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临床研究

桑璇;王晓然;汪晨洁;李朝阳;杨柳;刘颖;黄哲茜;刘嘉慧;王智崇

关键词:维生素A棕榈酸酯, 玻璃酸钠, 干眼
摘要:目的 评估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57例(57只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B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C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观察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丽丝胺绿染色、角膜素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 test)和结膜印迹细胞检测,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后2周,A、C组较治疗前OS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C组较其它两组OSDI评分平均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丽丝胺绿染色和F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丽丝胺绿染色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与治疗前相比,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C组与B组之间比较,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的9例轻度干眼患者经治疗4周后,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安全且有效.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80例(8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40只眼,术前7d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再行玻璃体手术;单纯组40例40只眼,玻璃体手术术前未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观察两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率及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眼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8个月,总共75例75只眼终纳入研究,另5例5只眼因随访资料不完整未纳入研究.其中联合组38例38只眼,单纯组37例37只眼.联合组、单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5±10.6)、(59.4±12.5) min.联合组手术时间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联合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率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0.003).联合组、单纯组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6±0.21)、(1.36±0.32) logMAR;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0.045).联合组术后视力较单纯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联合组的前房二次积血、玻璃体二次积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较单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006、0.037).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PDR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电凝使用率和医源性损伤,且能提高视力.

    作者:毛新帮;游志鹏;黄俊;吴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手术治疗

    目的 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 mm,上直肌后徙3~5 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 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 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作者:崔丽红;亢晓丽;田晓丹;张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OCT联合FFA对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黄骅市人民医院眼科,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125例(246只眼),并分析其OCT、FFA的相应特征.结果 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OCT表现为视盘神经纤维层下、神经上皮层间发现类圆形似有囊膜包裹的团状高反射信号,相应处视杯变浅,FFA则为高荧光结节.结论 无创的OCT检查并联合FFA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断率,降低其漏诊和误诊率.

    作者:于洪云;程沛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眼内压变化的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对眼内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研究.选取2015年6~9月因慢性肾衰竭长期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58例(116只眼),应用Goldmann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血透前后的眼压.根据血透前房角镜检查将患者分为窄角组、宽角组及虹膜新生血管组.测量血透前后上述患者尿素氮、肌酐、白蛋白.采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窄角组(22只眼)及虹膜新生血管组(3只眼)血透后眼压较血透前升高,其中虹膜新生血管组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25、-0.159,P均<0.01);宽角组(91只眼)透析后眼压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676,P>0.05).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在血透后较血透前显著降低(t=10.205、12.536,P均<0.01),白蛋白则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3,P<0.01).结论 血液透析可致窄房角及有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眼压不同程度升高,可能与血透后患者血浆渗透压的改变有关.对需进行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眼部情况的评估,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血透对患者视功能的损伤.

    作者:郑海生;吴悠;钟兴武;陈海波;李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FS200飞秒与Ziemer LDV飞秒制瓣并发症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FS200与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特点,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分为二个组:FS200飞秒激光组(A组)、Ziemer LDV飞秒激光组(B组),术中术后观察随访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S200与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瓣均未出现影响术后视力的并发症.术中并发症:角膜基质气泡、球结膜出血、切口出血、不全及不规则瓣、前房气泡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环脱失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都未出现掀瓣困难;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无一例出现角膜瓣中央坏死,Haze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微皱褶、一过性光敏反应、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虹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200与Ziemer LDV飞秒激光由于激光脉冲的能量不同,屈光手术中制做角膜瓣并发症也不同,只要正确认识及时处理,它们都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于秋菊;张永红;陈月;王淑青;张海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屈光相关性弱视137例儿童立体视觉损害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的损害情况.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初诊为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137例,按弱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屈光不正性弱视81例(127只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6例(56只眼).所有患儿经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同视机、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对两组弱视儿童严重程度、立体视、屈光状态的差异进行统计.结果 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以中度弱视居多,占63.39%;与B组比较,A组重度弱视者比例较小,中度弱视者比例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屈光相关性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69.95%;与B组相比,A组远视比例较大,散光者比例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异常率较高,黄斑立体视存在率较高,无立体视者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立体视及周边立体视存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光相关性弱视会损害患儿的立体视觉,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更严重.远视是屈光相关性弱视主要的致病因素.

    作者:梁晓翠;周炼红;易贝茜;蔡丽;叶美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巩膜环扎术联合硅油取出术治疗低眼压性硅油充填眼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术联合硅油取出术治疗低眼压性硅油填充眼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和唐山市T人医院就诊的28例(29只眼)低眼压性硅油填充眼,均实施巩膜环扎术联合硅油取出术,手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29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填充16%~20%C3F8,术后俯卧位,气体在术后(45±10.5)d吸收,分别测量术后1、3、6个月眼压,终眼压正常且与正常眼差值<5 mmHg 20例(20只眼),眼压正常但与正常眼差值>5 mmHg 5例(6只眼),眼压低于正常值但能维持眼球外观2例(2只眼),眼球萎缩1例(1只眼).结论 巩膜环扎术联合硅油取出术治疗低眼压性硅油填充眼手术操作较为简单,能有效解决低眼压性硅油填充眼单纯硅油取出术后慢性低眼压、眼球萎缩等并发症,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峰;王云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改制腰穿针行泪道置管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分析改制腰穿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行改制腰穿针联合聚酯线硅胶管倒U形泪道置管术28例、32只眼,其中单纯鼻泪管阻塞9只眼,单纯下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15只眼,泪道阻塞合并轻度泪囊炎症者8只眼;取管后随访0.5~19月,记录手术操作情况,观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探通时自觉非阻塞区泪道黏膜损伤或形成可疑假道者7只眼;取管后自觉流泪症状改善且冲洗通畅21只眼(65.6%).结论 泪道置管术中,下鼻道充分扩张、避免医源性泪道损伤、熟悉引导针管的位置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提高成功率进行至关重要.

    作者:任意明;蒋炜;邱敏;吴燕;韩非;罗涛;陶玉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位置小切口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目的 根据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选择不同位置小切口,评价矫正术前散光及术后视力结果.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原州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59例(68只眼)术前角膜散光≥2.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按照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实验组28例(33只眼),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大的径线上;对照组31例(35只眼),切口位于正上方.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裸眼视力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和平均裸眼视力无显着性差异.术后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均较术前减少,实验组术后各时间段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实验组各时间段平均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对于角膜散光≥2.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选择合适位置小切口,能够有效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和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作者:李润祥;薛洪华;顾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眼部化学灼伤36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眼部酸碱化学灼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酸碱化学伤36例(42只眼)采用冲洗结膜囊、局部和全身抗感染、维生素C、羊膜移植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42只眼除1例眼睑外翻,2例睑球粘连,7例角膜斑翳外全部痊愈,视力都有所提高,无1例角膜白溶或穿孔.结论 眼部发生化学灼伤后给予及时彻底的冲洗结膜囊,并加以药物和手术治疗,往往能获得满意地效果.

    作者:蒋波;李涛;王智;周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眼瘢痕性类天疱疮10年经历诊治一例

    患者女,71岁.2004年2月因“双眼干涩、疼痛、异物感”,先后至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结膜炎”或“角膜炎”,给予双眼局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好转.2011年1月患者至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双眼瘢痕性类天疱疮”,给予环孢素眼液点眼治疗1年余,患者自觉治疗好转,但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012年5月就诊于北大人民医院,诊断为“双眼瘢痕性类天疱疮”,给予全身环孢素口服(200 mg/d),同时给予激素眼液点眼治疗(具体不详),半年后患者左眼角膜出现新生物(图1,2).2012年11月患者至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双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左眼角膜角质化”.立即手术切除左眼角膜病灶,其后的两年中左眼角膜病变先后复发两次,均予以手术切除;左眼加用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半月后,左眼出现角膜溃疡入院治疗.入院时眼部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LP,光定位准,右眼睑缘圆顿,充血,右眼下睑倒睫,球结膜轻度充血,上下方结膜囊缩窄50%~75%,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角膜透明,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核硬度Ⅲ级,眼压15.0 mmHg(图3);左眼睑缘圆顿,充血,上下方睑球粘连完全,结膜囊消失,睑球固定,球结膜充血水肿重度,角膜混浊水肿,大量新生血管长入,中央偏下方可见一大小约5 mm×4 mm溃疡灶,界清,溃疡深达后基质层,表面干净,余结构窥不清(图4).诊断:眼瘢痕性类天疱疮.治疗:2014年4月21日在全麻下行“左眼睑球粘连分离+自体唇黏膜移植+羊膜移植+结膜囊成形术”,术中全周分离上下方睑球粘连处,切除病变结膜及结膜下组织,角膜表面取自体唇黏膜覆盖,余结膜缺损处覆盖羊膜,10-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唇黏膜及羊膜.术后左眼加压包扎3天,双眼继续给予0.3%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环孢素口服(200 mg/d).术后3月患者左眼球活动自如,检查示左眼上下方睑球粘连分离,结膜愈合,移植唇黏膜大量乳头状血管长入(图5).

    作者:杨于力;蒲美君;王丽强;谢汉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视网膜复位及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眼底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角膜生物力学及中央厚度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108只眼)患者作为微创组,微创组采用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另选40例正常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观察微创组患者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改善、角膜生物力学及中央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24 h,眼底视网膜达到复位标准的有95只眼、术后72 h,达到眼底视网膜复位标准的有9只眼;手术一次性复位成功104只眼,复位率96.30%.术后3个月,视力达到>0.4标准的有25只眼(23.15%)、视力范围0.1~0.3的有72只眼(66.67%)均显著的高于术前(P<0.05);术后视力范围光感~0.09的有11只眼(10.19%)显著的低于术前的67只眼(62.04%).术后共计有12只眼发生术后并发症(11.11%).术后3个月微创组患的IOPg、CRF、CH、GAT、IOPcc测定值均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患者的CCT值低于正常组患者(P<0.05).结论 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具有视网膜复位率较高、视力提高显著,对角膜生物力学及中央厚度影响小.

    作者:樊冬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以眼科首诊的肺癌脉络膜转移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右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半年”于2012年11月24日来我院眼科首次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不提高),左眼视力1.0.眼压:R 15 mmHg,L14 mmHg.右眼前节及玻璃体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眼底:视盘色红界尚清,黄斑区颞侧可见巨大类圆形黄白色实性隆起,大小约10 PD,隆起约9D,下方周边部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图1).左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明显异常.眼B超示:右眼颞侧可见13.2 mm×l2.4 mm×4.2 mm扁平实性中低回声光团,回声均匀,无明显声衰,无脉络膜凹陷及挖空现象,下方可见“网脱”光带与其相连(图2).眼眶CT示右眼球后壁扁平增厚,CT值37~51 Hz(图3).胸片示:右上肺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考虑系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右肺上叶阻塞性肺炎(图4).头颅CT示:颅内多处低密度影,右眼占位,考虑为脉络膜转移癌(图5).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自诉咳嗽1月余,伴右侧头痛及右侧牙痛,无咳痰咳血,每天吸烟2包,烟龄有30多年,浅表淋巴结检查发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作者:蒋顺;凌家文;张志才;张义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对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影响研究进展

    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稳定性是保证术后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保证.IOL度数计算准确性是术后获得满意屈光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又依赖于术前精确的眼内生物学测量及IOL计算公式的合适选择.文中对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的现状作一综述,希望对其有深入认识,并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王晓娜;吴志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Ellman仪微创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Ellman仪在鼻腔泪囊吻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于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共43例(43只眼),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21,21只眼)患者采用Ellman仪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对照组(n=22,22只眼)患者采用刀切瓣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采用Ellman仪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预后佳,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高雯;乔磊;田艳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结膜骨性迷离瘤一例

    患者女性,20岁.因左眼球外上方结膜肿物生长10年,影响外观,于2015年3月30日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患者曾于10年前发现左眼球外上方结膜黄白色隆起物,当时未予重视及治疗.近来发现肿物有增大趋势,门诊行眼眶CT检查后,诊断为“左眼结膜迷离瘤”,收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后行全身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生化检查钙磷代谢正常.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右眼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左眼睑无红肿,位置正常.左眼球外上象限结膜扁平隆起,稍显黄色,肿物大小约7 mm×8 mm×2 mm,距离角膜缘约8 mm,触诊质硬,不可推动(图1).结膜无充血.左眼前节和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球运动不受限制.影像学检查:眼眶横轴位和冠状位CT检查显示,左眼球表面外上象限有一椭圆形钙斑,与眼环贴附,厚度略大于晶状体,CT值为521.97HU,双侧泪腺稍扩大,双侧眼球形态正常(图2、3).患者血尿常规检查大致正常.肝、胆、脾、胰、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正常.胸部平片检查正常.初步临床诊断:左眼结膜肿物.

    作者:赵云;赵红;孙春华;张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一例

    患者女,53岁.2015年6月25日因“右眼痒伴异物感1月”就诊.2个月前有飞虫入眼,1月后自觉右眼痒异物感不适.家养狗,且长期与其同床睡觉.2周前曾自己从右眼结膜囊内取出1条白色线状小虫.当地医院曾按“结膜炎”治疗,眼痒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眼睑、球结膜未见明显充血,裂隙灯下翻转右眼上睑,结膜囊上穹窿部颞侧可见白色透明线状虫体,游走活跃,或呈团状或结状(图1).双眼前节及玻璃体眼底未见异常.1%丙美卡因右眼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用眼科镊取出2条白色线状活虫体(图2).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后,再次反复检查双眼,未发现虫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长10~12 mm,在生理盐水中保存4h后活动(+),乳白色,线虫头端圆盾,体表有皱褶横纹.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鉴定:2条均为眼结膜吸吮线虫(雄性及雌性各1条).诊断:右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局部治疗.随访1月未复发.

    作者:罗班;王玮;刘恒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一例

    黄斑囊样水肿(ICME)是眼底常见病,多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血管炎等,对于个别原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ICME)[1].现将应用中医中药治疗ICME 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0岁.2014年10月22日,以“双眼突然出现视物变形伴视力下降2月”为主诉来诊.患者诉8月发现双眼突然视物变形,伴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流泪等伴随症状,遂于西安某医院就诊,发现黄斑区水肿,予以口服“醋甲唑胺”25mg/次,2次/d,两月后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眼部外伤史、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否认药物、食物等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张唯;张智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儿童于眼症的特点,探讨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屈光不正的且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儿童270例按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轻度远视组和轻度散光组,每组各90例,并对每组按自愿原则分为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屈光矫正组、药物治疗组.对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Schir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角膜荧光素染色)进行检查.同时选取60例正视眼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轻度散光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和轻度远视组,轻度远视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的BUT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BUT延长明显,其次是屈光矫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矫正组中散光组的治愈率高,其次是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光不正儿童的干眼症主要表现为BUT(泪膜破裂时间)缩短.针对这类患儿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屈光矫正+药物治疗是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元懿;陶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病因及治疗分析

    目的 收集6例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可能发病原因,并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 2012年1至6月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患者共6例,排除其他眼部疾患造成术后视力下降的因素,囊袋阻滞综合征诊断明确后,其中5例患者行YAG激光囊膜切开术,1例患者行囊袋积液抽吸术.术后观察患眼视力、眼压、屈光度改变,眼底有无黄斑水肿或视网膜毒性反应;囊袋积液抽吸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的可能发病原因,分析人工晶状体材质与其发病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1)6例患眼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的沉积物均得以释放、吸收,囊袋扩张松解;(2)6例患者术后屈光度均发生改变,其中5例视力提高;(3)1例患者行YAG激光前囊膜切开术后出现急性眼压升高,出现显著视力损害;(4)囊袋积液抽吸术患者,其囊袋中沉积物为蛋白渗出物.结论 (1)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的发病主要与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增殖造成的囊袋纤维化有关;(2)尚未能明确证实,亲水性人工晶状体是否为诱发晚期囊袋阻滞的危险因素;(3)同时行YAG激光前、后囊切开松解术,对于晚期囊袋阻滞患者可能更为有效;(4)囊袋液体抽吸能彻底清除囊袋积液,安全有效,且能为囊袋阻滞综合征提供病因学诊断依据.

    作者:韩钰;王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