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研究

江礼兴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 自拟中药, 甲硝唑,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60例,中药组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西药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中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西药组的8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自拟方剂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反酸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王飞教授治疗汗证验案举隅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各类疾病的各种阶段.成都中医药大学王飞教授在长期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汗证辨治思路,验之每具良效,极具临床价值.收集患者门诊资料,结合王飞教授临床验案,探讨汗证相关治疗策略.

    作者:张秀;王振兴;李云梅;王宇帆;王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中药半夏取该植物的干燥块茎入药,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未经炮制的半夏毒性较重,因此其炮制及临床配伍尤为关键.对半夏的炮制沿革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鲍永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紫苏叶提取物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紫苏叶提取物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高脂高胆固醇条件、正常条件及紫苏叶提取物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条件喂养家兔各10只,测定各组家兔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观察其动脉情况.结果:实验前,各组家兔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8周,正常组家兔的各项指标与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四组与实验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紫苏高剂量组家兔各项指标与紫苏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脂组各项指标值波动范围大,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苏叶提取物可对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作者:梁景岩;王英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泻肺健脾利水法治疗肿瘤合并胸腔积液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泻肺健脾利水法治疗肿瘤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肿瘤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泻肺健脾利水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胸腔局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Kamofsky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4%)显著高于对照组(63.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Kamofsk评分提高稳定率(91.1%)显著高于对照组(6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泻肺健脾利水法治疗肿瘤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能明显改善积水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友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比较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小青龙汤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利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复方软膏剂过氧苯甲酰含量研究

    目的:观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软膏剂中过氧苯甲酰含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检测样品中过氧苯甲酰的吸收波长,并以吸光度为指标,测定过氧苯甲酰成分的含量.结果:过氧苯甲酰在0.005~0.025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且样品过氧苯甲酰含量符合设计要求.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检测复方软膏剂中过氧苯甲酰的含量,方法合理,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作者:吴迪;祁永华;张立军;王业秋;吕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伤寒论》煎服法中的脾胃观探析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作者:康玉华;王宝家;徐由立;周文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肺痹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肺痹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肺痹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咳嗽严重程度VAS积分及咳嗽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咳嗽严重程度VAS评分及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痹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儿康宁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厌食症可有效提高患儿食欲,增加患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洋;潘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自血疗法结合三棱针放血治疗荨麻疹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结合三棱针放血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荨麻疹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血疗法结合三棱针放血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轻微嗜睡感患者4例,但对治疗效果无影响,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血疗法结合三棱针放血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痛苦,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瑞雷;赵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浅析小儿体质分类

    中医体质学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小儿体质分类历来被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不同体质小儿的发病倾向和疾病证候、传变、转归均不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体质的先后天因素差异,采取不同的调理和治疗方法,方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者:魏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伤寒论》方中“存阴液”思想应用举隅

    阴液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感热病易于化燥化火而伤津液,耗竭真阴.《伤寒论》为第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经典专著,书中立法处方多次体现张仲景辨治外感热病的“存阴液”思想.通过分析几首《伤寒论》名方,初略呈现“存阴液”思想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用药思路.

    作者:王宝家;陈禹霖;屈杰;杨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温阳通络法治疗功能性阳痿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温阳通络法治疗功能性阳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功能性阳痿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温阳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勃起功能评分、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症状积分及睾酮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勃起功能评分为(17.89±1.21)分、性欲减退积分为(0.56±0.13)分、腰膝酸软积分为(0.61±0.12)分、睾酮水平为(6.01±0.26) μg/L,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阳通络法治疗功能性阳痿可有效改善患者勃起功能,缓解腰膝酸软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轩立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仰卧住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仰卧住手法牵引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其血液流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映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隔姜灸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隔姜灸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体表腧穴隔姜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1年随访复发率为8.0%,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美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芩提取物带式干燥工艺研究

    目的:采用L9 (34)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芩提取物的带式干燥工艺.方法:以黄芩苷含量和提取物收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加热温度、履带转速、进料流量为考察因素,筛选黄芩提取物的佳带式干燥工艺.结果:佳干燥工艺为:加热温度为115℃,进料流量为20L/h,履带转速为160mm/min.结论:带式干燥法干燥黄芩提取物可大限度地保留黄芩苷成分,收率稳定,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作者:王月辉;武景路;祝帆;杨柯;孟金硕;马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加味牵正散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蛋黄油治疗肛肠术后创面延迟愈合36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蛋黄油治疗肛肠术后创面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肛肠术后创面延迟愈合患者36例,均给予蛋黄油外敷创口,每日换药时涂擦1次,7天为1个疗程,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1例,占58.3%;有效15例,占41.7%;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蛋黄油可有效促进肛肠术后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代岩;张相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生熟五味子对玉泉丸降糖作用及化学成分影响研究

    目的:比较生熟五味子对玉泉丸降血糖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五味子“生熟异用”提供实验依据,并分析炮制原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构建高血糖SPF级大鼠模型,于给药第7天、14天采用血糖仪测定大鼠血糖值;采用HPLC法检测玉泉丸中葛根素、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比较生熟五味子对玉泉丸降糖作用及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配制的玉泉丸降血糖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含生五味子玉泉丸中,五味子醇甲、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0.011 7%、0.032%;含醋五味子玉泉丸中,五味子醇甲、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0.006 1%、0.024%.结论:玉泉丸原方选用生五味子较为科学合理.

    作者:高慧;张爽;高雁;佟鑫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方法:对10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归纳患者的病证特点及治疗方药组成,结合患者治疗情况,从病、证、方、药等方面入手,确立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结果:经过分析,高血压患者多见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降火、滋补肾脏;总结方药情况发现,中医治疗高血压多使用清热、活血化瘀、补虚解表等药物,常用中药20味,药物终归入肾脏、肝脏、脾脏等主要器官.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可有效归纳高血压治疗药物,对高血压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建明;黑卫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