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育;赵云娥
目的 探讨在无晶状体眼中前房植入ARTISAN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的术后屈光矫正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9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接受ARTISAN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二期前房植入后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效球镜、术源性散光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经过8~20个月(平均15.3个月)的术后随访,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术前0.05±0.03,术后0.32±0.19,t=4.63,P=0.0017).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前 0.41±0.29,术后0.58±0.27,t=1.53,P=0.1652).所有病例未次随访的平均等效球镜距目标等效球镜存在±2.0 D的偏差.末次随访的平均术源性散光度数为(2.11±0.56)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1560.89±552.41个/mm2,术后(1423.67±517.15)个/mm2(t=2.79,P=0.0237),末次随访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术前减少10.9%.除术后1只眼出观短暂的轻度前房渗出反应、1只眼发生袢的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缺乏足够后囊膜支持和存在大范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无晶状体眼中二期植入ARTISAN虹膜夹型前房人工晶体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状态,但存在有一定的医源性散光.
作者:吴强;袁子茗;方健;严良;陆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OCT图像特征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06例106只眼,记录患者佳矫正视力(EDTRS视力),并对患者眼底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统计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总容积、测量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与黄斑中心凹距离.结果 患者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大线性距离、黄斑区总容积、CNV厚度、CNV距中心凹距离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位置、大小、视网膜水肿程度明密切相关.
作者:王慧娟;杨佳;唐由之;秦虹;郝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别采用卤素灯光源共焦显微镜和激光光源共焦显微镜对中国正常成人活体角膜各层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对照研究其图像特征.方法 对35例(70只眼)中国成人(年龄18~55岁)中央部角膜分别采用卤素灯光源共焦显微镜和激光光源共焦显微镜进行检查,研究角膜各层结构的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 共焦显微镜检查的35例(70只眼)中,67只眼95.7%成功获得了角膜上皮翼状细胞层的图像,70只眼100%成功获得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前弹力层、前基质层、后基质层及角膜内皮细胞层的图像.结论 卤素灯光源共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00倍,细胞放大倍数大,近似于初级电镜的放大倍数,但卤素灯光源的组织穿透力较弱,光源易衰减,所得的角膜各层细胞图像较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的略微模糊,所得角膜各层图像总体颜色偏灰、结构偏模糊.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800倍,较卤素灯光源的共焦显微镜略小,但激光光源的组织穿透力强,所得角膜各层细胞图像较卤素灯光源的更清晰,而且在特定角度可获得非常类似角膜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图像.
作者:黎明;姚晓明;林跃生;于莉;林宝涛;张醇;聂丹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到2011年5月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其中行SBK 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行传统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分别于术后1 d、1 w、2 w、1 m、3 m随访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瓣愈合情况及角膜基质厚度.结果 观察术后1 d、1 w、2 w、1 m、3 m,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与80%、87.5%、92.5%、92.5%、92.5%;LASIK组分别占82.5%、85%、90%、97.5%、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屈光度在±0.50 D之间,SBK组分别占77.5%、82.5%、85%、85%、85%;LASIK组分别占72.5%、80%、87.5%、87.5%、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瓣愈合情况均良好,角膜瓣边缘贴附紧密,均未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HAZE现象.术后SB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36.9±28.06) μm; LASI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04.15±27.8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与LASIK相同,安全性明显优于LASIK.SBK术后角膜基质保留更多,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或(和)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作者:赵海霞;关文英;李晓玲;葛瑞春;王召格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男,55岁.因双眼先后视力下降、眼痛伴头痛1个半月入我院,自诉发病前曾有感冒样症状.右眼曾在当地医院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无改善.入院查体:视力:右眼:手动/20 cm,左眼:0.1(+3.00=0.3);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9 mm Hg.右眼角膜光滑透明,上方虹膜根切口可见,瞳孔直径约7 mm、欠圆,对光反射(-),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可见:视乳头充血、水肿,附近视网膜水肿,下方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中心凹反射(-),左眼角膜后KP,瞳孔直径约4.0 mm、欠圆,对光反射(-),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可见:视盘境界欠清,下方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中心凹反射(-).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1).
作者:车美玲;吴雅臻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5 mm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手术(MSICS)中的实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批量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手术中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传统MSICS且经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劈核病例36例,B组:改良MSICS构建2.5 mm辅助切口行劈核病例42例.所有手术均由熟练掌握小切口手术的医师完成.结果 (1)B组术中前房稳定性优于A组,术中后弹力层撕脱、虹膜损伤、悬韧带离断、后囊破裂,以及术后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A组为少;(2)术后1周、2周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比较,B组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核白内障患者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分担术中操作,前房稳定,简单器械完成手法碎核,减少术中、后并发症及术后手术源性散光,缩短手术进程,在批量MSICS手术中具有实用性及有效性.
作者:张建辉;李青;吴文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应用异体巩膜延长下睑缩肌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下睑退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25眼)以下睑挛缩为主要表现的静止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采取异体巩膜延长下睑缩肌术矫正退缩的下睑,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术后所有患者睑裂宽度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月、1年随访无眼睑退缩复发.结论 异体巩膜下睑缩肌延长术能有效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下睑退缩.
作者:闫林;朱华丽;江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女,34岁.右眼视力障碍2个月于2011年11月7日来院就诊.病史:自述右眼自幼偏斜,14年前曾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右眼玻璃体积血,经药物治疗后有所缓解.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眼前手动(矫正不应),左眼:0.4(-2.75D/-0.75×50)=1.0.眼压:右:13 mm Hg,左:16 mm Hg.右眼:角膜映光 +45°,结膜无充血,角膜光滑透明,前房正常深浅,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正圆,查径约3.0 mm,晶状体皮质点片状混浊,后囊膜混浊,眼底:视不清;左眼未见异常.眼B超检查提示:右眼眼底中强团状回声.双眼:MRI提示:右侧眼球形态不规整,局部略凹陷.诊断为右眼玻璃体积血、球内占位、并发性白内障、内斜视、弱视.
作者:程春梅;张小猛;于澎;庞利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随着青光眼房水引流装置的不断改进和植入技术的逐渐娴熟,开展房水引流阀植入手术日渐增多,手术的适应证也有扩大的趋势.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房水引流阀植入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然而,房水引流阀植入手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尽管新一代引流装置和材质的发展,使过去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眼内出血等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其他的并发症如结膜退缩,引流管暴露、移位、堵塞,眼内感染,角膜失代偿,后期引流盘周纤维包裹、眼压不降等都严重影响着术后的长期疗效.比起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作者认为房水引流阀植入手术导致的眼内严重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相对更安全,但术后调控眼压的可操作性较低,引流管相关的并发症的处理较棘手.建议把握好适应证,规范手术,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作者:张秀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男,25岁.以双眼视力突然下降为主诉于2010年6月21日就诊我院门诊.既往史:2006年6月因持续性低烧血尿蛋白尿,经肾穿病理检查,临床诊断:(1)IgA肾病,(2)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性肾损害,(3)肾病综合征,(4)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肺部感染.用雷公藤口服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雷公藤减量继续口服治疗,尿蛋白隐血时而阳性.
作者:林宝仁;童绎;肖韬;张汉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对兔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化及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or VEGF)的表达影响,评价多西他赛对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从而为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南昌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体质量1.5~2.0kg,雌雄兼有,双眼均为实验眼.动物实验遵循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碱烧伤后随机将24只兔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选择A、B、C组多西他赛滴眼液浓度分别为10μg·ml-1、20 μg·ml-1、40μg·ml-1,每组6只12眼,对照组D组滴NS眼液每日3次作为阴性对照,共观察14 d.所有动物均于碱烧伤后24 h开始,每日4次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预防感染,连点三日.应用显微镜,角膜照相观察并测量笫3,7,14 d各组CNV 长度,利用图象分析系统计算各组CNV的面积.取角膜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观察及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VEGF及VEGF 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等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 (1)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组A、B、C 组CNV 生长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新生血管发生时间较迟、生长缓慢、新生血管化面积小,治疗组B、C组兔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低于治疗组A和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B、C组VEGF的表达较治疗组A和对照组明显减少,RT-PCR 在造模后各时间点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B、C组低于治疗组A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滴眼液可有效抑制碱烧伤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增殖,并可减少角膜组织VEGF的表达,抑制作用具有浓度相关性.
作者:黄金荣;俞益丰;金奇芳;凌玲;周文天;钟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病理性近视又称为进行性近视是很多国家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以下就后巩膜加固术术式、材料、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春侠;靳文燕;王东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追踪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水肿消退期后视盘颜色、中心视力、视野及盘周神经纤维(NFL)厚度的变化.方法 对NAION水肿消退后的患者145例147只眼进行视盘颜色、中心视力、视野以及视盘周围NFL厚度的随访观察,按随访时间分组:6~12月内为A组147只眼、12~24月内为B组121只眼、24月以上为C组94只眼,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组视盘颜色不同程度变化的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颜色全部色淡呈完全萎缩性改变由A组的15.0%增加到C组(随访>2年者)的18.1%.三组中心视力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全周及各象限RNFL厚度A组均薄于正常人(P<0.05),与随访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薄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象限各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下象限C<B<A组(P<0.05).结论 NAION水肿消退后随时间延续中心视力相对稳定,视野损伤加重,盘周RNFL厚度呈逐渐变薄趋势.
作者:王润生;杜善双;吕沛霖;李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提示该病的特殊CT征,作为诊断依据.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静脉性血管瘤CT片共100例,分析其所在的位置、范围、形状、边界、密度、CT值及继发性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0例病变均被CT发现.内上象限47例,外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10例,外下象限7例,眶内侧7例,正上方7例,正下方5例,球后2例,占满全眶4例;不规则形90例,分叶形6例,类圆形3例,长椭圆形1例;71例为不均质,29例为均质;其中有静脉石28例.眶骨骨变薄或凹陷者16例,眶腔扩大50例,筛窦变窄16例,眶上裂扩大2例,眶下裂扩大1例.结论 CT能够在术前对静脉性血管瘤作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其他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作者:何利;宋国祥;赵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恶性青光眼是抗青光眼术后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处理困难,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很多文献对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报道. 文中对恶性青光眼诊治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韩冬;李善雨;吕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段眼内异物伤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视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经玻璃体切除治疗后段眼内异物伤患者64例64眼,对术前佳矫正视力 (BCVA)、异物大小、异物位置、外伤严重程度、手术时间、视网膜脱离(RD)与术后BCVA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经玻璃体切除术后BCVA≥0.1者50只眼(78.13%),≥0.5者18只眼(28.13%).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取出手术后影响BCVA的因素为伤口长度、术前BCVA、手术时机、RD、眼内炎、tPVR、异物损伤区域.结论 后段眼内异物伤宜首选玻璃体切割手术.合并 RD、眼内炎和tPVR者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术后视力预后差.
作者:陈吉婷;李学喜;王志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 3.0mm标准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2组:2.2 mm组35例(35眼),3.0 mm组35例(35眼),分别通过2.2 mm微切口及3.0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lcon公司 Infiniti),植入Alcon公司SN60WF人工晶状体.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早期视力,中央及切口部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切口部位形态(内切口哆开、角膜后弹力层脱离),角膜水肿的影响.结果 裸眼视力两组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矫正视力术后1周及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16,0.911).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第1天,两组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2.2 mm组P=0.002,3.0 mm组P=0.001,但两组间比较,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角膜切口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中央角膜厚度两组术后第1天增厚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1).角膜切口厚度两组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2周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第3周时,2.2 m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而3.0mm组,至1个月时,差异才无统计学意义(P=0.278).角膜水肿率两组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2.2mm同轴微切口组术后第1天内切口哆开率低于3.0mm组,P=0.040,同时内切口后弹力层脱离率低于3.0mm组,P=0.023.结论 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3.0 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对角膜形态影响小,并发症发生机率减小,术后角膜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术后角膜伤口恢复更快.
作者:张素华;张哲;于花;赵炬伟;马静;江琳;刘建亭;董慧;郭彩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独眼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性小瞳孔 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6例独眼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性小瞳孔患者进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粘连瞳孔改善情况、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水肿、晶状体后囊完整情况等.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裸眼视力:0.6~1.0者27只眼(58.7%),0.3~0.5者8只眼(17.4%),0.05~0.3有10只眼(21.7%),<0.05者视力为指数/眼前1例,患者脱残率77%,脱盲率98%.术后眼压均恢复至正常.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术后葡萄膜炎性反应及瞳孔变形等.结论 对独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采取认真的术前评估,选择好适应证,手术时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虹;马朋举;周兰新;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在球后 、表面麻醉下给25例(25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且无囊膜眼行角膜缘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术后随访1~6月.结果 25只眼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的效果确切.
作者:韩非;吴燕;段烈英;刘恒;罗涛;蒋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小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临床诊断病例13例(13 只眼),泪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小管至无分泌物,再以敏感抗生素冲洗泪道,每日1次,5例冲洗泪道有结石者行泪小管切开术.结果 13例经治疗后全部于2周内治愈.结论 敏感抗生素冲洗泪道对治疗泪小管炎疗效确切,冲洗泪道有结石者行尽早行泪小管切开术.
作者:赵越;张萌;李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