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旋覆花汤浅析“肝着”

蒋馨;沈涛

关键词:肝着, 旋覆花汤, 病机, 治法
摘要:通过对旋覆花汤方药分析、历代医家关于旋覆花汤方义论述以及“肝着”病因病机症状分析,整理指出“肝着”为寒滞肝脉的肝之经络病,其病位在胸胁,病性属寒属实,病势留滞急迫,治在气,以辛温通络为主要治法.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二级预防冠心病浅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病情凶险病势急骤,是目前医学上致死、致残的主要病种之一.西医学在二级预防冠心病方面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及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当前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找到更好的预防冠心病方法迫在眉睫.中医在预防疾病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级分层预防体系.探讨传统中医学的丰富既病防变预防方法指导临床,以期进一步减少冠心病的致死率、致残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

    作者:周敬才;张晓艳;王卫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9.0%)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与对照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在控制饮食与运动的的基础上,于3餐前30min,A组患者予口服消渴丸,B组患者给予格列本脲,两组患者同时每晚固定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HbAl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BMI指数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能有效降低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对病人体重影响小,有安全、方便、依从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晶;李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孙宏新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肿瘤性抑郁经验

    肿瘤性抑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孙宏新主任医师从事恶性肿瘤的治疗工作多年,他认为此类疾病多与肝气郁滞、阴阳失调有关,主张从肝论治,以调整阴阳、畅通气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乃医圣仲景为少阳兼烦惊之证而设,甘麦大枣汤乃仲景为脏燥而作.孙教授在临床中发现两方合用,在肿瘤性抑郁、焦虑的治疗中疗效颇佳.

    作者:郑锡军;位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浅析《伤寒论》中温阳通阳二法

    温阳、通阳二法是临床运用频率颇多的治病之法,通过观察发现临床有对于此二法误用错用现象,由此有必要回归经典重新认识和解释此二法及两者的运用.而《伤寒论》是“启万世之法宗,诚医门之圣书”,后世诸多温阳通阳治法多是在其基础上的运用和拓展,所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以兹阐述关于阳气的问题有时可温通并用,但可有偏于温和偏于通的不同,有时则必须通阳,二者不可混淆.

    作者:晏章现;陈珠莉;胡翊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精勤博采,寒湿专著——读《寒湿论治》

    主要从“羽翼温病,发人所思”“旁征博引,溯源经典”“三焦正邪,立法详备”等几方面探讨《寒湿论治》一书的特点及立意.阮诗玮教授凭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著《寒湿论治》,意在补伤寒、温病之不足,使人不至于寒湿湿热不认,伤寒寒湿混淆一说,而令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准确辨治寒湿病证.书中示人圆机活法,载入卓有成效之方药,深入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和辨治水平.

    作者:许勇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表面活性剂及高分子物质对葛根素溶解特性的影响

    目的:测定葛根素的饱和溶解度,并探讨不同表面活性剂及高分子材料对其溶解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泊洛沙姆188(F68)、高分子材料聚维酮K30(PVP K30)、甲基纤维素(MC)、系列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 K-100M、K15M、K4M、E15、E5、E3),配成系列浓度的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在以上溶液中的大溶解度.结果:考察物质的质量浓度在0.2~1.5mg·mL-1范围内,葛根素的大饱和溶解度分别为:4.04mg·mL-1 [ρ(SDS)=0.2mg·mL-1],5.32mg·mL-1[ρ(PVPK30)=0.2mg· mL-1],4.91mg· mL-1[ρ(F68)=0.5mg· mL-1],5.73mg· mL-1[ρ(HPMCE3)=0.2mg· mL-1],4.51mg· mL-1[ρ(MC)=1.0mg· mL-1],4.94mg· mL-1[ρ(HPMC E5)=0.5mg·mL-1],4.72mg·mL-1[ρ(HPMC E15)=1.5 mg· mL-1],4.87mg·mL-1[ρ(HPMC E4M)=1.5mg·mL-1],4.46mg·mL-1[ρ(HPMC E15M)=1.5mg· mL-1],4.27mg·mL-1 [ρ(HPMC E100M)=1.5mg·mL-1].结论:葛根素为水中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在葛根素溶液中加入0.2mg·mL-1的HPMC E3或0.2mg·mL-1PVP K30可能通过抑制葛根素结晶,使其增溶效果更好.

    作者:郭波红;许丹翘;孙树铭;刘晓红;龙兰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生物陶瓷烫熨治疗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生物陶瓷烫熨对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陶瓷烫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陶瓷烫熨有利于促进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的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池闽川;叶汝超;黄泽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国百部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在生药学鉴别、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对中国百部属药用植物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百部属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晓彤;罗点;王孝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药对食管癌患者体重指数改善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中医药治疗对体重指数(BMI)的改善及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205例采用中医药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分为非超重组(BMI<25kg/m2)、超重组(BMI≥25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及术前、术后6个月的BMI值变化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对预后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并对BMI因素与预后的影响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05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44.7%,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非超重组(91例)3年生存率为31.2%,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超重组(114例)3年生存率为51.5%,中位生存期为41个月(P<0.05).单因素分析与食管癌预后相关因素分别为年龄、BMI、肿瘤大小、切缘、TNM分期及并发症.Cox分析表明BMI、TNM分期及并发症是对生存有显著意义的预后因素.非超重组中术后6个月的平均BMI比术前高,服用中药后可以提高非超重组BMI值(P<0.05),且超重组生存率高于非超重组.结论:中医药能提高食管癌患者BMI指数,有利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并且可作为治疗食管癌疗效评价的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彭馨乐;谌松霖;田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口服胸腺肽肠溶片,观察组患儿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和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感染次数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减少感染频次,并缩短急性期病程,治疗效果与口服西药胸腺肽肠溶片相比优势明显,且避免了西药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邵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灵芝性味归经初探

    灵芝作为中药中重要的一味补益药,受到古代和现代医家的关注,其补益效果也受到广泛的好评,但灵芝归经脏腑定位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其性味的记载也比较模糊.根据古今文献中对灵芝的研究资料,对灵芝的性味归经进行简要归纳并予以分析.

    作者:彭杨芷;苏悦;税杰;江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针刺治疗郁证临床研究进展

    郁证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阴阳失调的一类病症.针刺治疗郁证疗效佳,临床多与推拿、中药、心理音乐疗法等配合应用.近年来针刺法治疗郁证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就郁证的病因病机、针刺(体针、电针、耳针、头针、芒针、穴位注射等)治疗郁证的临床应用等做一综述,以期能够指导临床.

    作者:李苗苗;林娜;朱乔乔;谢天琪;王毳;黄晶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之一,起病急骤病势凶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遏制病情、提高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现状做简要概述.

    作者:曾荣华;汪建民;周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温经汤理论解析与临床应用体会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方药病机为内有瘀血,瘀而化热,寒热错杂.因体内有瘀血,久而不下,瘀而发热,气血流通不畅,阴阳不和,出现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临床症状.温经汤是调经祖方,临床上解决了很多妇科病,多用于闭经、不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辨证论治、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

    作者:王方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福州地区脑卒中患者证素分布及组合特点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脑卒中患者证侯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2-2015年期间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四诊信息量表对证素信息进行收集,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主要病位要素为肝、肾、经络、心,病性要素主要为痰、湿、热、阴虚、气虚、血虚.证素的组合情况多为两证素组合和三证素组合,在两证素组合中以痰+湿、阴虚+热为多见;在三证素组合中以痰+湿+热、痰+湿+阴虚的组合为多见.其他的证素组合类型相对较少,其中痰、湿、热、肾、肝等证素多见.结论:福州地区脑卒中患者的证素与其他地区略有差异,以痰、湿、热多见,病位以肝、肾为主,主要与福州地区常年湿热有关.

    作者:周文姬;夏锐;郑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64例经门诊确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治疗组)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7.6%,对照组优良率为87.5%,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手法复位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单纯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蔡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30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VAS与JOY评分评价患者疼痛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与JO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与JOY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用塞来昔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静;邓菲;张允;段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旋覆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耳源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旋覆代赭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31%,高于对照组的73.44%;试验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为(24.54±5.13)分,低于对照组的(38.63±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旋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多巴胺平均剂量及应用多巴胺天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善比对照组更显著,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多巴胺平均用量比对照组小,多巴胺应用天数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有着明确的效果,联合多巴胺应用后,可显著减少多巴胺依赖、减少其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李世阁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泄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穴位贴敷和护理措施方案,比较两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和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泄泻患儿予以中医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实际应用中需注意选择合适穴位,对症治疗,以便更好地缩短治疗周期、促进康复.

    作者:于吉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