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群;王庆华;吴又凯
目的 系统评价圆锥角膜患者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对患者有效性和屈光性改变的研究.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于2013年5月之前发表在Web of knowledge,Medline,Google Scholar,Cochrane图书馆,CNKI等数据库,纳入运用DALK和PK治疗圆锥角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语种限为英文和中文的相关文章.由两名评价者进行独立的检索、评价和提取资料,争议性问题经过与第三评价人商讨解决,然后运用Co-chrane协作网上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随机对照试验5篇,病例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11篇,总共包含4 443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DALK组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K组[OR=3.37,95%可信区间(CI)=(1.98,5.73),P<0.01].DALK组患者的视力≥0.5和佳矫正视力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 BSCVA)和PK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OR=1.38,95%CI=(0.86,2.23),P=0.19]和[OR=-0.01,95%CI=(-0.03,0.01),P=0.32].DALK组患者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SE)和PK组相比,DALK更易有近视倾向,二者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MD=1.06,95%CI=(0.57,1.39),P<0.01].结论 深板层角膜移植(DALK)在免疫排斥反应方面优于穿透性角膜移植(PK),在log MARBSCVA和视力≥0.5方面,则DALK和P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度等效球镜(SE)方面,DALK较PK更易具有近视倾向.
作者:吴静;崔裕波;王超;张瑾;秦晓艳;齐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在泪道断裂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抚顺市第三医院眼科应用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在显微镜下寻找到泪管两断端后经上下泪点直接插入远、近两侧断端泪管,再经泪囊插入鼻泪管至鼻腔,形成U形支撑治疗泪管断裂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中插管顺利,手术时间仅是传统手术时间1/2,痛苦少.拔管后随访3~12个月,泪点均不同程度轻微扩大.其中2例下泪点及部分泪管撕裂,但受泪情况良好,1例术后仍明显溢泪,39例效果良好,成功率为97.5% (39/40).结论 自行研制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应用于泪道断裂伤修复术,效果良好,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术后置管稳定性佳,外观良好.
作者:张方顺;田岩;赵军;王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前后、硅油取出术后传统A超眼球生物测定值的动态对比观察,统计学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眼科动态观察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59例61只眼,对患者术前、硅油填充状态、硅油取出后30天3个时间点采用A超屈光模式动态测定眼球生物值,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对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A超测量患者术前与硅油填充状态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玻璃体腔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硅油填充状态与硅油取出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玻璃体腔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术前与硅油取出后玻璃体腔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与硅油取出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术前与硅油填充状态、硅油填充状态与硅油取出后的晶状体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患者术前与硅油取出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对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选择精确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一定的帮助,证明术前A超眼球生物测定值的资料是十分有效的参考.
作者:谢海南;陈穗桦;曹茜;余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的白质发育情况,探讨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和东莞石龙人民医院就诊的12例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组行DTI程序扫描,比较弱视组弱视侧与对侧视放射,比较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视放射和胼胝体的FA值及ADC值.结果 弱视组内弱视侧视放射较对侧F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弱视组双侧视放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双侧视放射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部ADC值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显示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纤维形态学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作者:郭娴吟;贺春香;陈剑;刘小勇;张日佳;史长征;蔡香然;周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激光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例行810 nm激光治疗ROP早产儿的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20例患儿(40只眼)行激光治疗.Ⅰ区病变18只眼,Ⅱ区病变22只眼.平均出生体重1 433.25 g,平均胎龄30.05周,治疗时矫正胎龄31~43周,平均矫正胎龄37.25周.一次激光治愈38只眼,治愈率为95% (38/40).病变部位与统计的各临床因素(孕次、产次、胎龄、出生体重、矫正胎龄、激光治疗年龄、新生儿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等11个临床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10 nm激光光凝治疗ROP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与患儿临床因素关系不大,与治疗时机的选择有关.
作者:陶媛;董宇;李松鹤;陆成伟;杨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角膜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表现,以评价硬腭黏膜重建下睑后层后对角膜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转移重建眼睑及睑缘粘连患者术后6个月,行睑缘粘连分离术,于术后第一天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所有患者眼睑形态及闭合良好,角膜透明.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部分患者角膜上皮层内有激活的细胞,前弹力层有树突状细胞浸润,基质层轻度混浊,角膜内皮细胞面少量高反光KP.结论 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6个月时,尽管眼睑闭合良好、裂隙灯下角膜透明,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仍可见硬腭黏膜对角膜造成的轻微损伤.
作者:刘桂琴;黎明;应方微;欧阳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因“左眼被“蜜蜂”蜇中后疼痛伴视力下降24 h”于2012年2月20日入院.患者于前一天中午骑摩托车时1只“蜜蜂”飞入左眼,立即白行用手将“蜜蜂”取出后放飞,当时觉左眼疼痛、视力下降伴溢泪.受伤后2h就诊,予眼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入院眼部检查:Vod 1.2,Vos0.4,矫正无提高,NCTod12.0 mmHg,NCTos10.0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左眼眼睑无红肿,结膜轻微充血水肿,角膜鼻侧9:00位距离角膜缘3 mm处见2根蜜蜂毒刺残留,一根呈近水平方向刺入角膜基质,长约1 mm;另一根尖端朝向瞳孔斜刺入前房0.1 mm,尾端位于基质内无外露,长约0.8 mm.相应位置角膜水肿混浊,水肿隆起,伴周围上皮片状缺损,荧光素染色(+),房水清,眼内情况未见异常.诊断为左眼角膜异物.
作者:刘祥开;刘永民;黄圣邓;韦淑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前节OCT (AS-OCT)研究不撕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nDSEK)术后角膜厚度,角膜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nDSEK的20例的角膜内皮病变患者(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20)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前节OCT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3、6、12、24、36个月,对角膜形态进行连续对比观察.观察的指标包括:角膜中央厚度(包括植床和角膜内皮植片),板层积液以及植片移位等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30±9)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内皮植片与受体内皮面贴附良好.前节OCT显示20例患者术前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值为:(679±124) μm,术后1周角膜中央平均厚度达(1012±124)μm,角膜植片平均厚度为(208±42) μm,在术后1周到术后3个月角膜厚度明显下降.角膜厚度的改变与内皮细胞功能的恢复有关.在nDSEK术后l周至1个月角膜厚度明显降低,变化速率为6.3 μm/d,术后1~3个月(30天)降低至1.6 μm/d,3~12个月为5.4 μm/月c内皮植片在术后1个月厚度降低明显,1.5μm/天,1个月后植片厚度保持稳定.结论 nDSEK术后角膜内皮功能恢复快,角膜厚度在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3个月后趋于稳定.前节OCT可有效评估nDSEK术后植片内皮细胞功能恢复情况及植床和植片位置关系.
作者:李学治;董诺;吴护平;罗顺荣;商旭敏;刘昭升;陈文生;王玉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CSN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为1/300 000[1].CSNB患者白天视力和视野基本正常,其以先天性非进行性夜盲为临床特点,暗适应和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出现特征性改变[2].根据临床表现,可将CSNB分为两类,即眼底正常的CSNB和眼底异常的CSNB.由于CSNB患者体征特点不典型,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需基于表型特征,故临床报道少见且较易误诊[3].近期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遇到一例Riggs型CSNB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晓伟;殷晓贝;李孟达;何婷;李根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慢性泪囊炎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及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于2005年8月至2012年11月选择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4岁以上泪囊炎患者共428例460只眼,观察泪囊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与普通泪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观察泪囊炎早期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及与溢泪流脓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泪囊炎患者比普通泪囊炎患者就诊年龄小(t=37.412,P<0.05).溢泪与疗效的相关系数r1=-0.634,P<0.05,流脓与疗效的相关系数r2=-0.613,P <0.05.早期泪囊炎患者比普通泪囊炎患者更不愿意接受手术(x2=10.460,P<0.05);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早期泪囊炎患者术前保守治疗疗效更好(x2=5.579,P<0.05);手术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9,P=0.815).早期泪囊炎患者比普通泪囊炎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好(x2=108.924,P<0.05);有鼻塞患者较未诉鼻塞患者疗效好(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10).结论 早期泪囊炎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较好,且与溢泪流脓的时间呈负相关.
作者:胡文学;郭海科;黄小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广角视野系统辅助下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经裂隙灯前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行玻璃体手术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主要评估参数为手术后1,3,6个月时的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厚度(CMT).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7(6~15)个月.平均术前BCVA为(0.910±0.119) LogMAR.末次随访时BCVA为(0.327±0.091) LogMAR (P=0.000).基线时的平均CMT为(550.870±20.032) μm,末次随访时降至(255.300±4.112) μm (P=0.000).CMT平均下降(295.57±20.748) μm.所有患者均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低眼压或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广角视野系统辅助下的23G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及渗漏,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昀;游志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41岁.患者7天前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40.2℃,当地医院给予药物静点(药名不详),3天前出现头痛、恶心,1天前突发右眼视力下降,于2012年12月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外伤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查体:有眼:视力:0.01,眼压:17 mmHg,前眼部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境界不清,隆起+2 D,视乳头颞上方可见视网膜血管下团块状黄白色孤立病灶,波及黄斑区,直径约5 PD~6 PD,境界清楚,病灶表面及整个眼底散在片状出血,中心Roth斑,病灶周围视网膜静脉扩张,可见白鞘.左眼:视力:0.4,眼压:18 mmHg,前眼部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境界清,颜色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射欠清,颞上方距视乳头5 PD处可见与右眼类似的视网膜血管下团块状黄白色孤立病灶,直径约4 PD,病灶表面及病灶周围视网膜散在片状出血,中心Roth斑,病灶周围视网膜静脉扩张,可见白鞘(图1).
作者:胡丹萍;王哲文;贺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258例(286只眼),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术中用高速磨钻制作骨窗,泪道环形置入硅胶管,8-0可吸收线吻合前后瓣,术后3~6个月拔出硅胶管.结果 术后3~6个月,16只眼(5.6%)内眦部轻度异物感,均能耐受;8只眼(2.8%)泪小点及结膜局限性充血,拔管后均好转;5只眼硅胶管上端部分滑出泪小点,均顺利放置回泪道.3例患者挖鼻孔扯断硅胶管滑出,冲洗通畅未再置管;无泪小点豁裂开等严重并发症.拔管后随访3个月至3年,治愈267只眼,治愈率93.4% (267/286);有效19只眼,有效率6.6% (19/286);未见无效及复发患者.结论 鼻腔泪囊吻合术采用高速磨钻制作骨窗,泪道环形置入硅胶管,手术效果显著,扩大了鼻腔泪囊吻合术的适应证.
作者:江兵;王安素;田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2012年患者应用激光美容仪(SPECTRA-VRMⅡ)除去脸上的黑痣时,突然自觉右眼疼痛,眼前有黑影状物漂浮2h,就诊于我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有眼13 mmHg,左眼14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散瞳后眼底可见:视乳头色正,界清,杯盘比0.3,网膜橘红色,血管走形正常,动静脉比约为2:3,视盘下方,距视盘约5 PD处,靠近周边视网膜部可见一约1 PD大小黄白色近圆形病灶,其内可见出血,周围玻璃体内片状出血(图1),黄斑中心凹反光清.诊断:右眼视网膜激光灼伤,右眼玻璃体积血.
作者:陈胜男;陆成伟;胡晓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这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对应的免疫抑制治疗的效果却未达到理想效果.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复习文献,文中从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对氧化应激在TAO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明健;魏锐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视觉质量情况.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4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1个月和6个月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屈光度(-0.54±0.60)D与术后6个月(-0.56±0.2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6.0、12.0和18.0 cpd各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值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个月相比各频率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值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值,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各时间段,两者间各频率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问卷调查,其满意度达100%.结论 ICL植入手术,术后患者视觉质量全面提高,是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值得广泛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燕;罗涛;蒋炜;张衡頔;赵雅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通过对实验性近视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在近视诱导及恢复期,眼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发生了变化,提示它们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物质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视黄酸(retinoic acid,RA)等.然而确切的信号转导通路尚不知晓.文中就这几种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巩膜成纤维细胞(scleral fibroblasts,SF)的作用及它们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作者:贾琰;周激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重度非增生性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早期增生性DR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沧州眼科医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已确诊的共53例(93只眼),其中重度NPDR组26例和早期PDR组27例,测其PRP前后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PRP前后视盘周围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 重度NPDR和早期PDR组PRP术后6个月上、下象限及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上方、下方及鼻侧象限早期PDR组较重度NPDR组变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光凝前应充分考虑其对视网膜RNFL的影响,PRP后6个月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薄,尤以上、下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较明显.
作者:贾洪强;刘敏;刘玉军;徐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眼眶内容剜除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主要用于眼眶恶性肿瘤的治疗.文中收集了189例眶内容剜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进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189例患者资料.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眶内容剜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 178例患者采用全眶内容剜除术,6例实施前部眶内容剜除术,5例实施后部眶内容剜除术.对189例眶内容剜除术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临床症状、肿瘤原发部位及术后病理分型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 研究表明常见行眶内容剜除术的病理类型为腺样囊性癌、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位于第三位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浸润性的非恶性肿瘤的分析表明,局部切除术后复发是导致终行眶内容剜除术的重要原因,提示对良性肿瘤行初次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尽管眶内容手术属于姑息性、极端性的手术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眶内容剜除术患者的复查随访,而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完全的治愈.
作者:苏帆;王毅;杨新吉;鲁小中;黑砚;肖利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定量测量TAO患者眼外肌横截面积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意义,根据眼外肌情况讨论TAO亚型的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正常对照者、42例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图像,利用autoCAD软件测量各眼外肌粗处横截面积.结果 TAO组下直肌、外直肌、提上睑肌上直肌复合体、内直肌以及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均>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0.05).眼外肌总横截面积与CAS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791,P<0.05),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8,P<0.05).根据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和眼球突出度,可将TAO分为4种亚型:Ⅰ型0例,眶脂肪和眼外肌均不增多;Ⅱ型9例(21.4%),眶脂肪增多为主;Ⅲ型10例(23.8%),眼外肌增粗为主;Ⅳ型23例(54.8%),眶脂肪和眼外肌均增多.结论 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定量测量眼外肌横截面积,能够准确反映眼外肌增粗的情况,为评估TAO患者的活动性、区分TAO亚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危昆桥;魏锐利;马晓晔;李盼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