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CT定量测量及亚型分析

危昆桥;魏锐利;马晓晔;李盼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 眼外肌, 眼眶CT, TAO亚型
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测量TAO患者眼外肌横截面积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意义,根据眼外肌情况讨论TAO亚型的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正常对照者、42例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图像,利用autoCAD软件测量各眼外肌粗处横截面积.结果 TAO组下直肌、外直肌、提上睑肌上直肌复合体、内直肌以及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均>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0.05).眼外肌总横截面积与CAS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791,P<0.05),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8,P<0.05).根据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和眼球突出度,可将TAO分为4种亚型:Ⅰ型0例,眶脂肪和眼外肌均不增多;Ⅱ型9例(21.4%),眶脂肪增多为主;Ⅲ型10例(23.8%),眼外肌增粗为主;Ⅳ型23例(54.8%),眶脂肪和眼外肌均增多.结论 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定量测量眼外肌横截面积,能够准确反映眼外肌增粗的情况,为评估TAO患者的活动性、区分TAO亚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广角视野系统下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广角视野系统辅助下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经裂隙灯前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行玻璃体手术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主要评估参数为手术后1,3,6个月时的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厚度(CMT).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7(6~15)个月.平均术前BCVA为(0.910±0.119) LogMAR.末次随访时BCVA为(0.327±0.091) LogMAR (P=0.000).基线时的平均CMT为(550.870±20.032) μm,末次随访时降至(255.300±4.112) μm (P=0.000).CMT平均下降(295.57±20.748) μm.所有患者均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低眼压或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广角视野系统辅助下的23G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及渗漏,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昀;游志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CT定量测量及亚型分析

    目的 探讨定量测量TAO患者眼外肌横截面积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意义,根据眼外肌情况讨论TAO亚型的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正常对照者、42例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图像,利用autoCAD软件测量各眼外肌粗处横截面积.结果 TAO组下直肌、外直肌、提上睑肌上直肌复合体、内直肌以及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均>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0.05).眼外肌总横截面积与CAS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791,P<0.05),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8,P<0.05).根据眼外肌总横截面积和眼球突出度,可将TAO分为4种亚型:Ⅰ型0例,眶脂肪和眼外肌均不增多;Ⅱ型9例(21.4%),眶脂肪增多为主;Ⅲ型10例(23.8%),眼外肌增粗为主;Ⅳ型23例(54.8%),眶脂肪和眼外肌均增多.结论 TAO患者眼眶CT冠状位平扫定量测量眼外肌横截面积,能够准确反映眼外肌增粗的情况,为评估TAO患者的活动性、区分TAO亚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危昆桥;魏锐利;马晓晔;李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氧化应激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这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对应的免疫抑制治疗的效果却未达到理想效果.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复习文献,文中从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对氧化应激在TAO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明健;魏锐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稳定性研究

    目的 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透明角膜切口24h内的形态变化,探讨切口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经透明角膜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只眼),术后第5、12、24 h应用眼前段OCT观察对切口的形态学变化;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进行常规检查.结果 在术后第5h切口的眼压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切口发生形态学变化OCT观察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后弹力层脱离等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个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术后5h是该术式关键期.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切口的早期闭合,尤其是术后5h内的闭合是实现透明角膜切口安全性恢复,防止眼内感染的关键时期.

    作者:陈韵;武哲明;陈林;何曼莎;陈海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自行研制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在泪道断裂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抚顺市第三医院眼科应用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在显微镜下寻找到泪管两断端后经上下泪点直接插入远、近两侧断端泪管,再经泪囊插入鼻泪管至鼻腔,形成U形支撑治疗泪管断裂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中插管顺利,手术时间仅是传统手术时间1/2,痛苦少.拔管后随访3~12个月,泪点均不同程度轻微扩大.其中2例下泪点及部分泪管撕裂,但受泪情况良好,1例术后仍明显溢泪,39例效果良好,成功率为97.5% (39/40).结论 自行研制U形泪道吻合支撑管应用于泪道断裂伤修复术,效果良好,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术后置管稳定性佳,外观良好.

    作者:张方顺;田岩;赵军;王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吸烟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方法 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Graves'Ophthalmolopathy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GO-QOL)对2010年1~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就诊并同意参加调查的75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此75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及吸烟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行各种手术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有差异,而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无差异.吸烟与否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有差异.结论 国内现有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手术治疗方法对患者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吸烟会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作者:查优优;马晓晔;蔡季平;李由;魏锐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浆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结合患者病史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诊断为急性CSC患者52例52只眼;A组32例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10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83 s;B组20例采用药物治疗(复方血栓通胶囊及维生素类).随访16~38个月,平均27.2个月,两组进行佳矫正视力、OCT、FFA和ICGA检查.结果 A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佳矫正视力得到提高,视物变形症状消失;治疗后OCT、FFA、ICGA检查,在3个月时100%显效,随后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病例及与PDT治疗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B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仅20% (4/20)例患者佳矫正视力得到提高,视物变形症状消失,OCT、FFA、ICGA检查显效;70% (14/20)例以上患者佳矫正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症状、OCT、FFA及ICGA检查无效,并且2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 1/3剂量维替白芬PDT治疗急性CSC具有良好地远期疗效,但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作者:邹玉凌;游志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深板层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疗效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圆锥角膜患者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对患者有效性和屈光性改变的研究.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于2013年5月之前发表在Web of knowledge,Medline,Google Scholar,Cochrane图书馆,CNKI等数据库,纳入运用DALK和PK治疗圆锥角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语种限为英文和中文的相关文章.由两名评价者进行独立的检索、评价和提取资料,争议性问题经过与第三评价人商讨解决,然后运用Co-chrane协作网上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随机对照试验5篇,病例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11篇,总共包含4 443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DALK组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K组[OR=3.37,95%可信区间(CI)=(1.98,5.73),P<0.01].DALK组患者的视力≥0.5和佳矫正视力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 BSCVA)和PK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OR=1.38,95%CI=(0.86,2.23),P=0.19]和[OR=-0.01,95%CI=(-0.03,0.01),P=0.32].DALK组患者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SE)和PK组相比,DALK更易有近视倾向,二者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MD=1.06,95%CI=(0.57,1.39),P<0.01].结论 深板层角膜移植(DALK)在免疫排斥反应方面优于穿透性角膜移植(PK),在log MARBSCVA和视力≥0.5方面,则DALK和P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度等效球镜(SE)方面,DALK较PK更易具有近视倾向.

    作者:吴静;崔裕波;王超;张瑾;秦晓艳;齐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特发性颅内高压与视力障碍的研究现状

    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ⅡH)是以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和视神经损害为表现的疾病,在神经眼科临床较为常见,也是近年来神经眼科学关注的热点疾病之一.文中针对ⅡH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等作一综述.

    作者:章玲;纪晓青;张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嘉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嘉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及特点,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 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2~6月在嘉兴市36家幼儿园10138名3~6周岁学龄前儿童,由专职验光师操作美国WelchAllyn公司生产的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屈光异常儿童共1 201名(1 201/10138,11.85%),其中按年龄:3~<4岁组259名(259/2 424,10.68%);4~<5岁组288名(288/2 974,9.68%);5~<6岁组236名(236/2938,8.03%);6~<7岁组418名(418/1 802,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66,P<0.01).按屈光异常主要分型:单纯远视403名(403/1 201,33.56%);复性远视散光342名(342/1 201,28.48%);混合散光309名(309/1 201,25.73%).按性别:男童646名(646/5 542,l1.66%);女童555名(555/4596,12.08%),女童筛查异常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3,P>0.05).按地域:城区在园儿童758名(758/5 213,14.54%);农村在园儿童为443名(443/4 925,8.99%),城镇与农村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79,P<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各年龄及屈光状态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早期进行干预.

    作者:孙琪;周巧云;濮清岚;王小君;王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NdYAG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Fr-2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泪道疾病分析

    目的 观察NdYAG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Fr-2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泪道疾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成都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148例(208只眼)泪道疾病患者行NdYAG激光成形联合Fr-2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置管6个月后拔管并随访3个月,观察流泪、流脓情况、泪道通畅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除3例患者是单侧硅胶管置入外,其余患者均为上下泪小管环形泪道引流管置入,各种泪道阻塞患者治愈117只眼,好转38只眼,总有效率为74.52%,无效53只眼,占25.48%.并发症:15例(15只眼)出现内眦部红肿、刺痛、脓性分泌物,26例(26只眼)出现泪小管短小撕裂,l例(1只眼)出现上下泪小管全长撕裂,因假泪道形成致下鼻道中未发现探针仅单侧硅胶管置入3例(3只眼),6例(6只眼)泪道引流管从内眦部脱出,1例(1只眼)出现泪小管息肉,3例(3只眼)出现下泪点肉芽肿.无角膜擦伤和角膜溃疡发生.结论 NdYAG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Fr-2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泪道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密切随访,避免并发症发生.同时慢性泪囊炎患者中复发率较高,所以对长期慢性泪囊炎患者则建议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作者:莫亚;肖倩男;陈莉苹;杨雪梅;郑岚;赵晶;阚俊欢;曹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用于陈旧性眶颧复合体骨折整复临床探讨

    目的 利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建立的眼眶骨的实物模型,对陈旧性眶颧复合体骨折的整复手术及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2年4~10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将陈旧性眶颧复合体骨折患者3例,通过对眼眶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CT断层扫描,按需求获得健侧眼眶各曲面的数据及对侧损伤部位的眼眶曲面数据.利用人体对称性原则,通过镜像原理,虚拟生成另一侧眼眶的未损伤前的数据.将眼眶曲面数据建构、编辑、修改生成通用输出格式的曲面数字化模型.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建立损伤的眼眶骨实物模型及修复模型.通过模型比对、模拟,预制钛网形态.手术中按照术前的模拟,完成钛网的植入.结果 3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切口隐蔽,手术时间缩短.无一例患者出现视力丧失.患者无主观异物感或移动感,体表无植入体轮廓阴影或阶梯状畸形.CT扫描复查钛网无松脱移位.患者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改善,眼球内陷好转,患者外观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钛网排斥反应、移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将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用于眼眶陈旧性眶颧复合体骨折整复,可以提高手术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对术后外观的恢复也更加理想.

    作者:陈力;杨家林;樊映川;曲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TI检测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发育情况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的白质发育情况,探讨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和东莞石龙人民医院就诊的12例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组行DTI程序扫描,比较弱视组弱视侧与对侧视放射,比较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视放射和胼胝体的FA值及ADC值.结果 弱视组内弱视侧视放射较对侧F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弱视组双侧视放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双侧视放射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部ADC值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显示单眼屈光参差性成年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纤维形态学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作者:郭娴吟;贺春香;陈剑;刘小勇;张日佳;史长征;蔡香然;周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比较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眼内散射光及视觉质量

    目的 使用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联合植入亲水性或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在4 mm瞳孔下眼内散射光和视觉质量的差异,并探讨眼内散射光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2年3~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植入亲水性或疏水性丙烯酸IOL至少3个月的患者56例(68只眼).按照IOL的材质分为3组:分别为1组:一体肝素表面处理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HQ201HEP) 28只眼;2组:三体疏水丙烯酸酯Tecnis 9003 (ZA9003) 20只眼;3组:三体疏水性丙烯酸酯Sensar (AR40E) 20只眼.使用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定量测量在4 mm瞳孔下不同材质IOL的客观散射指数(OSI)和视觉质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尔比率(Strehl ratio,SR),并进行比较.结果 4mm瞳孔下HQ201HEP、ZA9003和AR40E的眼内OSI、MTF Cut off、SR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016、6.017、6.464,P值分别为0.000、0.004、0.003);两两比较:HQ201HEP组和ZA9003组,HQ201HEP组和AR40E组之间的OSI、MTF Cut off、S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Q201HEP组中OSI与MTF Cut off、SR及患者的年龄之间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A9003组中OSI与MTF Cut off、SR之间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R40E组OSI与MTF Cut off、SR之间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水性丙烯酸酯IOL的眼内散射值较亲水性丙烯酸酯IOL的眼内散射值小,并且视觉质量较好;散射光严重影响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新;马忠旭;巩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台盼蓝辅助定位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研究

    目的 台盼蓝染色标记技术引进到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流程中,评估其术中辅助术者精确定位光学中心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系列病例分析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37例(37只眼)接受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台盼蓝标记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术中观测标记点与角膜中心点重合度;术后裂隙灯前段照相分析光学中心位置;对比全部病例术前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ld、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结果 术中观察台盼蓝标记点与角膜中心点高度重合31只眼(84%),标记点与角膜中心点偏离6只眼(16%),通过调整线-襻结合位点及缝线张力及时纠正偏位;术后观察全部病例标记点与角膜中心点高度重合,标记点在2周内逐渐肖失;术后第1d UCVA由术前的(0.05±0.03)提高到(0.4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 =0.0017,P<0.05),0.5以上占46% (17/37);术后3个月的UCVA达到(0.56±0.19),0.5以上占65% (24/37);全部病例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缝线松解、人工晶状体脱位、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 台盼蓝可以提供精确的定位标记,辅助术者及时发现、纠正光学中心的偏位,使整个定位操作更为精准、可控,充分保障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所具备的临床优势.

    作者:王祥群;王庆华;吴又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重度非增生性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早期增生性DR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沧州眼科医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已确诊的共53例(93只眼),其中重度NPDR组26例和早期PDR组27例,测其PRP前后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PRP前后视盘周围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 重度NPDR和早期PDR组PRP术后6个月上、下象限及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上方、下方及鼻侧象限早期PDR组较重度NPDR组变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光凝前应充分考虑其对视网膜RNFL的影响,PRP后6个月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薄,尤以上、下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较明显.

    作者:贾洪强;刘敏;刘玉军;徐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三片式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后囊孔嵌压术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二期人工晶状体脱位应用

    目的 评价三片式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后囊孔嵌压术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二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在邢台市眼科医院就诊的5岁以内儿童无晶状体眼患儿76例152只眼.手术分为两组,A组(单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组)80只眼;B组(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后囊孔嵌压组)72只眼,随访3~19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 A组80只眼中有13只眼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B组72只眼中只有1只眼出现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10.01,P<0.05).结论 使用光学部直径大的三片式人工晶状体,将其光学部确实地嵌压在后囊孔后,可以有效地预防儿童白内障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脱位.

    作者:王志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视网膜下脓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死亡一例

    患者女,41岁.患者7天前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40.2℃,当地医院给予药物静点(药名不详),3天前出现头痛、恶心,1天前突发右眼视力下降,于2012年12月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外伤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查体:有眼:视力:0.01,眼压:17 mmHg,前眼部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境界不清,隆起+2 D,视乳头颞上方可见视网膜血管下团块状黄白色孤立病灶,波及黄斑区,直径约5 PD~6 PD,境界清楚,病灶表面及整个眼底散在片状出血,中心Roth斑,病灶周围视网膜静脉扩张,可见白鞘.左眼:视力:0.4,眼压:18 mmHg,前眼部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境界清,颜色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射欠清,颞上方距视乳头5 PD处可见与右眼类似的视网膜血管下团块状黄白色孤立病灶,直径约4 PD,病灶表面及病灶周围视网膜散在片状出血,中心Roth斑,病灶周围视网膜静脉扩张,可见白鞘(图1).

    作者:胡丹萍;王哲文;贺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DVD疗效

    目的 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疗效.方法 临床病对比研究.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住院的43例(83只眼)DVD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不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DVD患者22例(42只跟)为A组,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DVD患者21例(41只眼)为B组.术中对DVD眼行下斜肌前转位至下直肌附着点颞侧1 mm、前1 mm.分别观察手术前后DVD的度数、下斜肌的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4±4.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DVD的度数(0~30)△、下斜肌的功能(-1~+4).术后A组(3.3±2.4)△,术后B组(3.7±2.3)△,A组和B组的手术矫正度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5,P>0.05);术前有45只眼DVD的度数>15△(其中A组19只眼,B组26只眼),术后仍有6只眼DVD>5△;A组2只眼术前下斜肌功能正常,B组1只眼术前下斜肌功能+1,术后下斜肌功能均为-1,术后随访下斜肌功能均正常;A组2例和B组1例单眼DVD术后出现内上转轻度受限,对侧眼出现DVD.结论 (1)下斜肌前转位对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DVD均有效,但是对于DVD大于15△需另行其它手术方式.(2)单眼下斜肌前转位术后常出现内上转受限,手术时应慎重.

    作者:孙卫锋;韩惠芳;王娟;韩爱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鼻窦黏液囊肿眼眶侵犯的影像学显示

    目的 分析鼻窦黏液囊肿眼眶侵犯的CT和超声表现,探讨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和眼科医院就诊的34例黏液囊肿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确诊,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黏液囊肿CT和超声表现.结果 34例眼眶黏液囊肿病例中,原发于额窦24例(70.6%,24/34),筛窦9例(26.5%,9/34),上颌窦1例(2.9%,1/34).囊肿范围均超出原发部位,在24例原发于额窦者中,除侵犯眼眶之外,16例蔓延至筛窦,4例侵入前颅窝.9例原发于筛窦者,除侵犯眼眶外,窦内壁向中膈移位,阻塞局部鼻腔.囊肿内密度,23例均匀,11例不均匀.CT值由+19 HU至+88 HU,平均+46.6 HU.9例行强化扫描,均呈环形增强.每例均有窦腔扩大和眶腔间的骨壁吸收,还有4例额窦上壁吸收.囊肿窦内部分的周围骨壁,有不同程度增厚23例.囊肿内侧骨壁向鼻中隔移位或吸收,局部鼻腔闭锁.根据囊肿侵入眼眶的程度,引起内直肌、视神经及眼球向外移位,眼球突出、变形.超声表现:32例黏液囊肿为点状弱内回声,2例缺乏内回声;全部病例显示声衰减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34例黏液囊肿内均缺乏血流信号.结论 CT和超声能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形状、大小、边界、内密度或内回声、声衰减程度和继发改变,以及供血状况,对于黏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连凤;宋国祥;何彦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