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羡钗;余敏斌;金陈进
近期研制的增视能软件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弱视治疗理论相结合形成的集声、光、动画、图形于一体的新型治疗手段,改变了传统疗法的单调、乏味的状况,增加了弱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将两者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晓松;李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愈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4月30日我院收治的全部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8例(1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6例(6只眼),急性眼内炎4例(4只眼),迟发性眼内炎8例(8只眼).滤过泡感染和迟发性眼内炎发生时间介于术后1个月余至15年之间,均发生于薄壁滤过泡患者.急性眼内炎发生于术后1个月之内.滤过泡感染的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50%,以葡萄球菌为主;急性眼内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75%,病原菌为真菌和绿脓杆菌;迟发性眼内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37.5%,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滤过泡感染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视力均在0.1以上;早期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全身及局部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性眼内炎,但多数患者视力低于0.05,真菌或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视力预后差.结论薄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和迟发性眼内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单纯滤过泡感染的视力愈后好;眼内炎患者的视力愈后与致病菌种类有关,大部分患者视力愈后差.
作者:毛真;刘杏;钟毅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玻璃体手术是上个世纪7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显微手术,玻璃体切割眼内硅油充填已成为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主要的治疗手段.硅油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对人体无害,现已广为应用,但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术后存在很多严重后期并发症,如角膜变性、白内障、青光眼等是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为了防止并发症的损害,故硅油需尽早取出,但取出后视网膜脱离的复发又成为眼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因此对硅油引发的并发症及取出时机的研究引起众多眼科医生的兴趣.
作者:李娅娜;苏冠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 22例患者22眼,使用倍频Q-开关Nd:YAG激光照射鼻侧180°小梁网,光斑400μm,脉宽3ns,能量设置0.4~1.0mJ,光斑点数50~55.术后测1h、1d、1周及1、3、6月眼压.结果术后6月成功率为16/22(72.7%).术前、术后1h、1d、1周及1、3、6月眼压分别为(23.5±3.4)mmHg、(24.1±4.3)mmHg、(16.8±4.6)mmHg、(19.3±3.8)mmHg、(18.5±4.1)mmHg、(19.7±4.5)mmHg、(19.4±4.7)mmHg.结论 SLT对开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作者:袁容娣;贺翔鸽;刘少章;干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视神经炎患者病史、头颅磁共振、腰穿等资料.结果①急性及慢性期视神经炎患者脑脊液炎性脱髓鞘改变各为4例/6例及27例/54例,磁共振显示脑白质异常信号占27%;②26例脑脊液及血液病毒系列检查阴性;③视神经炎易与多种病因的视神经疾病混淆;④急性期(半月内)视神经炎对大剂量类固醇激素短程冲击疗法显效快.结论视神经炎发病可能与炎性脱髓鞘有关,与病毒感染尚无明确关联,临床应与多种病因鉴别.
作者:赖春涛;路阳;王虔;朱丽平;朱静;孙彦斌;丁宁;余华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间共治疗复发性胬肉32例(32眼),其中24例(24眼)随访1~5年,平均3年.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小30岁,大70岁,平均50岁.胬肉均位于鼻侧,头部侵入角膜缘3~6mm,有1例为两次手术后复发,其余均为一次手术后复发.
作者:徐新生;韦玮;陈美霞;林锦希;郭维仪;彭勇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12月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04年7月至12月出生的89例体重2000g以下或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自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结果 89例早产儿有9例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占10.11%,其中严重的3例接受了激光治疗,占3.37%.结论出生体重、胎龄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婴儿出生的成熟度越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可能性越高.
作者:过钦群;强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筛查过程中发现的25例(50只眼)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ROP进行冷凝手术.全麻后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术后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和睫状肌麻痹剂2周.病变继续发展者补充冷凝手术,或进行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光凝治疗,发生视网膜脱离或有玻璃体积血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第一次手术后21例(42只眼)病变控制;4例(8只眼)病变仍继续发展,其中2例(4只眼)第2次冷凝手术后病变控制,后冷凝治疗成功率为92%.1例(2只眼)第2次冷凝手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3个月后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变控制;另外1例(2只眼)一次冷凝治疗后病变继续发展,遂进行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后病变控制.结论冷凝是阻止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ROP发展的有效方法,术后玻璃体出血是冷凝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冷凝治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张国明;曾键;黄丽娜;赵东升;唐松;吴本清;连朝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22例24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1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囊破裂、晶体悬韧带部分离断和虹膜损伤.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效果良好,应强调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和防止术后高眼压.
作者:牛雪红;荆永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一、激光小梁成形术的发展简史1973年,Krasnov[2],Worthen[3]等曾试用Q开关的红宝石激光和连续波的激光作小梁网的造孔击射,试图改善房水外流达到降眼压目的,但终因小梁的孔网在短期内就纤维化而失败.直到1979年,Wise和Witter[4]首次报道用低能量氩激光击射小梁网(并非穿刺小梁网)而成功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即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rgon laser trabeculoplasty,ALT),经随访10年以上的结果证明ALT的疗效肯定,已被普遍接受成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常用的激光手术方法.The Glaucome Laser Trial Research Group(GLT)[5]研究结果表明,ALT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降低眼内压的有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病人一只眼行ALT后其眼压,视野和视乳头杯盘比情况都比只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的对侧眼控制得好.同时,也观察到ALT对小梁网微结构产生破坏作用.组织学研究表明ALT后存在三大问题:
作者:林羡钗;余敏斌;金陈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与眼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和介入科自2003年8月到2005年3月的入院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I确诊CVST患者47例.分析眼科疾患与CVST发生的关系.结果 CVST患者47例中有眼部症状41例,占87.2%.CVST患者表现多的眼科症状为视乳头水肿,占22.3%(应答人数百分比);其次为视力下降,为20.5%(应答人数百分比),其他眼科表现还有复视、斜视以及视网膜静脉曲张.无眼科症状患者只占到12.8%.视乳头水肿占所有症状的53.2%(应答人数百分比),仅次于头痛(87.2%)为第二位CVST表现.结论 CVST有87.2%患者有眼部症状,这些患者均有可能首次在眼科就诊,眼科医生对CVST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作者:李先泽;魏世辉;马成;童绎;李宝民;李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摘除术后影响患者双眼视觉建立的因素.方法对135例(18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11例151眼,并发性白内障24例29眼.术后检查视力、双眼同视、融合、远距离立体视及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并发性白内障组分别有94.59%、83.33%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有28.9%、12.5%的患者获得黄斑中心凹近距离立体视,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双眼视觉建立与白内障的类型有关,并发于眼前节或眼后节疾病的白内障可直接影响患者双眼视觉的建立.
作者:童奇湖;王惠云;陆勤康;王红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房角改变.方法本组临床研究对象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病例中,非随机选取不同房角关闭状态及药后眼压低于或高于21mmHg 29例47眼,其中A组19眼,房角关闭粘连<180°,药后眼压低于21mmHg,B组28眼,房角关闭粘连>180°,药后眼压大于21mmHg.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裂隙灯、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检查.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47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房深度增加.两组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术后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房角镜检查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部分患者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其中房角全部开放25眼,仍存1/4~1/2圆周前房角粘连7眼(A组3眼B组4眼),小于1/4圆周前房角粘连15眼(A组6眼B组9眼),随访3~18月未见前房角关闭及粘连范围扩大以及眼压再次升高.结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房角关闭粘连的范围广泛超过1/2圆周甚至达到3/4圆周以上,仍可达到增加视力,加深前房,开放房角,降低眼压的治疗目的.
作者:郑磊;柳林;仲明;张建华;徐琪;赵世红;彭亚军;沈炜;刘志勇;桑延智;丁衍;张媛;吴晋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眼内容除去术同期巩膜腔内牙托粉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后简称聚甲)填充术的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科住院的备行眼球摘除的30例病人进行眼内容除去同期原巩膜腔内聚甲填充术.同时与同期间我科住院行眼球摘除的15例病人进行异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以后简称羟基)眼内填充术进行比较.结果聚甲组患者术后义眼活动自如,改善了眼窝塌陷外观,随访6个月~7年,未见填充球脱落、移位及眼眶炎症反应.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应用于眼内填充.
作者:张明欣;敬海生;彭力光;郭晓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有眼肌麻痹症状,且经眼科、神经内外科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住院病例.结果眼肌麻痹的病因以动脉瘤多(34.8%,16/46),其次为痛性眼肌麻痹(17.4%,8/46)及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7.4%,8/46),其它依次为:颅脑外伤(13.0%,6/46)、颅内感染(8.6%,4/46)、内直肌损伤(4.3%,2/46).累及的神经以动眼神经多(73.9%,34/46),其次为外展神经(30.4%,14/46),滑车神经受累及较少(4.3%,2/46).明确诊断后,针对原发病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结论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应仔细分析临床特点,并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作者:夏蔚;沈伟;李龙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后早期眼球萎缩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判定.方法对67例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外伤后早期眼球萎缩患者术后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曾行硅油填充的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后随访眼轴,眼压和眼底情况.结果视力提高者46例(占68.7%),脱盲率占37.3%;67眼中44眼(65.7%)眼球萎缩得到控制;5眼(7.5%)眼底基本平整,但眼压<8mmHg.12眼(17.9%)硅油取出后眼球继续萎缩明显;6眼(9.0%)因眼底情况差,硅油无法取出.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外伤后早期眼球萎缩的有效途径.大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眼球萎缩,得以长时间保持眼球外形,其中部分患者还可以达到脱盲的视力.
作者:范传峰;朱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寻求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9例(19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给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4mg,并对病人症状、眼压、手术条件的改善以及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进行观察.结果曲安奈德成功注入18只眼的玻璃体腔,1只眼误入脉络膜上腔.注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都有缓解;前房闪辉、浮游细胞及玻璃体情况改善;17只眼眼压回升,UBM检查脉络膜、睫状体复位;2只眼眼压不升,UBM检查脉络膜、睫状体未能复位;视网膜复位手术一次性成功17只眼(89.5%),2只眼需行二次手术.随访2个月至13个月,18只眼视网膜复位.1只眼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能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作者:黄新华;郭晓东;吕林;张静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阈值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诊断为阈值前ROP的早产儿33人(59只眼),根据国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ICROP)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协作组(Early treatment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cooperative group,ET-ROP)的规定将其分成阈值前病变1型和2型,收集患儿的性别、孕周、出生体重、治疗方式等信息,随访其阈值前ROP的演变和预后.结果阈值前病变1型共42只眼(71.2%),于确诊后平均1.5d进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其中31只眼病变完全退化,包括初次治疗即退化者23只眼,通过再次激光或冷冻治疗退化者8只眼,11只眼出现不良预后,包括8只眼出现黄斑牵引,3只眼进展为视网膜脱离.阈值前病变2型共17只眼(28.8%),10只眼于确诊后平均9天进行激光治疗,其中9只眼病变退化,1只眼出现黄斑牵引;7只眼密切随访,其中1只眼出现周边部局限性玻璃体增殖,6只眼病变均逐渐退化.患儿平均随访(119±147)d.结论对阈值前病变1型进行激光或(和)冷冻治疗能减少其不良预后,不必等待其进展至阈值病变,对再次治疗者应密切随访其病变情况;对阈值前病变成型可密切随访,待其病变进展至1型时予以治疗.
作者:单海冬;赵培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治疗的125例(125眼)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至35个月,平均(23.4±10.2)月,分析手术方法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巩膜扣带术的复位率为82.8%(24/29),再次手术率为27.6%(8/29);玻璃体切除术的复位率为94.8%(90/96),再次手术率38.5%(37/96).125例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2%(119/12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对脉络膜脱离程度较轻,PVRB、PVRC1级患者也可行巩膜扣带术.
作者:左磊;许迅;樊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