癌、食道上段癌和复发性喉癌共22例的疗效,其中下咽癌6例、复发性喉癌8例、颈段食管癌8例.6例行根治性颈廓清术,1例行功能性颈清术,1例同期进行右上肺转移癌切除术.21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结果除1例在术后45d死于广泛性脑梗死外,余21例术后随访1~8年,其中随访1年,全部存活;随访2年,存活20例;随访3年,存活15例;满5年随访的12例中,7例存活,2例失访.术后并发咽漏2例.结论胃代食道咽胃吻合术是治疗下咽癌、颈段食管癌和复发性喉癌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健新;何建行;张明;陈劲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左小腿肿胀、渐进性疼痛加重半年,疼痛与活动无明显关系.骨科检查:左小腿上段可触及3.0cm×2.0cm肿块,有压痛,不活动,与局部皮肤无粘连,基底界限不清,局部有色素沉着,余无阳性体征.SPECT骨三相显像检查.
作者:邓怀福;陈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长跑有氧、无氧训练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上海市及上海体院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根据个人运动专长,安排相应专项训练;12名进行有氧训练,14名进行无氧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及运动后即刻抽静脉血,检测LD、Na、K、Cl、Ca、P、Mg、Fe、Cu、BUN、Cr、UA 及Glu等生化指标.结果①两组训练后LD、Na、Cl、P、BUN、Cr、UA水平均极显著升高(均p<0.01,尤其Cr水平运动后升幅均大于80%);Cu水平极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均大于35%,p<0.01).②有氧组训练后Mg水平显著下降(p<0.05),无氧组则微升高.③无氧组训练后K水平呈下降(该组14人中,12人下降,两人微升,p=0.06;有氧组则微升);Ca、Fe及Glu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有氧组均微升).结论血浆Cr水平对于运动训练强度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控肾脏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作者:徐玉莲;李闻捷;惠小阳;张建荣;李国强;孙鸿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对小儿肾病病理分型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方法对16例小儿肾病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实质穿刺抽出肾组织送检作组织学诊断.结果本组16例均全部抽出肾组织穿刺成功率达100%,光镜达到组织学诊断14例(14/16),占87.5%.其中急性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肾炎迁延型3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中、重度)8例,肝炎性肾炎1例,红斑狼疮性肾炎2例,组织学诊断不成功2例.16例均无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小儿肾病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术是获得病理分型的唯一佳手段,也是介入性超声的又一新技术的发展,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帼英;叶素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在血透患者中推广合理膳食,改善电解质营养,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方法采用营养治疗及营养评价.结果合理膳食结构比普食合理;合理膳食中电解质达RDA标准而普食不达标;提示合理膳食平均体重55.4kg>普食53.5kg(p<0.05)及临床表现比普食好,合理膳食疗效比普食高.合理膳食的血清电解质均正常,而普食则不正常.结论合理膳食,结构合理,营养改善,血清电解质正常,以致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建议推广合理膳食.
作者:林红燕;古英明;林长清;贺意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产伤性锁骨骨折的产科相关因素. 方法分析了12473例活产婴儿中26例新生儿产伤性锁骨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产伤性锁骨骨折往往发生于肩难产时,且随着新生儿体重增加,其发生率也增加.结论新生儿产伤性锁骨骨折愈后良好,但发生后负面影响大,应加以预防.
作者:刘春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99m Tc-MIBI双时相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甲旁亢) 的病灶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甲旁亢患者和25例正常人进行99m Tc-MIBI双时相显像,并与B超、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例原发甲旁亢患者(其中甲状旁腺瘤49例、异位甲状旁腺6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甲状旁腺癌2例)应用99m Tc-MIBI双时相显像法、B 超、CT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8.3%、71.4%、83.3%;特异性分别为100%,80.2%,88.5%.结论 99m Tc-MIBI双时相显像对机能亢进的甲状旁腺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是患者术前定位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李艳;李伏燕;吴立兵;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外伤性膈疝的诊治水平.方法对外伤性膈疝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性腹部挤压伤6例;单纯性胸部挤压伤2例;复合性损伤10例.以胃脾疝入左胸腔多见(12例);肝脏疝入右胸腔6例.伤后全部病例即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腹痛、腹膜刺激征,胸部X线、膈肌B超异常改变等表现.全组治愈.结论胸腹部挤压伤有上述典型表现,提示膈肌破裂、膈疝.胃管造影、X线及B超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及早手术治疗,有利康复.
作者:冯永庆;张运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了145例胸部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多种因素.结果 145例中75例输血组,其感染19例(25.3%);未输血的70例中,感染3例(4.29%)(p<0.05).术后感染发生随输血量而增大(p<0.01).结论围术期输血会增加术后感染,故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麻醉、手术治疗及手术后恢复顺利的情况下,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者应采取成分输血,提高输血质量.
作者:李国鹏;吴俊峰;梁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类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病人,根据Tile分类选择手术及内固定方式:B型20例,C型17例,分别采取前方钢板螺钉固定和后方螺钉固定.结果 37例随访12~25个月,平均12.5个月,全部恢复行走功能,外形良好,X线平片显示: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Matte评定标准,优30例,良7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选择合理的手术及内固定方式,可有效地防止畸形发生,并减少卧床时间,利于功能锻炼,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甘伟;吴显培;卢江华;黎泓享;李振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肌纤维母细胞瘤又称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浆细胞肉芽肿,炎症假瘤,炎性纤维肉瘤等.全身均可发生,常见于肺部,胃肠道、腹腔、纵隔、肝、脾、膀胱和乳腺均可发生.原发于骨胳少见,文献中仅见3例报道[1,2].
作者:梁荣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