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治疗观察

张小玉

关键词:眼球后退, 综合征, 垂直斜视
摘要:目的 观察7例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3例行下斜肌切断术,1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3例行上直肌后徙术.垂直肌4例欠矫5~10△,水平肌分别行内外直肌同时后退、外直肌大量后退及外直肌Y形劈开均取得了良好结果.所有病人代偿头位、睑裂开大、眼球后退及内转时上下转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水平肌2例欠矫8~10△,患者均满意.结论 详细的术前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个性化设计治疗对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青少年近视患者戴镜对调节滞后及近距隐斜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渐变多焦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调节滞后及近距隐斜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75例9~14岁中低度近视患者,根据患者的屈光度数、角膜参数、近距隐斜及调节滞后将患者平均分为3组,单光眼镜组、渐变镜组、RGPCL组,分别测量配戴前、配戴1年后的调节滞后和近距隐斜量,比较三种矫正方式两参数的变化量.结果 完成随访的患者61例.戴镜1年后,仅渐变多焦镜组调节滞后量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08,P=0.040),各组近距隐斜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光眼镜、渐变多焦镜和RGPCL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滞后和近距隐斜有关.

    作者:余琼武;刘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的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只眼),对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彻底切除病灶,依病灶大小自患眼角膜上方切取游离结膜瓣或带蒂结膜瓣缝合于植床,术后针对原发病进一步进行抗病毒治疗1月以上,并随访5~20月不等,观察疗效.结果 20例中16例控制了炎症,治愈角膜溃疡,4例失败.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可以为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提供较好地治疗手段.

    作者:陈乐民;李定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周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8例裂孔位置分析

    目的 分析78例周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分布和位置情况.方法 周边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测量记录裂孔位置、裂孔后缘至角巩膜缘距离、形态、大小、与变性带关系、与斜肌关系等.结果 78只眼共查见裂孔113个,分布于颞上方裂孔多占63.72%,马蹄形裂孔64个(54.64%),圆孔49个(43.36%),34.62%患眼有超过一个裂孔,裂孔距角巩膜缘7.5~17 mm,平均12.60 mm,裂孔与眼轴之间显著相关(F =4.035,P=0.047),裂孔位于变性带两端32只眼(41.02%),49.56%的裂孔位于斜肌止端约1个钟点范围内.结论 周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轴越长,裂孔后缘距离角巩膜缘就越远,裂孔好发位置为颞上和颞下象限.这些分布与位置特点对检查及手术中裂孔的寻找定位和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王林;顾起宏;周恩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玻璃酸钠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干眼症研究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酸钠治疗与玻璃酸钠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动态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治疗对照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糖尿病患者86例125只眼,分为对照组(A组45只眼)、玻璃酸钠治疗组(B组43只眼)和联合治疗组(C组37只眼).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进行主观干眼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 3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干眼主观症状增多、BUT明显缩短、SIt和FL明显增多.术后1月,A组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与术前相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B组SIt和FL术后1周、干眼主观症状和BUT术后1月接近术前水平.C组术后1周干眼主观症状、BUT、SIt和FL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早期使用玻璃酸钠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治疗,更有利于改善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

    作者:许薇琦;费新峰;张静;丁文珠;张剑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线粒体异常在常见视神经病中作用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通过氧化呼吸作用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与人体内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有关,具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线粒体在耗能较高的器官中有广泛分布,视网膜和视神经含有丰富的线粒体,为视觉信号传导和细胞内物质运输提供所必需的能量.由于线粒体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若线粒体出现异常,如线粒体DNA突变、呼吸功能异常、ATP合成障碍、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等,将引起多种视神经相关疾病,如Leber病,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和视神经炎等.了解与线粒体相关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更精确的临床诊断,同时也可以为各种视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孙曹毓;张绍丹;刘洪安;李若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在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在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在白内障或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或手法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以下简称晶状体手术)中遇到的12例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患者,即刻给予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抽液0.15~0.30ml,并酌情降低灌注液压力、调整灌注液流向.观察其液体抽取成功率、需抽取液体次数、降压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 12例患者均经1~4次(平均2.58次)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抽液得以继续在低后房压力、高前房容积情形下顺利完成晶状体手术,未见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在晶状体手术中发生的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患者,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不失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简便地处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试用.

    作者:袁久民;赵斌;张佐红;王芳;潘庆敏;王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白内障患者血清房水与泪液梅毒螺旋体DNA检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研究.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ELISA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TPPA确证,对确证阳性患者血清、房水与泪液进行荧光定量PCR梅毒螺旋体DNA检测.结果 在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老年白内障患者中,检测54例血清,梅毒螺旋体DNA12例阳性,阳性率23.08%;检测50例房水,梅毒螺旋体DNA阳性4例,阳性率8%;检测46例泪液,梅毒螺旋体DNA阳性3例,阳性率6.52%.抗体阳性老年白内障患者血清、房水与泪液梅毒螺旋体DNA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21,P<0.05),房水与泪液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41,P>0.05),血清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房水与泪液(x2=6.9854,P<0.05).结论 老年白内障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梅毒或潜伏梅毒,不是术后出现葡萄膜炎的确切病因.

    作者:李加村;裴景亮;李猛;张霞;杨桂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T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矫正散光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TICL)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22例(3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TICL植入术,术前散光度数为(-1.50~-4.75)D之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植入TICL,手术前后裸眼视力(Log-MAR)分别为1.16±0.31、0.23±0.17、0.25±0.18,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26±0.17、0.13±0.13、0.1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TICL预计矫正等效球镜度数与术后1个月实际矫正度数一致(r=-0.938,P=0.000),预计矫正等效球镜度数与术后3个月实际矫正度数一致(r =-0.946,P=0.000);植入TICL预计矫正散光度数与术后1个月实际矫正散光度数J0一致(r=-0.526,P=0.002),与术后3个月实际矫正散光度数J0一致(r=-0.542,P=0.002).预计矫正散光度数与术后1个月实际矫正散光度数J45一致(r=-0.710,P=0.000),与术后3个月实际矫正散光度数J45一致(r =-0.878,P=0.000).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933.65±263.07)、(2899.35±256.84)、(2877.13±274.55)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CL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可预测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葛丽娜;王勤美;薛安全;俞阿勇;朱双倩;郑景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囊袋重建术在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囊袋重建术的可能性及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110例196只眼,均在全麻下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A组采用囊袋重建术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60例108只眼.B组直接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50例88只眼.所有患者均植入AMO公司Sensar三片式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术后早期(1天至1月)、中期(1~3月)、晚期(3~12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术后视力:所有患儿术后一年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组100%患儿视力提高≥3行,B组70%患儿视力提高≥3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6.158,P<0.05).(2)术后早期并发症:A组前房渗出膜2只眼,B组前房渗出膜12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8.453,P<0.005).A组瞳孔阻滞继发青光眼0只眼,B组瞳孔阻滞继发青光眼6只眼.(3)术后中期并发症:A组前房渗出膜1只眼,B组前房渗出膜10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8.099,P<0.005).A组瞳孔阻滞继发青光眼0只眼,B组瞳孔阻滞继发青光眼2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晚期并发症:A组前房渗出膜1只眼,B组前房渗出膜8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5.633,P<0.025);A组人工晶状体移位0只眼,B组人工晶状体移位6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囊袋重建术可以使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武林;陈志敏;魏炜;陈博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治疗观察

    目的 观察7例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3例行下斜肌切断术,1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3例行上直肌后徙术.垂直肌4例欠矫5~10△,水平肌分别行内外直肌同时后退、外直肌大量后退及外直肌Y形劈开均取得了良好结果.所有病人代偿头位、睑裂开大、眼球后退及内转时上下转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水平肌2例欠矫8~10△,患者均满意.结论 详细的术前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个性化设计治疗对眼球后退综合征伴垂直斜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小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与Goldmann眼压计眼压测量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在不同的中央角膜厚度(CCT)下OCULUS 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OCS)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眼压(IOP)测量值的相关性,评价两者测量值的一致性及临床上两种眼压计测量值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非青光眼病例32例(64只眼)分别用OCS和GAT进行眼压测量,两种仪器的测量顺序随机.同时用OCS测量CCT.OCS与GAT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Bland-Altman分析法评价两种仪器IOP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 在不同角膜厚度情况下,OCS与GAT的IOP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T≤520.μm,n=12,t =-0.15,P>0.05;520 μm<CCT≤580 μm, n=44,t=0.12,P>0.05;CCT>580 μm,n=8,t =0.59,P>0.05).结论 两种方法测量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临床上两种仪器测得的IOP值可以相互替换.

    作者:王家松;张明昌;张晓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颞区眼轮匝肌蒂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眼睑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19例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区眼轮匝肌蒂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2例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手术方法:在局部浸润或全麻醉下手术.操作中对基底细胞癌要距离肿物周边0.5~0.8 cm、深度达深筋膜及眼轮匝肌平面.术中要将切除的完整组织送病理检查,用冷冻切片检查监测切除标本边缘,以确定癌肿细胞已切除干净.如有瘢痕及瘢痕挛缩者,切除影响美观的瘢痕组织,松解纵横交错粘连组织,使睑外翻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这时的皮肤缺损创面多超出原瘢痕面积的30%[1].面部外伤要扩创,清除坏死失活组织.

    作者:刘德全;王志强;曹余亮;黄冶飞;李晓飞;孟庆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先天性无虹膜患者早期角膜形态及厚度特点

    目的 先天性无虹膜(congenital aniridic keratopathy,CAK)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病,文中研究通过对比观察CAK早期患者的角膜地形图,以了解此疾病角膜的形态及厚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2名(24只眼)健康志愿者及12例(24只眼)临床确诊为CAK早期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CAK早期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参数改变特点.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眼轴长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图形态上,CAK早期患者椭圆形、不规则蝴蝶结形和不规则形地形图的比例以及扁平角膜比例均明显升高.角膜地形图参数中,角膜薄点厚度、角膜3 mm区屈率(mean K)、模拟角膜屈率(sim K)、角膜厚度指数(Corneal thickness index,CTI)、角膜3 mm区不规则性(3.0 mm Zone Irreg)及5 mm区不规则性(5.0 mm Zone Irreg)等在CAK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3 mm区散光度数(mean A),模拟角膜散光度数(sim A)在CAK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九个区域中的其他八个区域的平均角膜厚度明显增加.结论 CAK早期患者角膜的屈光力下降及厚度增加.

    作者:邵毅;王乐;余瑶;张广斌;裴重刚;邹文进;高桂平;毛益辉;李凯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急性前葡萄膜炎(AAU)及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62例葡萄膜炎患者(AAU患者43例、VKH患者19例),14例正常对照组,提取血清.将AAU患者分为HLA-B27阳性组17例和HLA-B27阴性组26例;并将VKH患者就诊时是否已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为未使用激素组11例和已使用激素组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MCP-1的含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AU患者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中MCP-1浓度分别为(115.220±22.698)pg/ml、(102.210±38.689)pg/ml,与正常对照组血清MCP-1浓度(107.900±21.655) 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激素治疗的VKH患者外周血清中MCP-1含量(217.370±38.751) pg/ml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激素治疗VKH组MCP-1含量(195.480±19.977) pg/ml略低于未治疗组(P >0.05),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U患者血清MCP-1的表达无明显改变;而VKH患者血清MCP-1的表达上调,推测其可能参与了VKH的病理生理过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MCP-1表达控制眼部炎症.

    作者:何宇;石晶明;贾松柏;唐罗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沧州市学龄儿童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河北省沧州市10~14岁学龄儿童干眼患病情况,并探讨干眼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沧州眼科医院在沧州市单纯随机抽取40所学校作为调查点,对约7万名五、六年级学龄儿童整群随机抽样,抽取调查对象3150人.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干眼症状、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及体征检查.依据目前公认的国内于眼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共计3007人进入本次研究,应答率为95.46%.诊断为干眼的有858例,患病率为28.53%.其中男性489例,患病率为30.07%,女性369例,患病率为26.72%,男性高于女性.干眼组年龄、睑板腺功能分级、角结膜荧光染色均高于非干眼组;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均低于非于眼组(P<0.05).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感、分泌物多在干眼组与非干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组眼表疾病指数评分总分高于非干眼组(t =-2.623,P=0.009).性别与挑食是干眼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沧州市10~14岁学龄儿童干眼患病率很高,且男性高于女性.家庭和社会应引起足够重视,引导儿童用眼卫生,均衡饮食,预防干眼的发生.

    作者:梁四妥;杨云东;张歆;韩艳飞;李亚楠;周文宗;徐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内窥镜辅助下硅胶管双路置入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体会

    目的 观察内窥镜辅助下硅胶软管双路泪道插入法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7例(27只眼)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内窥镜辅助下硅胶软管作支撑物,硅胶软管的一端自下泪小点插入,另一端自上泪小点插入.结果 术后3~6月拔除硅胶软管,眼睑外形保持正常,无明显不适.拔除硅胶软管后随访3~6个月,3例泪道冲洗不畅并有明显溢泪,2例泪道通畅但仍轻度溢泪,22例无溢泪且泪道通畅.结论 内窥镜辅助下硅胶管双路置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治疗泪小管断裂,避免了传统硅胶管置管吻合术的不足,使泪小管吻合术的疗效更确切,且操作微创,将是治疗泪小管断裂伤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徐永根;陈伟;李海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EM)患者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68例(76只眼)IE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联合前置镜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SD-OCT眼底扫描检查,并均采用23G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剥除视网膜前膜.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9±4.3)个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年龄、病程、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术前感光细胞层内外节(IS/0S)是否连续、术中是否剥除内界膜、术中是否曲安奈德染色等因素对视力预后的影响.结果 视力提高52只眼,占68.4%;未提高24只眼,占31.6%.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底出血、低眼压、高眼压、眼内炎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r =0.793,P=0.008)、手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r=0.979,P=0.011)及术前IS/OS连续状态(r=1.358,P=0.010)与视力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程、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术前感光细胞层内外节(IS/0S)是否连续是影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感光细胞层IS/0S状态关系与预后关系更为密切,可作为良好评判指标.

    作者:李聪慧;孙吉君;刘文;任增金;宋宗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N6AD1和SN6AD3型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 对AcrySof Restor非球面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N6AD1型和SN6AD3型的患者的远、中、近视力进行研究对比,并就术后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了对比.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苏州市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植入AcrySof Restor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59例(67只眼)患者,其中男性29例(32只眼),女性患者30例(35只眼).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33只眼,植入+3D ReSTOR SN6AD1,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14+8.70)岁;B组29例,34只眼,植入SN6AD3型多焦点晶体,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6.30+13.24)岁.所有患者在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1年行眼科详细检查,术后3个月行不同距离的视力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研发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近距离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 cm、60 cm和70 cm裸眼中视力SN6AD1+3D组高于SN6AD3+4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远脱镜率均为96%和97%;术后视近脱镜率SN6AD1组为85% (28/33),SN6AD3组为88% (30/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对细小物体的辨别有点困难或比较困难,在视功能调查中的主观视觉、视觉适应、周边视觉及对空间感知能力的评分,两组评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评分,包括患者的自理、生活、社交难易程度及心理因素评分,SN6AD1组1.216,SN6AD3组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型号SN6AD1型和SN6AD3型Restor人工晶状体均可提供全程视力和带来较为理想的视觉效果.SN6AD1型更符合大多数人群,而SN6AD3型仍不失为近视眼患者的较好选择.

    作者:刘芳;王方;苏彦;马列;曹志杰;顾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一期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 通过对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sRD)患者实施一期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观察,探讨治疗PsRD的安全有效地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选择PsRD患者38例38只眼,全部采用一期单纯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行眼内激光光凝裂孔和变性区,或实施经巩膜冷凝术.术后观察疗效.结果 术中裂孔检出率为100%,终手术解剖复位率为100%,术后6个月视力提高者29只眼,不变者9只眼,无下降者.结论 一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中视野好,可解除所有视网膜的增殖和牵拉,不遗漏裂孔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东雷;卢轶;郭冉阳;游浩凌;王文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联合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一种涉及到多个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针对CNV不同发病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地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的形式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PDT联合曲安奈德(TA)、抗VEGF联合TA、PDT联合抗VEGF和抗炎治疗的三联及多联疗法等.研究的趋势是探讨联合治疗的利弊,弥补单独使用一种方法的不足,以求得大疗效及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作者:冯琳;陈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