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Epi-LASIK术后眼压值校正中应用

洪莲花;李英俊

关键词:眼压, Epi-LASIK, 校正方法, Pentacam
摘要:目的 评价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的5种眼压校正方法对Epi-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校正准确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延边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行Epi-LASIK手术62例(124只眼)患者,在术前与术后12个月采用Pentacam仪测定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曲率,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将测量值输入到Pentacam系统的5种眼压校正方法中进行校正.结果 Epi-LASIK术前、术后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分别是(15.75±2.24) mmHg、(10.72±2.31)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15,P<0.01).5种校正方法中Ehlers法的校正值术前与术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23,P=0.228);Ehlers法的术后校正值与术前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7,P=0.413).结论 Pentacam系统的5种校正方法中,Ehlers法较其他4种方法提供一个更为接近实际的术后眼压,可作为Epi-LASIK术后Pentacam系统校正眼压方法中的首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黄斑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一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10年”于2013年1月23日入院.1年前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手术;肺心病病史10余年,一直用“速尿20 mg/Qd”治疗.查体:右眼裸眼视力:0.15,矫正视力:0.25.眼压正常.右眼晶状体混浊(CⅡNⅡPⅢ).扩瞳查眼底:隐见视盘边清色正,视网膜未见出血、渗出,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反光可见.胸片:双下肺片状阴影,考虑为肺水肿所致.心电图及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大量反流,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射血分数35%.入院后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程顺利,术后第1天,右眼视力下降HM/30 cm,小孔无助.

    作者:吴若欣;李金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角膜曲率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术后长期安全性观察

    目的 评估高角膜曲率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术后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70例(138只眼),根据角膜曲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5例(69只眼)为单纯高角膜曲率(角膜曲率范围47.0~49.0 D,排除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其他诊断条件)近视患者;对照组35例(69只眼)为正常角膜曲率(即角膜曲率范围40.9~46.4 D)近视患者.对比分析术后3、4、5、6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其中术前角膜地形图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诊断仪,术后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诊断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4、5、6年的对比分析中,裸眼视力(t =-0.976、P=0.329)、屈光度(t=-1.485、P=0.137)、角膜厚度(t=-0.858、P=0.391)、角膜前表面高度(t =-0.289、P=0.773)、角膜后表面高度(t=-1.264、P=0.206),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高角膜曲率的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经长期观察,具有较好地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是可行的.

    作者:董兴国;郭秀瑾;吴玉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巩膜融解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发生巩膜融解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5例患者出现巩膜融解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对该5例患者行血清学检查,于巩膜坏死区取材涂片及培养.治疗处置为首先停用典必舒眼药水,然后给予促进组织修复的贝复舒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点眼,待有血管长入巩膜融解区时停用;其中2例巩膜深层融解范围较大行带蒂结膜瓣转位修复.结果 5例患者取材培养均未见微生物生长.其中3例药物治疗2~3周于巩膜融解处可见血管及纤维组织生长,并逐渐有球结膜上皮组织覆盖;2例带蒂结膜瓣转位修复愈合良好.结论 手术因素、自体免疫反应或超敏反应、眼表组织修复障碍,是导致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巩膜融解的主要原因.减少手术创伤与合理用药,可有效治疗和预防巩膜融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亚妮;李桂香;段直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ROC曲线法评价三种不同方法在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检测中应用

    目的 评价Titmus、Randot图谱和Frisby立体板在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检测中的敏感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6~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术后眼位正位的斜视患者23例作为斜视组;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选取非斜视的3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用Titmus、Randot图谱和Frisby立体板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测,并对结果敏感性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斜视组用上述3种方法检测,其平均立体视锐度略差于非斜视的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 =-2.321、-2.507、-3.424,均P<0.05);对两组测得的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上述3种方法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078)、(0.682±0.076)和(0.750±0.069) mm2,提示诊断效能:Frisby立体板>Randot图谱>Titmus图谱.结论 在斜视术后随访立体视的过程中,建议将Titmus、Randot图谱与Frisby立体板3种方法相结合,以克服检查中因单眼线索出现的假阳性结果以及因双眼视觉分离造成的假阴性结果,综合客观地评价患者的立体视功能.

    作者:姚婕颖;封利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丝裂霉素C (MMC)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104例(124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B两组:A组53例(64只眼)采用5%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MMC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51例(60只眼)采用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创面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结果 A组64只眼中有5只眼复发,复发率为7.81% (5/64);B组60只眼中有1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6.67% (16/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55,P=0.005).角膜创面上皮平均修复时间A组为(4.64±0.98)d,B组为(5.10±1.0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4,P=0.013).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MM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修复快,胬肉复发率低,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双勇;曾祥泰;张蕾;杨一涛;罗瑛;黄文;曾敏波;钟裔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指(趾)端病变一例

    患者女,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夜盲2年”于2012年5月14日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未发现眼部异常者.患者诉自幼手足发凉,手指和足趾指甲色暗、无光泽,且足趾指甲较正常小;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小指、右手小指、右手无名指先后自甲根部开始在10余天内逐渐脱失,未再生长.眼科检查:患者眼位正,双眼外观正常,眼球运动无障碍.视力:右眼0.04,矫正0.4;左眼0.04,矫正0.1.眼压:右眼13.0 mmHg (NCT),左眼12.6mmHg (NCT).双眼角膜清亮,角膜缘可见细小黄白结晶沉积;前房深度正常;双瞳孔等圆,直径约3 mm,直、间接对光反应(+);晶状体透明;双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红,C/D=0.3;视网膜动静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动脉变细和静脉充盈或迂曲等体征;双视网膜灰暗,后极部(累及黄斑区)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结晶样颗粒,位于视网膜深层、浅层或血管表面,间以点、片状色素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后极部可透见脉络膜大血管.

    作者:殷晓贝;朱嘉丽;李根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共聚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板层角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行板层角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门诊经共聚焦显微镜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30只眼,于角膜病灶未累积内皮层、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1周后,行板层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28 d和3、6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检查,观察视力变化、局部菌丝的有无、菌丝的密度、炎症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以及感染区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对手术治疗进行评估,同时为判断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提供依据,以此调整药物用量.对共聚焦显微镜未见真菌菌丝及炎症细胞的患者在巩固治疗1周后逐渐停药.结果 治疗前视力≤0.05者21只眼,0.05~0.2者9只眼.治愈后(治疗21 d)视力≤0.05者3只眼,0.05~0.2者24只眼,≥0.2者3只眼,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4.2007,P<0.01).结论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疗效理想手段,并能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裴森;姬亚州;吴爱红;申蕾;穆泽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首诊眼科带状疱疹三例误诊分析

    例1 男,43岁.于2013年4月22日熬夜后自觉右眼红痛,在镇医院就诊拟“右眼结膜炎”予氧氟沙星眼液及阿昔洛韦眼液治疗后无明显好转.3d后右眼红痛加剧,伴同侧面部麻木疼痛感来我院眼科门诊.检查:右眼睑无红肿,角膜清,结膜充血.查右侧前额、面部皮肤感觉迟钝,时有灼痛感,但未见疱疹,同侧头皮处可见一处皮损(解释说自己抓伤),考虑带状疱疹可能,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为眼部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0.5 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Bid,维生素B1(10 mg)、维生素B12(0.5 mg)口服Tid.2d后复诊诉眼部及面部疼痛减轻,出现右眼怕光、流泪.检查:右侧头面部、眼睑皮肤大量疱疹出现,未超过颜面中线,右眼角膜上皮弥漫性点状混浊,结膜混合充血,加用更昔洛韦眼膏治疗.

    作者:戴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短波视野检查法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研究

    短波视野检查法(SWAP)是新研制的一种较先进视野检查方法.其同色觉功能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地灵敏性和特异性.研究发现,SWAP能较早地发现青光眼视野损害及视野进展,并联合眼科其它检查更能提高青光眼诊断的准确性,利于及早治疗.近来研究显示,SWA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就SWAP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占芬;陈红;张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巩膜炎的诊治进展

    巩膜炎是由巩膜的炎性反应导致,可以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眼部和系统性疾病相关,包括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前者为巩膜表面的薄层血管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而后者病理特征为细胞浸润、胶原破坏、血管重建的巩膜基质层炎症.目前临床上对巩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存在不少疑惑,故熟悉该病的分类、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等,对于及时发现巩膜炎并采取适宜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十分必要.

    作者:夏燕婷;闫晓玲;韦企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Epi-LASIK术后眼压值校正中应用

    目的 评价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的5种眼压校正方法对Epi-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校正准确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延边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行Epi-LASIK手术62例(124只眼)患者,在术前与术后12个月采用Pentacam仪测定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曲率,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将测量值输入到Pentacam系统的5种眼压校正方法中进行校正.结果 Epi-LASIK术前、术后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分别是(15.75±2.24) mmHg、(10.72±2.31)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15,P<0.01).5种校正方法中Ehlers法的校正值术前与术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23,P=0.228);Ehlers法的术后校正值与术前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7,P=0.413).结论 Pentacam系统的5种校正方法中,Ehlers法较其他4种方法提供一个更为接近实际的术后眼压,可作为Epi-LASIK术后Pentacam系统校正眼压方法中的首选.

    作者:洪莲花;李英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翼状胬肉100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1年1月在莘县中医院眼科就诊的100例(10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并自术眼上方取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移植到巩膜暴露区且缝合.观察角膜创面愈合、植片生长成活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100例移植片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6~24个月,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4.00% (4/100).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材方便,术后无并发症,复发率低,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丽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上饶地区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行次全视网膜光凝的疗效,权衡制定上饶地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南昌大学上饶医院眼科门诊经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的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42只眼),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70只眼)行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并据FFA结果对黄斑区有微血管渗漏明显的行局部光凝或改良隔栅光凝治疗.对照组40例(72只眼)单纯控制血糖.随访3、6个月、1年和5年,观察患者视力及眼底病变情况.结果 1年以上5年以内,视力下降:实验组为9例17只眼,占24.29% (17/70),对照组为28例53只眼,占73.61% (53/72);眼底病变进入增殖前期、增殖期:实验组为7例13只眼(18.57%,13/70),对照组为31例55只眼(76.39%,55/7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视力比较,x2=34.549,P<0.05;眼底比较x2=47.544,P<0.05).结论 采用激光干预治疗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保存有效视力,降低致盲率.

    作者:何丽琴;张宝琴;夏琼;毛羽佳;王雪林;张敏芝;万春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的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65例患者中,有61例以复视就诊,4例以上睑下垂就诊,瞳孔均未受累.经治疗并随诊半年,42例治愈,治愈时间为55 ~97天;好转17例;6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该病起病急,动眼神经受累常见,外展神经次之,多表现为复视及上睑下垂等症状,瞳孔一般不受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姜霄晖;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改良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无晶状体眼

    目的 探讨利用改良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收治的21例(21只眼)因眼外伤而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应用改良方法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4±0.5)个月.结果 21只眼一次悬吊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1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1只眼眼压升高.术后第1天,15只眼的裸眼视力为0.3~0.8,占71.43% (15/21),术后1周、3、6个月裸眼视力0.3~0.8者分别为17只眼(80.95%,17/21),19只眼(90.48%,19/21)和20只眼(95.24%,20/2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639,P=0.2936).同一术者改良前、后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90.5600±7.2404) min和(69.6190±3.9934) min,手术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1.8166,P<0.01).结论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应用改良方法使用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姜皓;刘华;解鹏亮;廖奇志;郁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硅油填充状态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机制.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因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病例578例(578只眼),对其各种临床特征进行分层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找到影响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玻璃体视网膜增殖(PVR)D级、高度近视、下方裂孔及黄斑裂孔合并高度近视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分别为:4.126 (2.481,6.862),1.841 (1.125,3.011),11.141 (5.094,24.359),7.181(2.794,18.454).而术前裂孔大小、裂孔数量、中低度近视、手术者的差异等对术后是否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总复发病例75例中裂孔未愈合或出现新裂孔的占82.67%(62/75),既有裂孔又存在PVR C级以上的为42.67% (32/75),完全未见裂孔只存在PVR的占17.33% (13/75).结论 首次手术选择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病例中若合并下方裂孔、PVR分级D级、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这四种因素之一,术后复发几率将增加.在复发过程中,裂孔未及时愈合或新裂孔的发生是复发的主要机制.

    作者:乔岗;代艳;郭海科;王晓莉;曾健;余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CL植入术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观察

    目的 观察ICL植入术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就诊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的患者8例14只眼,使用ICL植入术进行手术矫正.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前房角(0°和180°方位)、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和ICL拱高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方位前房角、180°方位前房角、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ICL与晶状体前表面无接触、未引起前房角关闭.结论 ICL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屈光回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栗静;刘磊;王虎杰;朱爱斌;王恒;陈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表损害研究进展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表损害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暴露性角膜炎、干眼、浅层点状角膜病变和上方角膜缘角结膜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视力.文中就其表现、病因和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吴联群;魏锐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改良Kestenbaum术式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Kestenbaum术式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就诊的40例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INS)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不同的手术设计并予以治疗.手术设计时综合考虑患者双眼视的状态、注视眼、视力是否平衡、斜视度、代偿头位、休止眼位与集合阻滞,在此基础上进行矫正.结果 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头位:32例有代偿头位患者中,头位消失16例(50%,16/32);好转14例(44%,14/32),残余头位>15°者2例(6%,2/32),均<20°.斜视矫正:18例合并斜视患者中,术后正位15例,外斜欠矫3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改善.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以上者32例,无变化者8例.正前方眼球震颤基本消失12例(30%,12/40),好转28例(70%,28/40).结论 应用改良Kestenbaum术式,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治疗INS可获得较好手术效果.

    作者:李军;马鲁新;孔冬;薛兆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先天性视盘小凹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劈裂与脱离间通道一例

    患者女,4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1年10月28日就诊于我院眼科.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家族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裸眼指数/2尺(不能矫正),左眼为裸眼0.4(佳矫正视力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较左眼稍大,直径约1.2 PD,边界清晰,颞侧可见一约1/5 PD大小的小凹,表面有灰白色纤维膜覆盖,黄斑区可见大小约2 PD的视网膜盘状脱离(见图1),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血管造影:静脉早期颞侧视盘局限性低荧光,晚期染料自小凹外溢呈高荧光(见图2).

    作者:陈佳菲;陈桂芬;崔月先;刘影;安建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