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黄晓丽;武志峰;孟小妹

关键词: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 视网膜神经纤维, 光学相干
摘要: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眼远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其与视野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1例单眼发病NAION患者42只眼(21只发病眼为实验组,21只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进行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检查视野(visual field,VF)、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等检查.结果 NAION患者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上半侧易受累,相应下方视野缺损多见,且视盘非病变区域的RNFL厚度也比正常对照组相应区域变薄.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有相关性(r=0.38,P <0.05).结论 NAION患者远期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缺血区明显变薄,OCT检查非缺血区的RNFL厚度也变薄,提示NAION的RNFL丢失可能超过了视野检查的视野缺损的范围.NAION患眼盘周RNFL厚度与视野检查结果相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早期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天津眼科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54例54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t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离术的IMH患者.术后3月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并大于0.3 LogMar为A组,BCVA不提高或提高但小于等于0.3 LogMar为B组.Logistic回归分析裂孔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参数、裂孔分期、ICG染色剥离ILM等对视力的影响.结果34只眼行ICG染色;54只眼术后裂孔均达到解剖闭合;视力提高组35只眼,占64.8%;视力不提高组19只眼,占35.2%.裂孔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MD)、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 ofdisruption of inner/outer segments of photoreceptors,IS/OS D2)、脱离感光细胞活性级别(the gradingof viability of detached photoreceptors,V)、ICG染色及裂孔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04、6.10,P=0.000、0.000、0.000; x2=16.89、12.38,P=0.000、0.000).Logistic回复分析示裂孔牵拉指数、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大直径、脱离感光细胞层活性级别、未行ICG染色为IMH早期术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8、26.88、24.19、81.75;P=0.046、0.011、0.030、0.034).结论 上述因素可为临床工作中评估IMH术后视力恢复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梁泽玉;陈松;王昀;王一鹏;毕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双眼视力渐进下降三年余,于2011年1月20日来院就诊.患者自诉年轻时.有畏光症状,晚间视物较白天清晰.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0.15,矫正无提高.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黄斑部出现金箔样反光,呈双侧对称性靶心样色素脱失(图1).色觉检查:全色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黄斑部圆形强荧光背影,围绕着一个弱荧光中心,呈靶心样.晚期强荧光轻退.造影过程中无荧光素渗漏(图2).电生理检查:ERG示杆体细胞b波振幅轻度降低,锥体细胞b波振幅中度降低.多焦ERG(m-ERG)的反应密度在1-5环均有下降(图3).诊断:双眼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作者:郭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T显示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分析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不同疾病所致双侧泪腺肿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治疗的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同眼眶疾病所表现的双侧泪腺肿大进行临床和影像分析.结果 共收治82例双侧泪腺肿大病例,依患病率高低依次为泪腺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眼病,泪腺脱垂伴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泪腺结核,转移性泪腺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泪腺结节病.不同疾病所致的双侧泪腺肿大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结论 导致双侧泪腺肿大的疾病主要为泪腺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少数为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除甲状腺相关眼病具有特征性眼征和影像学特点较易诊断外,其它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需要根据病史、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高占国;刘立民;庄成明;高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例(16只眼).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者)经及时,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角膜溃疡病灶仍存,荧光素染色上皮缺损至少2 mm角膜浸润病灶未累及角膜深层(裂隙灯检查浸润病灶深度<1/3角膜厚度,无内皮斑、前房积脓)者,行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68.8%)病变处于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阳性),5例(31.2%)病变处于非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阴性)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3.21±6.35)d(7~26)d;其中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4.22±7.05)d;非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1.40±5.03)d.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对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有着良好的疗效,是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又一方法.

    作者:张军;王丽娅;刘森玉;伟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亮蓝与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对比

    目的 比较亮蓝(BBG)与吲哚菁绿(ICG)辅助内界膜(ILM)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44例(46只眼)IMH,随机分为两组:20只眼使用0.25%BBG染色(BBG组);26只眼使用0.25%ICG染色(ICG组).比较两组术中染色效果、剥膜率,术后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3月时)等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术前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BG或ICG使所有患眼ILM染色,均有效增加了ILM的可见度,染色率为100%.BBG将ILM染成淡蓝色,ICG将ILM染成淡绿色,但后者染色效果更清晰.两组均顺利剥除ILM,剥除率为100%.分析两组间的裂孔闭合率(P=0.926)和BCVA提高程度(t=-0.359,P=0.7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CVA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t=-25.947,-16.595,P值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在特发性黄斑孔患者,0.25%BBG与0.25%ICG均使所有的ILM染色并剥离,染色率、剥膜率均为100%;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BCVA提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曾宪果;杜利平;金学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斜视矫正术后伤口的管理

    目的 观察小儿斜视矫正后术眼伤口被敷料遮盖或无遮盖的行为反应.方法 3~7岁斜视患儿120例,体重15~34 kg.随机分为4组(n=30),全身麻醉.A组单眼无敷料遮盖;B组双眼无遮盖;C组单眼敷料遮盖绷带包扎;D组双眼敷料遮盖绷带包扎.观察苏醒阶段患儿评分等级:安静1分、擦眼2分、哭闹3分、抓敷料与哭闹4分,以及苏醒前后的心率变化.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各组之间无差异;手术时间B、D组(21.45±4.79,20.09±4.88)min长于A、C组(15.34±4.85、16.22±4.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评分值2.90±1.12、3.0±0.90,苏醒期心率(124±28、132±35)均明显高于A、B两组(1.33±0.75,1.60±0.96;94±18,98±20).结论 斜视患儿矫正术后擦眼、哭闹、抓敷料发生率无敷料遮盖组明显低于遮盖组,可平稳渡过苏醒期.

    作者:顾恩华;赵娟;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核磁共振、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1CGA)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作者诊治住院的22例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眼部B超和(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屈光间质透明者行FFA和ICGA检查;部分病例行双眼MRI或CT检查.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均行眼球摘除术;眼内转移癌患者治疗原发病,或加作眼局部外放射治疗;脉络膜m管瘤则经临床检查确诊后,行眼内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结果 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外观和影像检查多表现为眼内棕黑色磨菇形或球形隆起肿物,MRI检查均特征性地表现为TlWI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后极部扁平桔红色肿物,ICGA/FFA表现为早期即见强荧光,具有诊断性特征;MRI检查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等信号或高信号,可被明显强化.3例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后极部灰黄色扁平隆起肿物,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其中1例为双眼发病.结论 屈光间质透明者,常规眼底检查即可基本明确脉络膜肿瘤的诊断.FFA/ICGA检查对明确脉络膜血管瘤意义重大.屈光间质混浊时,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鹏;颜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正常人黄斑视网膜厚度

    目的 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3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3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观察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ETDRS)9分区,应用3D扫描测量226名6个年龄组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20±14)μm,其中男性(225±13) μm与女性(214±12)μ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1~3 mm直径区域即黄斑中心区)内鼻侧扇形区N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3±13) μm,上方扇形区S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0±11) μm,下方扇形区I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95±13) μm,颞侧扇形区T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9±12) μm.外环(3~6 mm直径区域内)鼻侧扇形区N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4±14) μm,上方扇形区S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67±12) μm,下方扇形区I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8±12) μm,颞侧扇形区T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7±11) μm.内环和外环男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人经3D-OCT测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分析黄斑视网膜厚度时应考虑性别差异.

    作者:于彬科;段灵霞;杨维刚;王金平;赵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手术体会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2例(34只眼),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后,32例(34只眼)症状全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返流;况且皮肤面无任何瘢痕,不影响患者美容.结论 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手术安全且不影响患者美容的新方法.

    作者:唐绍荣;唐爱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组,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后图片导入Auto CAD软件中测量FDA值,2眼所测夹角之和即为受检者总的旋转斜视角,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眼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60例受检者眼底照相经分析,FDA为左眼(5.75±1.84)°,右眼(7.18±2.02)°,双眼差值为(1.43±1.20)°,双眼总FDA为(12.9±3.68)°.各年龄组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者F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作为一种客观测量旋转斜视角的方法,能有效测量FDA且可信度较高.

    作者:邸悦;周行涛;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视力改变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视力及眼底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24例患者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8.39±3.24)h,溶栓治疗前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平均(29.34±7.83)s,治疗48 h后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臂一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5.48±4.33)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15.76±3.12)s,与治疗48 h对比无差异.发病时视力低于0.05患者20例占83.3%,0.05~0.1者4例占16.7%,治疗48 h后视力低于0.05患者7例29.2%,0.05~0.1,6例占25%,高于0.1者11例占45.8%,其中2例高于0.5,占8.3%;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患眼视力获得提高的病人数量对比变化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月视力低于0.05患者5例占20.8%,0.05~0.1者6例占25%,超过0.1患者13例占54.2%,与治疗前患者视力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及时有效恢复早期阻塞的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但此研究缺乏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

    作者:吴航;刘大川;张旭香;杨慧清;宫丽萍;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壳聚糖在眼表给药系统及眼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是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地球蕴藏量十分丰富,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现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它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此文将结合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就其在眼表给药系统及眼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邬桂玉;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眼远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其与视野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1例单眼发病NAION患者42只眼(21只发病眼为实验组,21只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进行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检查视野(visual field,VF)、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等检查.结果 NAION患者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上半侧易受累,相应下方视野缺损多见,且视盘非病变区域的RNFL厚度也比正常对照组相应区域变薄.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有相关性(r=0.38,P <0.05).结论 NAION患者远期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缺血区明显变薄,OCT检查非缺血区的RNFL厚度也变薄,提示NAION的RNFL丢失可能超过了视野检查的视野缺损的范围.NAION患眼盘周RNFL厚度与视野检查结果相关.

    作者:黄晓丽;武志峰;孟小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因不明原因大量玻璃体积血病人,经术中眼底检查及术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明确诊断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23G (Guage)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其中2例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入全氟乙烷(C2F6)气体.术后随访(18.6±10.03)月(3~32个月).观察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03±0.02(手动/20 cm ~ 0.06);所有患者术后l周及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均提高,分别为0.24±0.14 (0.05~0.4)、0.36±0.21 (0.1~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 =-4.72,P<0.01; t=-4.94,P<0.0l).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恢复至0.3及以上者7只眼(70%).术前1天、术后1d、3d、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9.87±3.23)、(11.91±4.66)、(10.47±2.83)、(11.94±2.89) mmHg,四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95,P>0.05).所有病例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访期内未见动脉瘤体再次破裂出血等复发情况.结论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敏;陈春丽;宋宗明;杨嘉嵩;毕秀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血病的眼底改变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可浸犯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眼睑、眼眶等,但以视网膜病变多见.眼底损害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内出血(IRH)、白色中心出血(WCH)、棉絮状斑(CWS).此文概述眼底损害发病机制及其与血液参数(高白细胞计数,低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压积减低)的关系.

    作者:佟柏楠;肖骏;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选择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51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资料分析.结果 351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屈光度-6.00~-25.00 D,平均-13.17 D,黄斑白孔98只眼,占27.9%,伴有脉络膜脱离47只眼占13.4%,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01只眼占57.3%,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脉络膜萎缩199只眼占56.7%.手术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气体填充80只眼占22.8%,硅油填充271只眼占77.2%.一次性解剖复位率气体为92.5%,硅油为88.9%,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5,P >0.05),351只眼中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165只眼占47.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由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为高度近视患者,且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萎缩,故硅油填充明显多于气体填充患者数量,同时联合白内障手术也是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跃;刘淑伟;李玉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观察

    目的 观察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疗效.方法 经临床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确诊为黄斑区的中浆患者15例15只眼,采用半量PDT进行治疗,维替泊芬注射15 min后689 nm激光进行照射83 s.治疗后随访1~12月,平均4.5月,术后行视力、眼底、FFA及OCT检查.结果 佳矫正视力0.4~1.2,平均0.78,视力明显改善者14只眼,视力稳定者1只眼,FFA检查显示渗漏完全消失者13只眼,部分消失者2只眼.治疗后1、3月OCT检查显示黄斑厚度恢复正常14只眼,部分吸收1只眼;眼底检查显示黄斑水肿基本消失,未见病情恶化者,半年后1只眼复发.结论 半量PDT是治疗黄斑中心区中浆的有效方法,病程越短显效越快,黄斑OCT可以很好显示治疗效果,但是尚需要进一步的对照研究来观察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雷春涛;樊映川;赵转好;高玉英;胡建斌;杨吟;陈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氧化营养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大量研究显示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防治,此文就其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娟;姜永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于文贞;孙摇遥;赵敏;黎晓新;姜燕荣;赵明成;梁建宏;尹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眼睑松弛症伴泪腺脱垂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眼睑松弛症合并泪腺脱垂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对12例(24只眼)眼睑松弛症合伴泪腺脱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月至6年,12例患者术后眼睑皮肤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泪腺脱垂,上睑下垂均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眼睑松弛症合并脱垂泪腺,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实现患者美观与功能的双重疗效.

    作者:魏楠;于颖;李文君;王辉;孙丰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