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娟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各类疾病的各种阶段.成都中医药大学王飞教授在长期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汗证辨治思路,验之每具良效,极具临床价值.收集患者门诊资料,结合王飞教授临床验案,探讨汗证相关治疗策略.
作者:张秀;王振兴;李云梅;王宇帆;王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作者:康玉华;王宝家;徐由立;周文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仰卧住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仰卧住手法牵引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其血液流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映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B超检查好转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7%,B超检查好转率为7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消化不良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振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为寻找新的有效抗疟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伯氏疟原虫鼠疟实验模型,比较常山复方、金牛草、山豆根、鹅不食草、常山、仙鹤草、青蒿等药物的50%醇提取物抗疟活性,比较抗疟活性强醇提取物中不同萃取部位对疟原虫的抑制效果.结果:常山复方的50%醇提取物疟原虫抑制率为83.46%,高于青蒿药材的67.33%,抗疟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山复方的50%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93.78%,与青蒿素的95.92%接近.结论:常山复方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疟活性,可作为抗击疟疾的候选药物.
作者:周泽琴;张雄飞;胡梁及;蔡兴;钟娜娜;朱盛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7),治疗组患者给予玉屏风颗粒口服,每日3次,同时照射NB-UVB,隔日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NB-UVB照射治疗3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0.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玫瑰糠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丹;黄建伟;黄瑞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生化指标水平.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DN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水肿、蛋白尿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雄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慢性湿疹由血虚风燥引起,属于中医中“顽癣湿毒”范畴,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常年不愈.当归饮子是黄莺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用以治疗慢性湿疹每每见效.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养阴生津、补血活血、补气、祛风法治疗慢性湿疹,每获良效.现总结其临证经验,以飨大众.
作者:张萨;张森茂;杨黎明;向联飞;高静;唐超;黄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耐克罗米芬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耐克罗米芬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药联合治疗)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卵及受孕成功率分别为92.0%、86.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2.0%、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耐克罗米芬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盛拥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祛痰化瘀作用.方法:小鼠连续灌胃给药5天,末次给药30min后采用酚红法检测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祛痰作用;同时,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5天,末次给药1h后测定大鼠排痰量,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祛痰作用;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4天,末次给药后采用肾上腺素+冷水刺激制造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化瘀作用.结果:复方熊胆茵陈颗粒中、高剂量组可增加小鼠酚红排泌量,高剂量组可增加大鼠排痰量;复方熊胆茵陈颗粒高剂量可改善肾上腺素+冷水刺激诱导的急性血瘀大鼠全血还原中切黏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结论:复方熊胆茵陈颗粒具有一定的祛痰化瘀作用.
作者:郑海音;徐伟;黄鸣清;李煌;洪振丰;阙金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肺痹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肺痹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咳嗽严重程度VAS积分及咳嗽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咳嗽严重程度VAS评分及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痹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糖尿病胃轻瘫是继发于糖尿病,以胃动力低下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积极寻找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诊治方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金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发病阴亏是根本,气虚是关键,气阴两虚是枢机,血瘀为其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消渴病的病机特点,庞国明教授继承发挥创立新法,精心研究出亦药亦茶的养生茶“六仙饮”,经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调节血糖、调理亚健康、抗衰抗疲劳、强身健体等良好效果.根据“六仙饮”方剂组成,对其保健价值及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作者:尚加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中药半夏取该植物的干燥块茎入药,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未经炮制的半夏毒性较重,因此其炮制及临床配伍尤为关键.对半夏的炮制沿革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鲍永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6例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74例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110/11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8%(45/7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832,P<0.01).观察组患者可分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肝阳上亢及肝肾阴虚4种类型,其中风痰阻络型患者多,占40.5%(47/116),4种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自强;吴正清;胡土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术后肠粘连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和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愈3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2.2%.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腹痛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便秘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世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医、西医诊断情况.结果:62例冠心病患者中按中医证型分布,气虚痰瘀型高,占22.58%;其次分别为痰浊内阻型、气虚血瘀型、痰淤互阻型、瘀血阻脉型、气阴两虚型、阳虚、气虚;痰淤互阻型、气虚痰瘀型、瘀血阻脉型、痰浊内阻型患者冠脉平均狭窄支数较高,但各中医证型间血管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平均狭窄支数较高患者均伴有痰浊症状,痰浊组患者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痰浊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证型论治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诊断冠心痛,可提高对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有效保证冠心病诊治的科学性、规范性.
作者:郭生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二妙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二妙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口腔溃疡36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9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随访半年复发5例.结论:二妙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可促进疡面愈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媛;张雅兰;赵秀敏;裴丰;李凤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考察复方石斛清肺散的干燥工艺,旨在确定散剂处方部分药材提取液的干燥工艺,为产品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橙皮苷的含量及转移率为指标,评价比较不同干燥工艺测定结果.结果:复方石斛清肺散的佳干燥条件为减压干燥,即-0.07MPa、60℃条件干燥.结论:该方法确定了复方石斛清肺散的干燥工艺,更高效、稳定、可靠,保证产品质量,可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谢伟杰;张永萍;徐剑;刘耀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方法:对10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归纳患者的病证特点及治疗方药组成,结合患者治疗情况,从病、证、方、药等方面入手,确立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结果:经过分析,高血压患者多见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降火、滋补肾脏;总结方药情况发现,中医治疗高血压多使用清热、活血化瘀、补虚解表等药物,常用中药20味,药物终归入肾脏、肝脏、脾脏等主要器官.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可有效归纳高血压治疗药物,对高血压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建明;黑卫可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