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论》方中“存阴液”思想应用举隅

王宝家;陈禹霖;屈杰;杨宇

关键词:伤寒论, 阴液, 存津液, 外感热病
摘要:阴液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感热病易于化燥化火而伤津液,耗竭真阴.《伤寒论》为第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经典专著,书中立法处方多次体现张仲景辨治外感热病的“存阴液”思想.通过分析几首《伤寒论》名方,初略呈现“存阴液”思想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用药思路.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梗塞通丸治疗脑梗塞恢复期76例

    目的:探讨梗塞通丸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梗塞通丸与西医常规方法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通丸与西医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治疗脑梗塞恢复期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典军;刘芳;沈靖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健美操辅助恢复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期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健美操运动辅助恢复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8例脑卒中青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10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加用健美操运动辅助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整体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等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恢复,且康复组患者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美操辅助恢复治疗青年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新乐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紫苏叶提取物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紫苏叶提取物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高脂高胆固醇条件、正常条件及紫苏叶提取物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条件喂养家兔各10只,测定各组家兔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观察其动脉情况.结果:实验前,各组家兔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8周,正常组家兔的各项指标与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四组与实验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紫苏高剂量组家兔各项指标与紫苏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脂组各项指标值波动范围大,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苏叶提取物可对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作者:梁景岩;王英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二妙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二妙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二妙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口腔溃疡36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9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随访半年复发5例.结论:二妙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可促进疡面愈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媛;张雅兰;赵秀敏;裴丰;李凤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知母治疗水肿机制探微

    知母是临床常用中药,但其治疗水肿的功效却较少提及.对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关于知母抗水肿功效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知母主要通过清肺火、滋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三方面发挥抗水肿作用.

    作者:贺雅琪;李铭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腹痛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术后肠粘连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和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愈3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2.2%.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腹痛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便秘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世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方法:对10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归纳患者的病证特点及治疗方药组成,结合患者治疗情况,从病、证、方、药等方面入手,确立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结果:经过分析,高血压患者多见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降火、滋补肾脏;总结方药情况发现,中医治疗高血压多使用清热、活血化瘀、补虚解表等药物,常用中药20味,药物终归入肾脏、肝脏、脾脏等主要器官.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可有效归纳高血压治疗药物,对高血压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建明;黑卫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抗氧化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25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抗氧化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抗氧化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抗ds-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谷胱甘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氧化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和延缓肾功能恶化,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生化指标水平.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DN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水肿、蛋白尿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雄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白虎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白虎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药白虎桂枝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沉、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沉值为(10.10±1.03)mm/h、血尿酸值为(303.72±6.49) μmol/L、C反应蛋白值为(5.76±1.02) 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不良反应率为10.83%,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虎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收集83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分析其中医体质及BMI、空腹血糖等相关数据,比较患者体质分布及空腹血糖水平,分析中医体质与BMI、血糖的相关性.结果:BMI越高者气虚质、痰湿质比例越高;各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939.结论:不同体质2型糖尿痛患者的空腹血糖、BMI存在差异,BMI越高,气虚质、痰湿质比例越高,血糖控制差,其原因为肥胖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作者:向先玉;钱建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抗疟中草药筛选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目的:为寻找新的有效抗疟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伯氏疟原虫鼠疟实验模型,比较常山复方、金牛草、山豆根、鹅不食草、常山、仙鹤草、青蒿等药物的50%醇提取物抗疟活性,比较抗疟活性强醇提取物中不同萃取部位对疟原虫的抑制效果.结果:常山复方的50%醇提取物疟原虫抑制率为83.46%,高于青蒿药材的67.33%,抗疟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山复方的50%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93.78%,与青蒿素的95.92%接近.结论:常山复方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疟活性,可作为抗击疟疾的候选药物.

    作者:周泽琴;张雄飞;胡梁及;蔡兴;钟娜娜;朱盛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莺教授运用当归饮子治疗慢性湿疹临证经验

    目的:慢性湿疹由血虚风燥引起,属于中医中“顽癣湿毒”范畴,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常年不愈.当归饮子是黄莺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用以治疗慢性湿疹每每见效.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养阴生津、补血活血、补气、祛风法治疗慢性湿疹,每获良效.现总结其临证经验,以飨大众.

    作者:张萨;张森茂;杨黎明;向联飞;高静;唐超;黄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加味牵正散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肾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可靠,具有一定的优势.综述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中药及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和机制,充分发挥中药在肾性高血压治疗上的优势提供参考.

    作者:王瑞菊;赵文军;王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经过治疗,两组患者LVEF、SV、CO、CI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LVEF、SV、CO、CI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利尿、扩张血管、强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瑞利;杨文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维生素C泡腾片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目的:对维生素C泡腾片制备工艺及稳定性进行考察,并验证处方工艺.方法:对维生素C泡腾片处方筛选、工艺优化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综合评价该处方工艺的重现性、可靠性和药品有效期.结果:处方组成为维生素C、碳酸氢钠、枸橼酸、20% PVP和聚乙二醇(PEG)6 000等,制备方法为非水酸碱制粒混合压片,可制得合格的维生素C泡腾片.结论:该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成本低廉,适用于扩大生产和推广应用.

    作者:陈金兰;江海香;吴荣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妇安宁颗粒剂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妇安宁颗粒剂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条件,以出膏率为筛选指标,优选黄柏、苦参蛇、床子等药物佳水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佳水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泡4h,加12倍水,提取时间1.5h,提取2次.结论:优选工艺可大限度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并可大限度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且重复性好,方法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钱桂英;吴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儿康宁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药膳治疗厌食症可有效提高患儿食欲,增加患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洋;潘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浅谈高职高专药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新医改的实施、就业形势的严峻化以及基层医疗对药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职高专药学教育面临新的任务及挑战.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面向基层,成为药学服务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学者需要思考的课题.以药学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习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作者:张雪晓;李晓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