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便携式智能终端在眼科中的应用

崔治华;李朝晖;任华;曲婷;刘涛涛

关键词:智能终端, 眼科
摘要:便携式智能终端系统应用广泛,为眼科医生的工作带来了更为方便的条件.目前便携式智能终端主要包括安卓及苹果系统两大类,文中以苹果产品为例简要介绍硬件与软件的眼科应用.通过iPhone控制苹果电脑的ppt播放,iPhone照相以及利用微信、QQ等第三方交流软件进行病例讨论、群共享.智能终端系统进一步完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眼健康做出更大地贡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患者男性,54岁.因双眼视物模糊3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5年3月9日来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就诊.肺结核病史3年,间断应用乙胺丁醇及利福平治疗2年余(具体剂量不详),3个月前双眼出现视物模糊,1个月前双眼症状明显加重,未系统诊治.

    作者:吕刚;王楠;黄红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便携式智能终端在眼科中的应用

    便携式智能终端系统应用广泛,为眼科医生的工作带来了更为方便的条件.目前便携式智能终端主要包括安卓及苹果系统两大类,文中以苹果产品为例简要介绍硬件与软件的眼科应用.通过iPhone控制苹果电脑的ppt播放,iPhone照相以及利用微信、QQ等第三方交流软件进行病例讨论、群共享.智能终端系统进一步完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眼健康做出更大地贡献.

    作者:崔治华;李朝晖;任华;曲婷;刘涛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治成人弱视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应用于成人弱视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就诊的16~24岁弱视者16例共23只眼,予以验配框架眼镜并进行弱视治疗2个月后,再分别对弱视眼进行RGP的验配,每日配戴RGP 10~12 h,于配戴后1d、1周、1、2、3个月复查镜片配适、裂隙灯、矫正视力,并与配戴框架眼镜时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对比配戴框架眼镜,23只眼在配戴RGP后的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103,P=0.00),并且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 配戴RGP能提高成人弱视眼的矫正视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杨吟;林伟;吴峥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泪道扩张联合泪道插管治疗儿童难治性泪道阻塞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研究线锯式泪道扩张联合泪道插管治疗儿童难治性泪道阻塞的疗效,分析影响儿童难治性泪道阻塞治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在保定市儿童医院眼科进行线锯式泪道扩张联合泪道插管手术治疗难治性泪道阻塞患儿286例(326只眼),平均年龄20个月,随访3~18个月.分析患儿年龄、术前治疗手段、泪道阻塞情况对患儿治愈率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6例(326只眼)中302只眼治愈,总治愈率为92.63% (302/326).年龄因素:在6~12个月,12~24个月,24~36个月,大于36月年龄组中,治愈率依次为97.67% (84/86)、94.26% (115/122)、88.46% (69/78)、85.00%(34/40)(R=-0.98,P=0.0025);术前治疗手段因素(术前曾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先天性泪道阻塞行泪道探通术或行单纯泪道插管术失败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93.94% (248/264)、87.01%(54/62)(P =0.0026);鼻泪管阻塞情况因素:手术中仅一次突破和两次及以上突破分组中,治愈率分别为98.08% (102/104)、90.09% (200/222) (P =0.0004).结论 线锯式泪道扩张联合泪道插管手术对儿童难治性泪道阻塞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愈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泪道探通失败患儿行线锯式泪道扩张联合泪道插管较单纯泪道插管治愈率明显提高.

    作者:韩立坡;王凤仙;陈会宁;王素梅;臧丽莉;聂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两种给药方案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47例53只眼AR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24只眼予以静脉滴注阿昔洛韦750 mg每日3次,连续注射2周,以后改为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5次,连续用药6周(A组);另外25例29只眼予以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注射液800 mg每日5次,连续注射2周,以后改为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每日5次,连续用药8周(B组).所有患眼均予以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切除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于已并发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13只眼及抗病毒药物联合激光治疗病情不能控制的9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治疗后视力及视网膜情况.结果 A组10只眼视力提高;B组20只眼视力提高.B组治疗后视力明显优于A组(P<0.05).A组8只眼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5只眼眼部病变复发;B组1只眼治疗过程中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只眼眼部病变复发.B组治疗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及病变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血肌酐升高;B组4例患者出现血尿素氮或血肌酐升高,停药一周后均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早期、足量、多次给予阿昔洛韦静滴及口服治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改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苗;宋艳萍;丁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治疗现况

    糖尿病是一个危及全球的疾病.随着病情发展,糖尿病患者将会产生一系列损害视力的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已经在过去取得很大研究进展.文中将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文献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其治疗.

    作者:刘芳;李才锐;孙曙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 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MLG)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3月~6月期间诊治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联合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联合组使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MLG治疗,每月注射一次雷珠单抗0.05 ml (0.5 mg)共3次,在第3次注射的2周后进行MLG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MLG治疗.比较治疗后1、2、3、6个月两组患眼的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结果 联合组在治疗后1、2、3、6个月时BCVA (ETDR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月:48.7 vs 44.2,P =0.036;2月:49.1 vs 44.6,P=0.032;3月:49.7 vs 45.0,P=0.026;6月:50.1 vs 45.1, P=0.025).联合组在治疗后1、2、3、6个月时CMT和对照组相比早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月:457.6 μm vs 402.5 μm,P=0.146,2月:352.2 μm vs 385.3 μm,P=0.337;3月:276.1 μm vs 357.1 μm,P=0.030;6月:209.8 μm vs 334.1 μm P=0.001).联合组曾有一只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MLG治疗非缺型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在治疗后1~6个月疗效恢复优于单纯MLG治疗,并且安全.

    作者:吴李鑫;张悦;刘海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Vogt-小柳-原田病诊治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效果和复发相关因素,旨在提高对VKH的诊治水平.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自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天津市三潭医院及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VKH患者96例(192只眼),其中男52例,女44例;发病时平均年龄(38.4±11.7)岁.根据就诊时间和病程分为两组:(1)初发组:发病14 d内在本院首诊的初诊患者59例,给与口服泼尼松治疗,病情好转后递减.(2)转诊组:发病后在外院已治疗6个月以上患者37例,给与环孢素或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视力预后和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有头痛或耳鸣前驱症状者61例(63.5%,61/96).初发组患者均主诉双眼视力骤降,初诊时双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24±0.16和0.22±0.14,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视乳头水肿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经糖皮质激素治疗10~18个月后病情稳定,视力逐渐恢复,末次随诊矫正视力分别为0.79±0.22和0.78±0.21;停药6~12个月后有3例患者复发,未见盲或低视力患者.转诊组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全葡萄膜炎症,首诊时双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1和0.20±0.11,经系统治疗12~24个月后炎症得以控制,末次随诊矫正视力分别为0.32±0.26和0.30± 0.28.单眼盲(佳矫正视力低于0.05)发生率为11.5% (22/196),双眼盲为3.1% (6/196).结论 及时确诊和合理治疗,可使VKH患者恢复良好视力和减少盲目发生率,误诊或延误治疗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和视力损害.

    作者:裴锦云;郑曰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复发性眼睑基底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82岁.因左眼睑肿物20余年伴有分泌物10年,于2014年9月5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肿物,在外院行冷冻治疗后,术后肿物逐渐长大,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左眼睑基底细胞癌,先后行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术后左眼反复发红不适,视力丧失,近10年左眼睑皮肤反复溃疡,伴有黄色分泌物,未诊治.

    作者:李宇航;赵军;张国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性及误差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SRK/T和Haigis公式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患者人工晶状体计算的准确性,探讨此类患者屈光误差与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等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伴有白内障或继发青光眼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共59例(59只眼),使用IOL-Master测量AL、ACD和K值,分别应用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选择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张力环植入+IOL植入术治疗,采集术后1个月的屈光度、ACD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术后屈光与术前术后ACD、AL、K值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实际屈光度平均(+0.15±0.53)D,屈光误差绝对值Haigis公式平均为(0.71±0.52)D,SRK/T公式为(0.40±0.32)D,Haigis公式与SRK/T公式的屈光误差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9,P<0.001).术前ACD平均为(1.92±0.37) mm,术后ACD平均为(3.73±0.34) mm;Haigis公式屈光误差与术前ACD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634,P=0.000),与术后AC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52,P=0.006);SRK/T公式屈光误差与术前、术后AC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53,P=0.053;r=0.216,P=0.101).结论 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后有效晶状体位置(ELP)和ACD变异较大,可出现远视性屈光误差.术前前房越浅,术后前房越深,Haigis公式屈光误差越大,SRK/T公式屈光误差相对较小.

    作者:古学军;张旭;吴国福;余学清;陈洁琼;张超中;易敬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或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23G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PV)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PPVCE)的术后视力及临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南宁爱尔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173例17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PV组112例112只眼,PPVCE组61例61只眼.主要观察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眼压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术前视力光感~0.6,术后视力光感~1.0.术后1个月,PPV组视力提高102只眼(91.07%,102/112),PPVCE组视力提高57只眼(93.44%,57/61);术后6个月,PPV组视力提高98只眼(87.5%,98/112),PPVCE组视力提高55只眼(90.16%,55/61).早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PPV组:角膜水肿及前房渗出2只眼(1.78%,2/112),暂时性高眼压23只眼(20.54%,23/112);PPVCE组角膜水肿及前房渗出5只眼(8.20%,5/61),暂时性高眼压21只眼(34.43%,21/61);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PPVCE组角膜水肿及前房渗出发生率(x2=4.181,P=0.041)及暂时性高眼压发生率(x2=4.018,P=0.045)均比PPV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PPV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只眼(4.46%/,5/112),虹膜后粘连、瞳孔变形5只眼(4.46%,5/112),晶状体后囊膜混浊7只眼(6.25%,7/112),复发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2.68%,3/112);PPVCE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只眼(3.28%,2/61),虹膜后粘连、瞳孔变形3只眼(4.92%,3/61),视网膜脱离复发2只眼(3.28%,2/61);两组比较新生血管性青光眼(x2=0.143,P=0.705),虹膜后粘连(x2=0.081,P=0.892),视网膜脱离复发(x2=0.189,P=0.664)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3G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联合手术避免了二次白内障手术,并利于术后眼底的随访观察.

    作者:梁雪梅;秦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角膜屈光手术前后Corvis ST生物力学参数对比研究进展

    目的 角膜屈光手术可能对人体正常角膜的形态和生物力学性质造成改变,而且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角膜的改变也是有区别的,若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异常或显著,将可能诱发角膜扩张等严重并发症.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is ST)是一种新引进的可以动态记录角膜双向运动并分析其生物力学参数的仪器.文中将对几种不同的角膜屈光手术前后Co.is ST所测得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比进行简要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韩晓彤;赵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水平直肌术后的散光改变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手术后的散光改变.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7~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7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外直肌后徙术组,共26例;Ⅱ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肌截除术组,共4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内、术后1周、1、3个月进行非散瞳屈光检查.通过Fourier矢量分析计算CYL0(散光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矢量分解值)和CYL45值(散光在斜轴方向的矢量分解值),比较术前、术后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改变.结果 Ⅰ组和Ⅱ组CYL0术后1周、1、3个月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L45无显著变化.两组间CYL0、CYL45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轮廓图示术后1周至1月两组CYL0均呈上升趋势,术后1~3个月呈下降趋势,CYL45上下波动,但波动范围较小.Ⅰ组术后1周、1、3个月时CYL0变化(D)与外直肌后徙量(mm)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手术后发生顺规散光改变,术后3个月时手术诱发散光仍存在.内直肌截除术对散光的影响可能较外直肌后徙术小,但尚需要大样本的研究以证实.

    作者:王子衿;龚琦;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19例,行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方法将原人工晶状体复位.对术后3d及术后2年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视力0.22±0.10,佳矫正视力0.71±0.18,角膜散光(0.76±0.29)D,眼压(16.21±4.29) 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25.58±439.53)个/mm2.术后3d视力0.69±0.14,,佳矫正视力0.83±0.16,眼压(17.53±5.07) mmHg.术后2年视力0.80±0.15,佳矫正视力0.89±0.14,眼压(16.37±4.87) 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084.79±434.06)个/mm2,角膜散光(0.78±0.33)D.视力、佳矫正视力术后3d、术后2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90,P<0.01,t=-5.40,P<0,01;t=-16.13,P<0.01,t =-6.42,P<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2年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1),但无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眼压、角膜散光术后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5,P=0.80;t =-0.91,P=0.375).结论 闭合式睫状沟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避免了人工晶状体更换所需的扩大切口及缝合带来的散光和剪断人工晶状体襻等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扰动,减少了眼前段手术操作,损伤小,视力恢复快,安全有效,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更多数量的病例证实.

    作者:于芳蕾;罗肇文;王岳秀;段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99mTc-DTPA眼眶显像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综合评价

    目的 采用99mTc-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眼眶显像、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对经131I治疗的甲亢伴有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眼眶活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88例Graves眼病(GO)患者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分为活动期组52例、静止期组36例,另设无眼病GD组34例,健康对照组26例.经99mTc-DTPA眼眶平面及断层显像方法获得的半定量指标——眼眶显像剂摄取率(UR),以及测定血清ICAM-1、IGF-1水平被用以评价其与GO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活动期组血清ICAM-1、IGF-1、眼眶UR明显高于其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眼眶UR分别与患者血清ICAM-1、IGF-1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519,P=0.001和r=0.528,P=0.001).结论 99mTc-DTPA显像是一种判断GO患者活动性的指标,能够较为直观的评价眼眶的炎性活动.ICAM-1、IGF-1和99mTc-DTPA眼眶显像水平的变化分别反映GO的眶内增殖、自身免疫状态、炎性水肿的情况,作为综合度量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评估有其较好临床价值.

    作者:李方都;褚俏梅;张立颖;邵慧丽;朱诚;张金龙;蒋静;沈江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频域OCT量化参数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预后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形态应用频域OCT量化,评估患者术后视力预后与量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裂孔闭合的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根据Gass分期:Ⅱ期8只眼,Ⅲ期12只眼,Ⅳ4只眼.手术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利用SD-OCT测量黄斑裂孔的底径及小径,裂孔孔径两端与底径两端之间的距离,通过公式计算求得黄斑裂孔形成因子(HFF);并对患者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非参数检验,HFF值、黄斑裂孔底径分别与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患者平均BCVA(1.24±0.43) logMAR,术后平均(0.74±0.36) logMAR,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2);HFF数值与术后BCVA呈负相关(r=-0.633,P=0.024);裂孔底径与术后BCVA两者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70,P=0.090).结论 在术前对患眼进行SD-OCT扫描结果量化参数,是评估IMH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一个较好的参数指标.

    作者:邓爱军;刘菲;孙艳;冯程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济南眼科医院屈光中心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5例90只眼,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1、2、3年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眼轴、眼压、房角、前房深度(ACD)、500um处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屈光品状体拱高(ICL-vau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等.对数据进行x2检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各阶段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球镜度在预期(0±1)D范围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眼压均正常.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 773.73±271.27)个/mm2,术后3年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 613.90±221.23)个/mm2,较术前减少,但均保有正常生理功能.术后随访3年期间房角、ACD、AOD500稳定,各自与术前比较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术后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角虽然变小,但仍处于宽角状态.术后拱高稳定,其大小与术前ACD及角膜白到白距离呈正相关(r =0.37,r=0.38,P<0.05),随访3年拱高有减小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慧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发现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和晶状体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随访3年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术后视觉质量佳;ICL植入术后前房结构稳定,其更长期的疗效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作者:卓建;李淼;刘蕾;张亚丽;胡明;李招娜;张华;张玉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泪道成形术式治疗单纯性鼻泪管阻塞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并比较激光泪道成形、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置管、泪道探通联合置管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鼻泪管阻塞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泪道成形手术的260例(272只眼)原发性鼻泪管阻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泪道成形术式分为三组:A组术式激光泪道成形术,B组术式泪道探通术联合泪道置管术,C组术式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所有联合置管手术的患者均3个月拔管.A组术后随访6个月,B组和C组拔管后随访6个月,统计手术成功率.结果 6个月时的随访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68.38% (186/272眼),A组、B组、C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31.43%(22/70眼)、79.78%(71/89眼)、82.30% (93/113眼).A组与C组手术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5,P=0.000),B组和C组的手术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8,P=0.648).三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泪道成形术是治疗原发性鼻泪管阻塞的安全、有效的术式.激光泪道成形术在联合泪道置管术后其成功率有明显提高.在联合泪道置管的情况下,泪道探通术与激光泪道成形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光;张弛;李丹;李军;赵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再次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术式,为先天性白内障病例有更优的手术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次手术患儿51例(69只眼),详细记录手术年龄、首次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再次手术方式、术后半年佳矫正视力及眼压等,分析其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术后效果.结果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再次手术:无晶状体眼55.1%(38/69),后囊膜混浊30.5% (21/69),眼内炎4.3% (3/69),继发性青光眼4.3% (3/69),瞳孔膜闭2.9% (2/69)和人工晶状体(IOL)脱位2.9% (2/69).无晶状体眼患儿行Ⅱ期IOL植入术,后囊膜混浊行后囊膜切除术,眼内炎行IOL取出+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术,继发性青光眼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瞳孔膜闭行瞳孔成形术,IOL脱位患儿行原IOL取出+玻璃体切除+IOL悬吊术.随访半年后佳矫正视力>0.3者26只眼,>0.1者14只眼,<0.1者12只眼.另有10例(17只眼)患儿不能配合视力检查,术后追光或注视目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随访半年所有患儿采用手持式回弹icare眼压计检测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无晶状体眼及后囊膜混浊等是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并针对性选择相应术式是较好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手术治疗策略之一.

    作者:纪丽君;金海鹰;孙景莹;赵培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视网膜光凝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膜粘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新生血管膜粘连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PDR患者73例80只眼,其中光凝组和非光凝组各40只眼.术前B超检查眼后段情况,玻璃体手术中观察新生血管膜粘连特征,分析光凝组和非光凝组新生血管膜程度的差异.结果 激光组视网膜新生血管粘连范围>1 PD的眼数为18只眼(45%),非激光组为29只眼(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41,P =0.012).两组在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部位发生新生血管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光组伴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眼数为19只眼(47.5%),非激光组为24只眼(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网膜光凝可以减轻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膜粘连程度,降低手术难度.

    作者:高永峰;赵朝霞;雷祥;程志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