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蒋德良

关键词:针刺, 夹脊穴,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方法,对照组用针刺风池穴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明显,颈项痛、头晕头痛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等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针刺损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在安全性上有明显优势.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玄驹胶囊治疗不孕不育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复方玄驹胶囊的中药和西药成分,观察其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不孕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龙治疗,治疗组采用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殖激素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生殖激素指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玄驹胶囊治疗不孕不育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海;伍燕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引经药及其配伍规律研究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其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作者:赵炳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优于西医.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宝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帕金森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脑内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选择性丧失,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麻痹、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帕金森病药理模型的建立、评价指标的形成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颜凡莉;陈明苍;季宇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络瘀解汤改善稳定型心绞痛症状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心络瘀解汤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心络瘀解汤和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络瘀解汤和复方丹参片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怀平;梅花·尼合买提;耿乃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痰热清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实用、患儿易接受、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优点,适宜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拟加味泻浊方治疗肾性贫血3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自拟加味泻浊方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肾性贫血患者,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左旋卡尼丁进行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泻浊方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酐以及尿素氮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加味泻浊方对于治疗肾性贫血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方镇福;戴秀娟;林秀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四柱学理论的哮喘病机与防治原则研究

    目的:从四柱学角度研究哮喘病的病机及防治原则.方法:运用四柱学理论进行哮喘发病机理研究,包括从干支纪时、确定四柱、三元论事、确定日干旺衰、排大运流年、岁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例哮喘患者庚金受火克,子水受火冲为其基本病机.结论:该例哮喘患者符合传统四柱木弱之说,但庚金受克与传统旺金克弱木不同,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并可依据其四柱信息进行辨证防治.

    作者:张书河;郭爱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小针刀配合易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易罐疗法对棘上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棘上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易罐治疗(实验组),治疗1~3次,1次/周,3周为限;50例使用常规易罐治疗(对照组),治疗3个月,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90分以上42例,80分以上5例,70分以上2例,60分以上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作用病灶准确,松解分离得当,兼具“针”、“刀”的功能与长处,对病灶部位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傅国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常规使用内科药物治疗,其中两组分别于2天和14天后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唐丽君;张金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掌跖脓疱病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脓疱性皮肤病,发病局限于掌跖,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红斑、鳞屑以及无菌性小脓疱.近年来,关于掌跖脓疱病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就掌跖脓疱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掌跖脓疱病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吕正涛;牟子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均接受中心减压结合植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鹿瓜多肽、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所有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加减苦参汤熏洗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减苦参汤熏洗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加减苦参汤熏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熏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出血、水肿、排便及渗液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痊愈,治疗组术后切口疼痛消退时间为(3.21±1.13)天,对照组为(5.10±1.50)天;治疗组水肿(剔除无水肿者)消退时间为(4.26±1.23)天,对照组为(6.03±2.15)天;治疗组出血(2.41±0.87)天后停止,对照组出血(5.52±1.83)天后停止,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苦参汤熏洗能够减少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膳食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膳食对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降低效果,以期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佳饮食指导.方法:将9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临床饮食组与营养医嘱组,比较两组每日膳食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给量,评价不同膳食对患者血糖的影响.结果:患者临床饮食的能量(1 370.36±216.83)高于营养医嘱饮食(1 291.86±228.60)(P<0.05),碳水化合物推荐量(196.02±37.32)高于营养饮食医嘱(177.67±31.36)(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每日蛋白质、脂肪供给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营养医嘱组空腹血糖下降程度较临床饮食组更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饮食与营养饮食存在差异性,全院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营养相关知识的学习,统一认识,为患者提供佳饮食治疗方案.

    作者:黄英;林淑娴;郭丽娜;何盈犀;许欣筑;马女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新及整理,发现大部分活血化瘀中药均可在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及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一定作用,并可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活血化瘀中药可有效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瞿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四逆散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四逆散煎剂体外抗菌能力以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通过打孔法研究四逆散煎剂的体外抗菌作用;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以四逆散煎剂进行治疗,同时设阳性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于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取新鲜粪便检测肠道正常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变化.结果:大部分菌种的培养基平板上,从500rng/mL这个浓度开始产生了抑菌圈;用四逆散煎剂持续6天治疗后,小鼠肠道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提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逆散煎剂具有抗菌作用,四逆散煎剂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作者:王艳;司徒秋娴;杨静;李培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9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及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15天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应用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神经传导的速度,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轴突再生与髓鞘形成,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好的逆转作用.

    作者:黄旺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骨密度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均在1年以上.其中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的40例为对照组,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十糖皮质激素治疗的40例为实验组.用药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对其腰1-4椎及股骨颈、Ward区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测量CRP、ESR、RF等指标.结果: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无影响,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骨矿减少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Ward区明显;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比较短时间应用更容易引发骨质疏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服用糖皮质激素十慢作用抗风湿药物会导致骨丢失、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且与患者服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呈正相关性.

    作者:周义辉;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过岗龙片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建立过岗龙片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以3',4 7,5',5,7-五甲氧基黄酮和3',4'-亚甲二氧基-5,,5,6,7-四甲氧基黄酮为对照品,对过岗龙片进行薄层鉴别,并考察不同展开系统、不同点样量、不同薄层板、薄层板不同厚度、不同检视方式、不同CMC-Na浓度、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对过岗龙片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以3,,4,,5,,5,7-五甲氧基黄酮和3',4'-亚甲二氧基-5',5,6,7-四甲氧基黄酮为对照品,石油醚-乙酸乙酯(2:5)为展开系统,过岗龙片薄层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结论:该方法可行性好,可作为过岗龙片的薄层鉴别方法.

    作者:赵永恒;王嵩;周毅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蜂针疗法治疗假性足跟痛验案一则

    1 病案资料梁某,男,57岁,农民,2013年9月16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右足跟痛6年余就诊,既往于当地人民医院行X线检查提示:右足跟骨刺,予以手术治疗后疼痛较前缓解,出院后患者未待康复即下地劳作,时值冬天寒冷之际,此后患者足跟部每遇天气转凉或阴雨天即疼痛发作,严重时常影响正常活动,期间就诊于多家医院,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医予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黄和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