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东;徐深;卢丽丽
目的 眼球突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体征,可由肿瘤、内分泌性疾病、炎症、外伤、遗传及发育性疾病等多种眼部和全身性疾病所致.患者往往首诊于眼科,若诊断和处置不当,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生命丧失.了解眼球突出的相关疾病,强调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多学科协作治疗,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眼球突出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杜军辉;王雨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2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3d就诊,曾因雷诺病足部溃疡住院治疗,现溃疡已治愈.眼科检查:双眼眼压正常,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见双眼视盘边界清,黄斑中心凹反光正常.
作者:张辉;尚宁;胡东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滴眼液单次滴眼后在兔眼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 采用0.3%Tet滴眼液单次滴眼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在兔眼内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变化过程,并计算其在眼内各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Tet在眼内各组织中的浓度变化均符合血管外给药一室模型一级动力学过程.其在角膜组织中的浓度高,消除半衰期为115.140min,消除速率常数为0.060/min.Tel在角膜中的AUC为2336.294μg/(g·min),约为房水中AUC的8倍,虹膜睫状体的5倍,晶状体的15倍,玻璃体的25倍.结论 Tet滴眼液单次滴眼后,在角膜中能够达到较高的浓度,Tet在眼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其临床应用以及用药方案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黄正;杜之渝;刘玺;向一旻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植入两种不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以及像差与瞳孔变化的关系.方法 取66例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6只眼,33只眼随机植入眼力健公司的TECNISZA9003,33只眼植入博士伦公司的ADAPT-AO,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BCVA),3mm及5mm瞳孔下的总4阶球差,总彗差,总高阶像差,内眼4阶球差,及角膜的4阶球差,测量患者在白天,白天加眩光,夜间,夜间加眩光四种背景下的对比敏感度(CS).对数据进行两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瞳孔由3mm到5mm,两组角膜球差,总彗差,总高阶像差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CNIS组总球差与ADAPT-AO组内眼球差随瞳孔增大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瞳孔直径下ADAPT-AO组总高阶与总球差大于TECN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瞳孔直径下两组角膜球差与总彗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白天,白天加眩光,夜间,夜间加眩光四种背景模式下,各空间频率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ADAPT-AO非球面IOL眼相比,ZA9003非球面IOL在大瞳孔和小瞳孔下都能降低全眼球差与高阶像差,但两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海峰;汤欣;宋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2岁.患者于2009年6月10日入院.主诉双眼视力下降7月,双眼阵发性黑矇7年.双眼视力均为眼前手动,眼压右眼为14mmHg,左眼16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萎缩,瞳孔直径7mm,对光反应消失,UBM显示虹膜变薄,前粘连.
作者:刘巨平;胡博杰;程朝晖;李筱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例1 女,36岁.以右眼失明10多天为主诉于2009年6月15日求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指数/50cm,左眼0.8,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乳头水肿,境界不清,视乳头周围及颞下方网膜有大片黄白色渗出灶,其问有散在小片状出血灶,沿血管旁分布,血管鞘少许,黄斑部中心反光不见,周边有小星芒灶(图1),左眼底无特殊.
作者:庄淑流;童绎;徐莉;陈积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共焦显微镜在临床指导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1)观察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5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共焦显微镜全角膜扫描对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浸润深度、范围作判断.(2)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植床板层剥离尽可能达到或接近后弹力层,角膜植片采用无水甘油冷冻保存角膜.(3)术后3、7、14、28d常规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植片愈合情况及有无真菌感染复发.结果 52例患者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46例为真菌在角膜内水平生长,6例为真菌在角膜内斜型或垂直生长且局限于角膜的中浅层,术后真菌感染复发2例,术后3月佳矫正视力≥0.3者46例占92%.结论 共焦显微镜对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预后判断及术后早期发现真菌感染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高富军;赵庆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角膜地形图评价LASIK治疗-2.0D以上散光疗效的准确性.方法 对25例(36只眼)散光度在-2.0D以上的近视散光患者于LASIK手术前后行角膜地形图和主觉验光检查,并将主觉验光测得的散光值换算成角膜平面的散光值,随访6月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测得的角膜散光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觉验光所得的散光改变.结果 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大小分别为(-2.29±0.61)D和(-1.91±0.68)D,主觉验光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分别为(-2.22±0.61)D和(-0.46±0.43)D,两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轴位改变(3.19±3.04)度,手术前后显性散光轴位改变(29.61±29.49)度;术前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前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平均差异为(6.53±14.19)度,而术后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后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2.0D以上散光与主觉验光结果基本一致,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往往高估术后的散光值.
作者:周少博;路晓明;洪海烽;苏小波;黎健菁;胡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高能激光诱导兔实验性新生血管过程中给予骨髓动员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高能激光光凝10只有色家兔(20只眼)视网膜后7d,6只兔给予连续皮下注射GMFS共5d进行骨髓动员,并以Brdu标记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前,动员后1周、2周及3周分别取激光光凝斑处的球壁进行常规HE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检测局部Brdu分布,对照组光凝后21d取光凝斑处的球壁做为对照.结果 骨髓动员兔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斑处视网膜新生血管少见,主要为纤维性修复,纤维瘢痕收缩;对照组激光诱导视网膜形成明显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显示激光动员兔激光斑处可见Brdu阳性的细胞,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 骨髓动员能够抑制高能激光诱导的兔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促进纤维组织生长,动员的细胞可能直接参与了纤维修复.
作者:赖铭莹;应方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迟发性弥漫性层间角膜炎产生原因、临床特点、预防办法、处理原则及预后.方法 2008年9月收治准分子激光术后5周,停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3~7d后出现弥漫性层间角膜炎5例(10只眼),炎症反应持续时间1~9周(平均2.6周).经局部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眼药水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刺激症状迅速减轻,弥漫性层间角膜炎逐步消退,仅1眼因反应严重而迁延9周痊愈,视力均恢复良好.结论 ①本组病例发生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的原因推测为角膜板层刀所致,选择品牌刀片、做好刀具的消毒、清洗等工作,可减少或有效预防此类反应的发生.②临床表现以角膜刺激症状为主,伴层间沙漠样改变以下方层间为重.③对激素类眼药反应敏感.④反应期间和反应消失后对视力均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作者:党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57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月于2009年5月4日来院求治.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异常.眼部专科检查:视力:右 0.2,矫正无提高,左眼1.0.眼压:右 16mmHg,左18mmHg.
作者:周才喜;李瑞峰;苑志峰;张胜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2009年7月24号因右眼异物感、眼痒、眼红、流泪、畏光,来我院眼科就诊.检查:右眼结膜囊内数条白色线虫活动.立即用0.5%地卡因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用镊子取出线虫8条,白色,半透明,长者约14mm,短者长约7mm.线虫取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点用抗生素滴眼液.诊断为眼结膜吸吮线虫.
作者:白高峰;刘志才;白云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观察乙醇松解在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分组对比研究.将176例(192只眼)初发翼状胬肉随机分A、B两组:A组(87例90只眼)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B组(B组89例102只眼)乙醇松解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对比观察两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A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平均(5.47±1.33)d;B组平均(3.69±1.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08;P<0.01).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5.6)个月,术后6月A、B组均无复发;A组术后6~12月复发3只眼;12~18月复发3只眼;18~24月后复发1只眼,复发率7.87%.B组术后6~18个月无复发,18~24月后复发2只眼,复发率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802;P<0.01).结论 乙醇松解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从复发基础和原因两方面抑制胬肉复发,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绍峰;黄志强;方向阳;李家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老年人真菌性角膜炎病人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培养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101例60岁以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真菌性角膜炎发病呈上升趋势,年发病高峰集中在9月和10月.男性患者约占68.32%,年龄在60~69岁患者占所有患者的70.30%,100%为农民,36.63%病人有明确外伤史,终行手术治疗病人数为50例(49.50%),其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7例(16.83%).眼内容物剜除16例(15.84%).分离出致病菌属共5种,依次为镰孢菌属46例(45.54%)、曲霉菌属27例(26.73%)、互隔交链孢属15例(14.85%)、无孢菌11例(10.89%)和青霉菌属2例(1.98%).其中镰孢菌属感染病人终手术干预率高(63.03%),平均病程为22d,60-64岁年龄段的平均病程长(28.13d),80岁以上年龄段平均病程短(10.50d),KOH刮片阳性率为83.17%.结论 镰孢菌属以毒性强、手术率高在老年人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老年人真菌性角膜炎有其自身特点,应加强对该年龄段真菌性角膜炎的认识和研究,提高疾病预后.
作者:常晓可;王丽娅;荆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1岁.主因眼红、眼痛视力下降一周于2009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自述自幼(10岁左右)右眼即经常出现虹视,视物模糊,经常发作,但未曾治疗.
作者:杨云东;徐深;卢丽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人工晶状体之一.该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由于其种类不同,光学质量及适应人群亦不同.文中对其种类、原理、视力、对比敏感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显丽;张凤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5G)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例29只眼(2~12岁)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TSV25G晶状体后囊膜环形切开前部玻璃体切割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观察术后视力以及后囊膜混浊、虹膜粘连、人工晶状体偏位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29只眼)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表现为明显视物追踪,视力提高.无虹膜夹持、后囊膜混浊、虹膜后粘连、继发青光眼、人工晶体偏位、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TSV25G晶体后囊膜环形切开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应用于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抑制后发障发生,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于秀玲;王海林;徐丽;牛彤彤;刘东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对大kappa角患者进行多处数据分析,发现其异常之处,探讨大kappa角形成的原因.方法 测量异常大kappa角眼的kappa角、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横径,眼轴,眼底照像并测量视盘-黄斑间距.结果 与对侧正常眼比较,大kappa角患眼视盘-黄斑间距增大.均值为5.084mm;其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为580.58μm以及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2.13mm,均大于正常眼;眼轴与正常眼相似.结论 大kappa角患眼存在多处结构发育异常,可能是造成这一异常外观的成因.
作者:卢秀珍;毕宏生;潘雪梅;王桂敏;袁明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羊膜填塞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在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穿孔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多层羊膜填塞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穿孔30例(30只眼),包括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致穿孔12例;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9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4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溶解穿孔3例;角膜热烧伤致溃疡穿孔2例.术后随访3月至2年.结果 28例角膜溃疡穿孔愈合,溃疡区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例曲霉菌感染的角膜溃疡穿孔术后感染不能控制,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总有效率93.33%.结论 多层羊膜填塞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能够较好地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角膜溃疡穿孔,为后期的角膜复明性手术提供机会.
作者:吴爱红;王炳亮;裴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A对结膜巩膜手术切口所致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兔结膜巩膜切口手术模型,随机分2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维生素A干预组;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未接受手术组.术后不同时间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手术区结膜组织学切片HE、PAS染色及印迹细胞学检测,并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A、B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均少于C组(P<0.05),A、B组比较,B组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B组杯状细胞形态较A组饱满.结论 维生素A对结膜巩膜手术切口所致杯状细胞的减少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黄婉荣;张悦;汤欣;孙慧敏;连慧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