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惟葭;张向东;郭丽
目的 探讨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现象.方法 采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组织共100例,按制作上皮瓣时间5秒、10秒分两组各50例.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缺口标记原位细胞检测法检测角膜上皮的凋亡细胞.并且观察术后的角膜上皮愈合、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分级和佳矫正视力.结果 在所有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的患者角膜上皮均见有凋亡细胞,以基底细胞层多见.一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3.4%,二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一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haze术后10天和6月分别为20.99%、14.5%,而二组患者术后10天,6月上皮下雾样混浊为30%和20%.两组之间术后佳矫正视力无差异.结论 准分子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会发生凋亡现象,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与上皮瓣制作的时间密切相关,且还与患者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产生有关.
作者:范伟;李伟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3-15岁儿童散光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中散光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以及与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 从以人群为基础的3-15岁天津市儿童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分层随机抽取3-15岁儿童2070例(4140只眼),进行散光统计分析.结果 在2070例儿童中,散光(≥0.5D)者972例,检出率为46.96%;其中0.50-1.00D占71.20%,1.25-2.00D占18.29%.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散光为主(78.02%).3-8岁儿童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44.13%),9-15岁儿童以复性近视散光为主(58.51%).在1542只散光眼中,矫正视力≥0.8者1390眼(90.14%),矫正视力<0.8者152只眼(9.86%).结论 散光在3-15岁人群中的检出率为46.96%,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均以低中度散光为主,3-8岁儿童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9-15岁儿童以复性近视散光为主,高度散光是视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丽萍;赵堪兴;郑曰忠;李丽华;王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王×× 男 15岁 因左鼻根部被圆珠笔扎伤红肿1年,排出异物2d入院.患者1年前左鼻根部被圆珠笔芯扎伤,于当地清创缝合,局部红肿.2d前局部有异物排出,来我院就诊.眼眶CT提示左眼眶内金属异物,于2005.2.3入院.
作者:张斌;王蔷;王振东;刘丹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导致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危险因素.方法 53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眼均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35眼保持后囊膜完整、1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33眼行PCCC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51眼Ⅰ期植入人工晶体(IOL).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30眼(34.48%)发生PCO,其中后囊完整组19眼(54.29%)、PCCC组5眼(26.32%)、PCCC+AV组6眼(18.18%).PCO的形成与术中未行PCCC+AV(P<0.01)及Ⅰ期IOL植入(P<0.05)有关.手术年龄越小,PCO形成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 手术年龄小、Ⅰ期IOL植入及保持后囊完整是PCO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静;刘景;肖瑛;李镜海;王磊;孙洪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哆开的发生原因、时间、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方法 收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3年~2004年间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3150例中发生角膜植片哆开的27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角膜植片哆开的原因、时间、受伤程度、治疗、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情况.结果 (1)发生原因:碰伤11例,拳击伤9例,异物击伤5例,手指戳伤2例.(2)发生时间:70.4%的患者发生在术后两年内,其余散在分布,短时间15天,长时间12年.(3)受伤程度:角膜裂伤均沿角膜植片植床缝合处断开.5例植片哆开范围在1~3个钟点,16例在4~6个钟点之间,5例在7~9个钟点之间,1例植片完全脱落.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共10例,4例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16例,均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4)治疗:10例单纯行角膜植片重缝术,11例行角膜植片重缝+前玻切术,5例联合视网膜复位术,1例眼内容剜除术.(5)伤情与预后:2例植片哆开范围小且未发生眼内容脱出的患者视力较伤前提高,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角膜植片哆开范围的增加,患者视力下降程度加重.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哆开主要由外伤造成,术后两年内为高发期,眼部受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婷;史伟云;高华;方淑芬;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 32岁 4年前发现左眼向外下突出,伴有轻度眼红、眼疼,在当地医院曾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炎治疗,以后突眼进一步加重,致使眼睑不能闭合,发生暴露性角膜溃疡,视物不清,于05年11月23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眼眶内肿瘤收入院,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视力:右眼1.0,左眼光感.左眼球高度外下突出,突度右13mm,左26mm,眶距94mm.左眼球固定,眶压高,上眶缘内可触及较硬、表面光滑的肿瘤前界,轻度触痛,眼睑不能闭合,角膜溃疡,内部组织看不清.CT示左眼眶内球后及泪腺区一巨大类圆形高密度块影,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图1),大直径为4.9cm×3.7cm,泪腺窝骨壁有凹陷性改变,无骨破坏.B超示肿瘤中等强度回声,分布均匀,透声中等.
作者:田春玲;王民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先天性原发性眼球震颤是一种遗传性眼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有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四种遗传方式.本文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河北省固安县),共7例.
作者:姜严明;张乐;窦宏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视网膜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全身及局部药物的影响.临床上许多药物可导致多种视觉症状及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对调整用药、保护视觉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文献中常见的视网膜毒性药物做简要综述,供眼科及相关科室医师参考.
作者:肖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Ki-67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6例初发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状组织进行Ki-67和VEGF的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Ki-67在所有的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均有表达,头部为明显,全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正常的结膜上皮内对Ki-67的表达较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有阳性表达.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有Ki-67和VEGF的过度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存在增殖调控的异常,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了转化,上皮细胞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李海燕;刘克兰;袁志刚;王全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弱视患儿视力正常后立体视觉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57例门诊治疗的弱视患儿在视力恢复正常时用同视机行远立体视、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行近立体视检查,并记录其初诊时的年龄、视力、屈光状态、弱视的类型、治疗过程和持续时间、治愈时的年龄等,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远、近立体视觉的关系.结果 57例患儿中,①平均初诊年龄(60.22±15.95)个月(约2~7岁).②视力正常时平均年龄(84.18±17.28)个月(约4~10岁).③从开始治疗到视力恢复正常平均(23.56±15.50)个月(约3个月~6年).④用同视机检查55例,具有Ⅰ级功能(同时视)者1例,Ⅱ级功能(融合)者10例,Ⅲ级功能(立体视)者39例,无功能者5例.⑤行近立体视检查56例,800″不能辨认者16例,800″者5例,600″者2例,200″者2例,100″者10例,60″者7例,40″者14例.⑥在远、近立体视的形成上,患儿的初诊年龄之间无显著差异(χ 2=4.773,P=0.092;χ2=0.069,P=0.966);患儿的治疗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χ 2=1.848,P=0.397;χ2=1.916,P=0.384);弱视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2.454,P=0.006;χ2=17.084,P=0.001),即屈光不正性和子午线性弱视预后好,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预后差.⑦在远立体视形成上,患儿视力正常时的年龄之间(χ 2=0.643,P=0.725)和患儿的屈光度之间(χ 2=3.045,P=0.218)无显著差异;而在近立体视形成上,患儿视力正常时的年龄之间(χ 2=11.41,P=0.003)和患儿的屈光度之间(χ 2=8.073,P=0.018)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大(≥8岁)、屈光不正度数大(≥6.25D)者预后差.结论 在平均初诊年龄小于5岁,治愈年龄小于7岁的本组57例视力正常后的弱视患儿中39例获得远立体视,21例获得近立体视.年龄大、屈光度数大者可获得远立体视,但近立体视恢复困难.
作者:王昆明;刘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MMP-3、MMP-8、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①10例翼状胬肉标本抽提总DNA并行RT-PCR扩增,探讨MMPs基因表达在翼状胬肉中的作用.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翼状肉组织和10例正常结膜组织MMP-3、MMP-8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1.MMP-3在1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50例翼状胬肉组织中阳性~强阳性表达39例,阳性率78%,与正常结膜组织间差异具显著性(p<0.005).MMP-3在翼状胬肉组织的进展期、静止期和复发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p<0.05).在不同职业患者的MMP-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户外MMP-3的表达高于户内(p<0.05).在不同年龄组、性别组MMP-3表达无显著性(p>0.05).2.MMP-8在10例正常结膜上皮组织中阳性表达1例,而50例翼状胬肉组织中,阳性~强性性表达41例,阳性率82%,与正常结膜组织间差异具显著性(p<0.005).在不同职业患者的MMP-8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户外MMP-8的表达高于户内(p<0.05).在不同分期及复发性的病变组织中、在不同年龄组、性别组MMP-8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MMP-3与MMP-8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p<0.005).结论 MMP-3、MMP-8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程度与其患者的职业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MMP-3的表达与其分期及复发相关,MMP-8的表达与其分期及复发不相关.MMP-3与MMP-8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MMP-3、MMP-8活性表达升高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姚静艳;陆培荣;李龙标;冯一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翼状胬肉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为胬肉的单纯切除及转位术,但术后复发率可高达69%[1].而复发胬肉再次手术的复发率更高.且有很多并发症.我们应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参数的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05年1月在我科确诊为ARMD渗出型患者24例32眼,男性17例25眼,女性7例7眼,年龄47~84岁(平均67.96岁).其中17位患者(隐匿性CNV9眼、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10眼)接受TTT治疗,按采取的能量参数分为100%能量组(7眼)、80%能量组(5眼)、70%能量组(7眼),其余7例13眼不接受任何治疗手段的患者作为无治疗组列为观察对象.术后对眼底改变、视力、眼底血管造影复查,随访6~37个月(平均21.65个月)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至末次复查时所有接受TTT治疗的19只患眼的出血、水肿、渗出消失、病灶斑痕化.100%能量组,80%能量组以及70%能量组视力提高的患眼比例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分别为p=0.523,p=1.000,p=1.000).治疗组(包括100%能量组,80%能量组以及70%能量组)与无治疗组视力下降的患眼比例相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2).治疗组与无治疗组视力提高的患眼比例相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361).结论 TTT对隐匿型和经典型CNV均有稳定患眼视力的作用.目前选择该研究中80%能量组的参数,可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仍有待更多病例的证实.
作者:周咏东;范红娟;周天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为中枢神经,视神经与脊髓不同,它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索和视神经胶质组成,没有神经元胞体等成分,也就是说由白质构成.Crutcher用成熟大鼠中枢组织切片作底物,体外培养鸡胚腰交感神经节,观察到白质比灰质更不利于轴突生长[1].
作者:申士鹏;吴雅臻;吴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代表临床医学新理论,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眼科学(evidence-based ophthalmology,EBO)是近年来国际眼科学领域迅速兴起和发展的研究热点,是循证医学和现代眼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于1999年由Minckler首先提出[1].眼科医生应尽其所能为病人提供更周到的医疗服务,每一个化验检查,治疗措施均应遵循科学的证据,摒弃长期以来以个人经验、习惯和主观意向为依据.通过设计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进行大样本、长周期的临床观察,在眼科科研文献中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等方面积极借鉴循证医学,从而进一步发展循证眼科学.
作者:王霞;郑曰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眶骨折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性能.方法 采用不同的修复材料:如自体骨、羟基磷灰石、医用硅胶等,分别填充于眶壁骨折缺损处,比较三种物质术后反应情况.结果 自体骨术后反应轻,组织相容性好,愈合快,无排异,愈合后无硬节.结论 自体骨是眶壁骨折骨缺损修复的佳材料.
作者:杨菊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眼眶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眼眶骨折病人进行骨折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并对同时伴随的颧骨、鼻骨、下颌骨骨折及开口困难、咬颌关系紊乱等一并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眶缘对位良好,随访4~32个月,未发现微型钛板排斥反应、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眼眶及面颅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固定效果切实、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庆新;张晓东;王袖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ROP(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视功能的眼底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眼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的共同关注.而合理的对高危患儿进行ROP筛查,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其恶劣后果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作者:米雪松;赵培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欠矫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给予配戴双光镜的弱视治疗效果.方法 将先天性白内障Ⅰ期或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9例22眼半随机方法分成甲乙两组.甲组10例12只眼,植入欠矫1-2D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给予配戴双光镜;乙组植入足矫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给予配戴远用和近用的单光镜.同时进行常规弱视治疗,观察术后1周、1月、3月、1年、2年两组患儿术眼的屈光度、视力.结果 术后1周两组患儿术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视.甲组屈光度为(+1.67±0.92)D,乙组为(-0.34±0.68)D.术后2年甲组屈光度为(+0.7±0.61)D,乙组为(-1.41±0.78)D.甲组患儿视力0.56±0.20,乙组视力0.61±0.25,两组视力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5).结论 儿童人工晶状体眼具有近视化趋势.欠矫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辅以双光镜的配戴不会影响弱视的治疗.
作者:王晓莉;陈小虎;代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类固醇的局部及全身应用均可致高眼压、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已有文献报道[1].本文报告1998年元月至2004年12月所遇到的强的松龙结膜下注射所发生的类固醇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孔宇;王卫群;孔令训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