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高;邢健强;陈又珍;王玲;张秀妮;李刚
目的 通过分析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机制.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因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病例578例(578只眼),对其各种临床特征进行分层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找到影响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玻璃体视网膜增殖(PVR)D级、高度近视、下方裂孔及黄斑裂孔合并高度近视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分别为:4.126 (2.481,6.862),1.841 (1.125,3.011),11.141 (5.094,24.359),7.181(2.794,18.454).而术前裂孔大小、裂孔数量、中低度近视、手术者的差异等对术后是否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总复发病例75例中裂孔未愈合或出现新裂孔的占82.67%(62/75),既有裂孔又存在PVR C级以上的为42.67% (32/75),完全未见裂孔只存在PVR的占17.33% (13/75).结论 首次手术选择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病例中若合并下方裂孔、PVR分级D级、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这四种因素之一,术后复发几率将增加.在复发过程中,裂孔未及时愈合或新裂孔的发生是复发的主要机制.
作者:乔岗;代艳;郭海科;王晓莉;曾健;余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夜盲2年”于2012年5月14日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未发现眼部异常者.患者诉自幼手足发凉,手指和足趾指甲色暗、无光泽,且足趾指甲较正常小;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小指、右手小指、右手无名指先后自甲根部开始在10余天内逐渐脱失,未再生长.眼科检查:患者眼位正,双眼外观正常,眼球运动无障碍.视力:右眼0.04,矫正0.4;左眼0.04,矫正0.1.眼压:右眼13.0 mmHg (NCT),左眼12.6mmHg (NCT).双眼角膜清亮,角膜缘可见细小黄白结晶沉积;前房深度正常;双瞳孔等圆,直径约3 mm,直、间接对光反应(+);晶状体透明;双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红,C/D=0.3;视网膜动静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动脉变细和静脉充盈或迂曲等体征;双视网膜灰暗,后极部(累及黄斑区)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结晶样颗粒,位于视网膜深层、浅层或血管表面,间以点、片状色素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后极部可透见脉络膜大血管.
作者:殷晓贝;朱嘉丽;李根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4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1年10月28日就诊于我院眼科.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家族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裸眼指数/2尺(不能矫正),左眼为裸眼0.4(佳矫正视力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较左眼稍大,直径约1.2 PD,边界清晰,颞侧可见一约1/5 PD大小的小凹,表面有灰白色纤维膜覆盖,黄斑区可见大小约2 PD的视网膜盘状脱离(见图1),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血管造影:静脉早期颞侧视盘局限性低荧光,晚期染料自小凹外溢呈高荧光(见图2).
作者:陈佳菲;陈桂芬;崔月先;刘影;安建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表损害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暴露性角膜炎、干眼、浅层点状角膜病变和上方角膜缘角结膜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视力.文中就其表现、病因和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吴联群;魏锐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行板层角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门诊经共聚焦显微镜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30只眼,于角膜病灶未累积内皮层、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1周后,行板层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28 d和3、6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检查,观察视力变化、局部菌丝的有无、菌丝的密度、炎症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以及感染区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对手术治疗进行评估,同时为判断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提供依据,以此调整药物用量.对共聚焦显微镜未见真菌菌丝及炎症细胞的患者在巩固治疗1周后逐渐停药.结果 治疗前视力≤0.05者21只眼,0.05~0.2者9只眼.治愈后(治疗21 d)视力≤0.05者3只眼,0.05~0.2者24只眼,≥0.2者3只眼,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4.2007,P<0.01).结论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疗效理想手段,并能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裴森;姬亚州;吴爱红;申蕾;穆泽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丝裂霉素C (MMC)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104例(124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B两组:A组53例(64只眼)采用5%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MMC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51例(60只眼)采用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创面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结果 A组64只眼中有5只眼复发,复发率为7.81% (5/64);B组60只眼中有1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6.67% (16/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55,P=0.005).角膜创面上皮平均修复时间A组为(4.64±0.98)d,B组为(5.10±1.0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4,P=0.013).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高渗盐水浸泡剥离法联合MM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修复快,胬肉复发率低,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双勇;曾祥泰;张蕾;杨一涛;罗瑛;黄文;曾敏波;钟裔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1年1月在莘县中医院眼科就诊的100例(10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并自术眼上方取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移植到巩膜暴露区且缝合.观察角膜创面愈合、植片生长成活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100例移植片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6~24个月,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4.00% (4/100).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材方便,术后无并发症,复发率低,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丽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描述不同时期的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vitreoretinopathy,FEVR)患者,特别是新生儿期患者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2013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经RetCam Ⅱ眼底检查确诊为FEVR患者的家族史及眼底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31例51只眼为新生儿患者,4例8只眼为其他年龄段患者.结果 35例患者中,2例4只眼有家族遗传病史,所有病人均无吸氧病史,且所有患者均为顺产足月儿,包括了1~5期各期的眼底病变.出生后48 h内进行眼底检查即可发现早期眼底病变,表现为出现分界线及不同范围的无血管灌注区,均未见渗出性病变.晚期病变则出现纤维条索视网膜脱离.其中1期27例44只眼,2期3例5只眼,3期3例6只眼,4期1例1只眼,5期1例3只眼(含4期1例另1只眼).结论 (1)按现行标准诊断的FEVR临床特征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十分类似,但很多FEVR视网膜病变发生在仍然处于视网膜发育阶段的母体内.在出生48h内婴儿中,发现的FEVR病例均为早期病变.(2)多数FEVR病人病变程度轻微,少部分FEVR患者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至晚期.(3) FEVR早期病变通过早期激光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战;范雅文;项道满;闫利锋;周瑾;陈丽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系统评价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截止至2013年10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终纳入6个研究,共7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R=2.35,95%CI[1.63,3.38],Z=4.58,P<0.01).与对照组相比,应用芪明颗粒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但受纳入文献质量及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作者:司俊康;郭俊国;毕宏生;唐凯;杜宇翔;郭大东;王兴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手术方法矫正失张性下睑外翻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安岳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失张性下睑外翻患者44例55只眼,根据其下睑外翻程度和局部情况,分别采用下睑板缩短术、眼轮匝肌折叠悬吊固定术和阔筋膜悬吊固定术矫正眼睑外翻.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3~7个月.依照评价标准,治愈26只眼,显效23只眼,改善6只眼,无1例失败,总有效率(包括治愈及显效者)89.09% (49/55).结论 下睑外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才能达到佳的矫正效果和目的.
作者:卿方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67岁.因“右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10年”于2013年1月23日入院.1年前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手术;肺心病病史10余年,一直用“速尿20 mg/Qd”治疗.查体:右眼裸眼视力:0.15,矫正视力:0.25.眼压正常.右眼晶状体混浊(CⅡNⅡPⅢ).扩瞳查眼底:隐见视盘边清色正,视网膜未见出血、渗出,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反光可见.胸片:双下肺片状阴影,考虑为肺水肿所致.心电图及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大量反流,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射血分数35%.入院后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程顺利,术后第1天,右眼视力下降HM/30 cm,小孔无助.
作者:吴若欣;李金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ICL植入术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就诊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的患者8例14只眼,使用ICL植入术进行手术矫正.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前房角(0°和180°方位)、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和ICL拱高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方位前房角、180°方位前房角、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ICL与晶状体前表面无接触、未引起前房角关闭.结论 ICL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屈光回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栗静;刘磊;王虎杰;朱爱斌;王恒;陈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1例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病情变化,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确诊的1例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者,分别于首诊时、发病25 d行佳矫正视力、前置镜眼底检查,眼底照相,OCT、FFA与ICGA、视野及ERG检查,给予泼尼松片40 mg/d治疗.结果 患者视力逐步提高,于45 d时矫正视力达1.0.眼底白点改变逐步消失,于发病25 d时已消失.中心视野检查患病早期出现生理盲点扩大,于25 d时恢复正常.ERG检查病变早期a波振幅明显降低,于25d仍明显降低,恢复缓慢.后极部OCT检查于患病早期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细胞外层(is与os连接,OPR)光带粗糙中断等改变.患病25 d,视网膜色素上皮及is与os连接光带逐步恢复,但OPR反光仍粗糙.病变早期视盘及静脉管壁高荧光于病程25 d时明显好转.结论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病理损害主要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视细胞层,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控制炎症,有利于缩短病程.
作者:黄雄高;邢健强;陈又珍;王玲;张秀妮;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利用改良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收治的21例(21只眼)因眼外伤而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应用改良方法行二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4±0.5)个月.结果 21只眼一次悬吊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1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1只眼眼压升高.术后第1天,15只眼的裸眼视力为0.3~0.8,占71.43% (15/21),术后1周、3、6个月裸眼视力0.3~0.8者分别为17只眼(80.95%,17/21),19只眼(90.48%,19/21)和20只眼(95.24%,20/2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639,P=0.2936).同一术者改良前、后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90.5600±7.2404) min和(69.6190±3.9934) min,手术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1.8166,P<0.01).结论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应用改良方法使用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二期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姜皓;刘华;解鹏亮;廖奇志;郁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行次全视网膜光凝的疗效,权衡制定上饶地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南昌大学上饶医院眼科门诊经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的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42只眼),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70只眼)行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并据FFA结果对黄斑区有微血管渗漏明显的行局部光凝或改良隔栅光凝治疗.对照组40例(72只眼)单纯控制血糖.随访3、6个月、1年和5年,观察患者视力及眼底病变情况.结果 1年以上5年以内,视力下降:实验组为9例17只眼,占24.29% (17/70),对照组为28例53只眼,占73.61% (53/72);眼底病变进入增殖前期、增殖期:实验组为7例13只眼(18.57%,13/70),对照组为31例55只眼(76.39%,55/7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视力比较,x2=34.549,P<0.05;眼底比较x2=47.544,P<0.05).结论 采用激光干预治疗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保存有效视力,降低致盲率.
作者:何丽琴;张宝琴;夏琼;毛羽佳;王雪林;张敏芝;万春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屈光矫正作用.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40例(72只眼),根据大拟似角膜计值(SimKmax)将患者分为两组:SimKmax≤47 D为轻度组,共24例(43只眼);SimKmax>47 D为中重度组,共16例(29只眼).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配戴RGPCL前后的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变化和眼部病变进展情况.结果 在40例(72只眼)中,38例(70只眼)圆锥角膜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并通过配戴RGPCL后均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0.6~1.0),角膜病变进展得到一定缓解,未发现有眼部明显并发症.另2例(2只眼)中,有1例轻度组患者(1只眼)因配戴后无法适应而放弃使用;余1例中重度组患者(1只眼)因病情加重和矫正视力下降,在戴镜3个月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结论 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可使圆锥角膜患者获得较好地矫正视力,延缓病情进展或推迟角膜手术时间.
作者:孟艳菊;郑曰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短波视野检查法(SWAP)是新研制的一种较先进视野检查方法.其同色觉功能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地灵敏性和特异性.研究发现,SWAP能较早地发现青光眼视野损害及视野进展,并联合眼科其它检查更能提高青光眼诊断的准确性,利于及早治疗.近来研究显示,SWA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就SWAP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占芬;陈红;张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巩膜炎是由巩膜的炎性反应导致,可以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眼部和系统性疾病相关,包括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前者为巩膜表面的薄层血管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而后者病理特征为细胞浸润、胶原破坏、血管重建的巩膜基质层炎症.目前临床上对巩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存在不少疑惑,故熟悉该病的分类、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等,对于及时发现巩膜炎并采取适宜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十分必要.
作者:夏燕婷;闫晓玲;韦企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的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65例患者中,有61例以复视就诊,4例以上睑下垂就诊,瞳孔均未受累.经治疗并随诊半年,42例治愈,治愈时间为55 ~97天;好转17例;6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该病起病急,动眼神经受累常见,外展神经次之,多表现为复视及上睑下垂等症状,瞳孔一般不受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姜霄晖;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发生巩膜融解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5例患者出现巩膜融解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对该5例患者行血清学检查,于巩膜坏死区取材涂片及培养.治疗处置为首先停用典必舒眼药水,然后给予促进组织修复的贝复舒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点眼,待有血管长入巩膜融解区时停用;其中2例巩膜深层融解范围较大行带蒂结膜瓣转位修复.结果 5例患者取材培养均未见微生物生长.其中3例药物治疗2~3周于巩膜融解处可见血管及纤维组织生长,并逐渐有球结膜上皮组织覆盖;2例带蒂结膜瓣转位修复愈合良好.结论 手术因素、自体免疫反应或超敏反应、眼表组织修复障碍,是导致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巩膜融解的主要原因.减少手术创伤与合理用药,可有效治疗和预防巩膜融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亚妮;李桂香;段直光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