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王晓鹏;颜建华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 磁共振, 超声波,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荧光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核磁共振、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1CGA)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作者诊治住院的22例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眼部B超和(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屈光间质透明者行FFA和ICGA检查;部分病例行双眼MRI或CT检查.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均行眼球摘除术;眼内转移癌患者治疗原发病,或加作眼局部外放射治疗;脉络膜m管瘤则经临床检查确诊后,行眼内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结果 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外观和影像检查多表现为眼内棕黑色磨菇形或球形隆起肿物,MRI检查均特征性地表现为TlWI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后极部扁平桔红色肿物,ICGA/FFA表现为早期即见强荧光,具有诊断性特征;MRI检查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等信号或高信号,可被明显强化.3例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后极部灰黄色扁平隆起肿物,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其中1例为双眼发病.结论 屈光间质透明者,常规眼底检查即可基本明确脉络膜肿瘤的诊断.FFA/ICGA检查对明确脉络膜血管瘤意义重大.屈光间质混浊时,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分析

    目的 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和对侧健眼的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群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分析研究.对2011年3~8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40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A组)40只眼,对侧健眼组(B组)38只眼;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40例40只眼为年龄、性别、屈光度匹配的正常成年人.采用海德馒Spcctralis频域OCT加强深度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测定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距中心凹l mm和3 mm处上下鼻颞四方位脉络膜厚度(SCT1mm、SCT3mm、 ICT1mm、ICT3mm、NCT1mm、NCT3mm、TCT1mm、TCT3mm、).结果 单眼IMH患者,配对t检验显示患眼SFCT值较对侧健眼变薄,t =-3.906,P<0.001.三组间比较,A组、B组和C组SFCT均值分别为(214.82±66.67)μm,(243.53±76.67) μm和(259.87±64.39) μm,A组较C组明显降低.B组较C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MH患眼中脉络膜厚度变薄明显,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对侧健眼的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亦有降低,提示脉络膜血管代谢功能下降,可能是IMH发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曾婧;刘冉;李加青;朱晓波;唐仕波;丁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组,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后图片导入Auto CAD软件中测量FDA值,2眼所测夹角之和即为受检者总的旋转斜视角,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眼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60例受检者眼底照相经分析,FDA为左眼(5.75±1.84)°,右眼(7.18±2.02)°,双眼差值为(1.43±1.20)°,双眼总FDA为(12.9±3.68)°.各年龄组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者F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作为一种客观测量旋转斜视角的方法,能有效测量FDA且可信度较高.

    作者:邸悦;周行涛;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瘤体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患者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观察注射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瘤体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注射后第2天所有患者均出现注射部位肿胀,1~12个月随访观察,12例患者注射局部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未出现瘢痕及挛缩表现,2例患者注射后8个月局部瘤体复发,但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并予再次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睑缘部血管瘤通过局部注射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手术治疗对睑缘部生理结构的破坏.

    作者:于丰萁;镡鲁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因不明原因大量玻璃体积血病人,经术中眼底检查及术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明确诊断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23G (Guage)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其中2例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入全氟乙烷(C2F6)气体.术后随访(18.6±10.03)月(3~32个月).观察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03±0.02(手动/20 cm ~ 0.06);所有患者术后l周及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均提高,分别为0.24±0.14 (0.05~0.4)、0.36±0.21 (0.1~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 =-4.72,P<0.01; t=-4.94,P<0.0l).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恢复至0.3及以上者7只眼(70%).术前1天、术后1d、3d、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9.87±3.23)、(11.91±4.66)、(10.47±2.83)、(11.94±2.89) mmHg,四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95,P>0.05).所有病例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访期内未见动脉瘤体再次破裂出血等复发情况.结论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敏;陈春丽;宋宗明;杨嘉嵩;毕秀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裂孔闭合意义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裂孔闭合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一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49例49只眼,记录屈光度,佳矫正视力,眼轴,黄斑裂孔直径,剥除内界膜范围.统计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7只眼(95.92%)视网膜复位.18只眼(36.73%)黄斑裂孔闭合(A组);31只眼(63.27%)裂孔未闭合(B组).A、B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A组术后视力好于B组;原始裂孔大小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闭合几率低.裂孔闭合提高视功能预后.裂孔大小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楠;董晓光;原公强;于滨;张珊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先在直肌下留置牵引线,预置环扎带,然后经巩膜排出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冷凝,环扎带下放置加压块,利用间接眼底镜观察硅胶填压块顶压裂孔位置是否正确,必要时修正加压块位置.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中显微镜直视下冷凝视网膜裂孔清晰可见,通过间接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顶压位置全面,术后63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结论 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具有简单、方便、直视、可靠和效果良好等优点.

    作者:周国宏;张东昌;范永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术式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病因和药物性治疗无效的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方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56例(72只眼)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个性化手术设计,其中,额肌瓣悬吊术8例(12只眼),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睑板切除术13例(16只眼),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30例(36只眼),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5例(8只眼).结果 1只眼过矫,1只眼欠矫,3只眼回退,其余随访一年以上均疗效满意,外形美观,无并发症,满意率达93%.结论 依照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病因、年龄特点以及提上睑肌功能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能达到安全、可靠、满意的矫正效果.

    作者:周柳红;周世宏;黄再林;程亚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亮蓝与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对比

    目的 比较亮蓝(BBG)与吲哚菁绿(ICG)辅助内界膜(ILM)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44例(46只眼)IMH,随机分为两组:20只眼使用0.25%BBG染色(BBG组);26只眼使用0.25%ICG染色(ICG组).比较两组术中染色效果、剥膜率,术后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3月时)等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术前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BG或ICG使所有患眼ILM染色,均有效增加了ILM的可见度,染色率为100%.BBG将ILM染成淡蓝色,ICG将ILM染成淡绿色,但后者染色效果更清晰.两组均顺利剥除ILM,剥除率为100%.分析两组间的裂孔闭合率(P=0.926)和BCVA提高程度(t=-0.359,P=0.7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CVA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t=-25.947,-16.595,P值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在特发性黄斑孔患者,0.25%BBG与0.25%ICG均使所有的ILM染色并剥离,染色率、剥膜率均为100%;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BCVA提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曾宪果;杜利平;金学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手术体会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2例(34只眼),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后,32例(34只眼)症状全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返流;况且皮肤面无任何瘢痕,不影响患者美容.结论 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手术安全且不影响患者美容的新方法.

    作者:唐绍荣;唐爱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儿童干眼与过敏性结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干眼的临床特点及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5例(210只眼)儿童干眼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过敏原检查结果.结果 (1)症状:儿童干眼患者中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95例(90.48%),眼红43例(40.95%),干涩38例(36.19%),眼痒24例(22.86%),以及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眼痛等.(2)干眼检查:基础泪液分泌结果为右眼(10.81±8.36) mm/5min,左眼(10.85±7.50) mm/5min,泪膜破裂时间为右眼(4.33±2.15)s,左眼(4.52±2.23)s,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二者无相关性.(3)过敏原检查:89例(84.76%)过敏原检查阳性,过敏原中植物花粉和尘螨尘土类居多,其次是多价兽毛,再次是霉类.结论 过敏性结膜炎是引起儿童干眼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

    作者:范玉香;赵俊华;冯雪艳;陈海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前房穿刺术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观察

    目的 评价前房穿刺术(ACP)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例55只眼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CP组26例27只眼和LPI组26例28只眼,观察治疗后眼压下降情况及眼压下降至21 mm Hg(l mm Hg=0.133 kPa)所用时间、房角开放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0.5 h、lh、2h、3h、4h、6h、12 h眼压,ACP组分别为:(12.7±3.4) mm Hg、(13.6±5.8) mm Hg、(14.2±4.4) mm Hg、(19.6±5.2) mm Hg、(18.3±4.5) mm Hg、(19.7±3.1) mm Hg、(17.5±5.6) mm Hg.LPI组分别为(44.3±4.2) mm Hg、(35.6±4.7) mm Hg、(24.3±5.2) mm Hg、(21.2±4.3) mm Hg、(19.5±3.2)mm Hg、(20.1±2.7) mm Hg、(18.6±4.8)mm Hg.治疗后0.5 h、lh、2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601,15.482,7.762;P<0.01).房角开放范围大于180°ACP组为81.5%,LPI组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9,P>0.05).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内炎症反应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下暴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PI降低AACG急性发作时眼内压所用时间长,前房内炎症反应较重;ACP能安全迅速降低眼压,操作简单可重复,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常新奇;孟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应用

    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内斜儿童进行了Fresnel压贴三棱镜验配,其中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1例,连性内斜视5例,微小角度性内斜视8例;根据有无弱视决定压贴眼别,根据斜视度数决定压贴度数带镜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共观察3~6个月;结果 压贴三棱镜后3~6个月,视力增加18例,不变例,降低10例;斜视增加10例,不变15例,降低15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32例(同视机);手术功率86.6%;结论 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病例配戴压贴三棱镜有利于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改善,并提高术成功率.

    作者:王平;王曦琅;何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眼远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其与视野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1例单眼发病NAION患者42只眼(21只发病眼为实验组,21只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进行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检查视野(visual field,VF)、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等检查.结果 NAION患者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上半侧易受累,相应下方视野缺损多见,且视盘非病变区域的RNFL厚度也比正常对照组相应区域变薄.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有相关性(r=0.38,P <0.05).结论 NAION患者远期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缺血区明显变薄,OCT检查非缺血区的RNFL厚度也变薄,提示NAION的RNFL丢失可能超过了视野检查的视野缺损的范围.NAION患眼盘周RNFL厚度与视野检查结果相关.

    作者:黄晓丽;武志峰;孟小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例(16只眼).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者)经及时,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角膜溃疡病灶仍存,荧光素染色上皮缺损至少2 mm角膜浸润病灶未累及角膜深层(裂隙灯检查浸润病灶深度<1/3角膜厚度,无内皮斑、前房积脓)者,行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68.8%)病变处于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阳性),5例(31.2%)病变处于非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阴性)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3.21±6.35)d(7~26)d;其中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4.22±7.05)d;非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1.40±5.03)d.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对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有着良好的疗效,是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又一方法.

    作者:张军;王丽娅;刘森玉;伟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6只眼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 24个月.结果 36只眼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积血、高眼压、人工晶状体偏斜、残留硅油颗粒粘附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暴露、侵蚀等.结论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安全可靠,是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较好矫正方法.

    作者:张玉明;秦程;王芳芳;秦云峰;孙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传统遮盖疗法治疗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

    目的 探讨传统遮盖疗法对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41例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男23例女18例,在适宜的屈光矫正基础上,传统的完全遮盖与精细作业相结合,每月随访视力变化,弱视眼视力不再继续提高后3月改为每天遮盖4~6 h.结果 全部41例患儿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弱视眼视力平均0.21,治疗后平均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提高4.1行,提高明显的2例从0.2提高至1.0,提高了8行,平均遮盖时间9.1月,其中遮盖开始后的前5个月视力提高为明显,随后进入平台期,遮盖至12月部分患儿的视力仍有提高.12岁组视力提高程度与15~16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岁组和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健眼视力无1例下降,无1例因遮盖发生外伤,2例遮盖开始后,发生遮盖区皮肤轻度瘙痒,此后自行缓解.全部患儿在家长和学校老师帮助下能完成课业任务,无1例退学.结论 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仍有治愈的可能,传统遮盖疗法效果较好.

    作者:朱德海;李璀胜;庞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早期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天津眼科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54例54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t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离术的IMH患者.术后3月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并大于0.3 LogMar为A组,BCVA不提高或提高但小于等于0.3 LogMar为B组.Logistic回归分析裂孔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参数、裂孔分期、ICG染色剥离ILM等对视力的影响.结果34只眼行ICG染色;54只眼术后裂孔均达到解剖闭合;视力提高组35只眼,占64.8%;视力不提高组19只眼,占35.2%.裂孔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MD)、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 ofdisruption of inner/outer segments of photoreceptors,IS/OS D2)、脱离感光细胞活性级别(the gradingof viability of detached photoreceptors,V)、ICG染色及裂孔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04、6.10,P=0.000、0.000、0.000; x2=16.89、12.38,P=0.000、0.000).Logistic回复分析示裂孔牵拉指数、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大直径、脱离感光细胞层活性级别、未行ICG染色为IMH早期术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8、26.88、24.19、81.75;P=0.046、0.011、0.030、0.034).结论 上述因素可为临床工作中评估IMH术后视力恢复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梁泽玉;陈松;王昀;王一鹏;毕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双眼视力渐进下降三年余,于2011年1月20日来院就诊.患者自诉年轻时.有畏光症状,晚间视物较白天清晰.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0.15,矫正无提高.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黄斑部出现金箔样反光,呈双侧对称性靶心样色素脱失(图1).色觉检查:全色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黄斑部圆形强荧光背影,围绕着一个弱荧光中心,呈靶心样.晚期强荧光轻退.造影过程中无荧光素渗漏(图2).电生理检查:ERG示杆体细胞b波振幅轻度降低,锥体细胞b波振幅中度降低.多焦ERG(m-ERG)的反应密度在1-5环均有下降(图3).诊断:双眼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作者:郭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正常人双眼深视杯一例

    患者女,43岁.因右眼反复出现短暂性黑矇三月余于2011年2月9日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查体: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0,双眼眼压正常,眼部超声多普勒检查无异常,双眼前节检查正常,双眼屈光间质清晰,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双眼视盘境界清楚,色泽正常,双眼杯、盘直径比约为0.3,视杯境界清楚,视网膜血管屈膝爬行而上,以右眼为甚,双眼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清(图1,2).Humphrey视野计750i检查双眼视野正常.采用Carl Zeiss Meditec公司生产的Cirrus HD-Model 4000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进行双眼眼底频域OCT扫描,以视杯为中心,扫描视盘.扫描区域为6.0 mm×6.0 mm,扫描模式为512×128,扫描深度2 m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20μm.发现双眼视杯过深,采用软件自带diaper功能模块对视盘及视杯进行测量,双眼均取不同层面所测量的大值.视盘边界根据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脉络模反射带在视盘周围的终点界定.视杯边界为RPE、脉络模反射带在视盘周围终点的连线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反光带之间的部分.视杯深度由视杯的上界到筛板顶部界定.

    作者:陆莹;赵菊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选择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51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资料分析.结果 351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屈光度-6.00~-25.00 D,平均-13.17 D,黄斑白孔98只眼,占27.9%,伴有脉络膜脱离47只眼占13.4%,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01只眼占57.3%,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脉络膜萎缩199只眼占56.7%.手术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气体填充80只眼占22.8%,硅油填充271只眼占77.2%.一次性解剖复位率气体为92.5%,硅油为88.9%,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5,P >0.05),351只眼中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165只眼占47.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由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为高度近视患者,且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萎缩,故硅油填充明显多于气体填充患者数量,同时联合白内障手术也是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跃;刘淑伟;李玉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