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英;乔智
目的 比较采用吲哚氰绿(ICG)、苔盼兰(TB)及不染色剥除内界膜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连续病例研究.2001年1月-2005年9月在我院被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92例92眼被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按内界膜剥除时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随机分为3组:1)A组(34例34眼):不使用染色剂;2)B组(28例28眼);0.5%吲哚氰绿(ICG);3)C组(30例30眼);0.1%苔盼兰(TB).比较三者间裂孔内界膜剥除的情况、裂孔愈合情况,术后佳矫正视力以及视力提高情况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三组间在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术前视力、裂孔分期及大小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CG和TB均能有效地使内界膜着色.未染色组与TB染色组各有1眼未完全剥除裂孔旁内界膜,其余眼均完全剥除了内界膜.内界膜剥除的所需时间未染色组(6.3±1.2)min,ICG染色组(4.1±0.83)min,TB染色组(4.2±0.6)min,统计学分析表明未梁色组与染色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ICG染色组与TB染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间在术后裂孔闭合率、佳矫正视力和视力提高的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界膜染色可显著提高内界膜的能见度,提高内界膜剥除的效率.尽管与未染色相比,采用内界膜染色的裂孔的闭合率、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无差异,但考虑到染带来的潜在毒副作用,建议尽可能在不染色的条件下剥除内界膜.
作者:赖铭莹;唐仕波;黄丽娜;陈浩宇;李加青;邹玉平;成洪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射频手术技术在眼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眼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间应用射频手术技术进行的眼部手术288例302眼.结果 应用射频手术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眼部手术效果.其对手术切口形状和深度控制精确、止血有效、术野层次清晰、术后瘢痕小.结论 射频手术技术是一种优秀的手术技术,满足了手术切开和止血的手术要求.射频手术技术切割精确,术中出血少,保证了组织层次的清晰,减少了手术失误,节省手术操作时间,适用于对精细程度要求较高的眼部手术.射频手术技术完全可以替代常规的手术刀及普通电刀手术技术,可能是手术切开技术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洋;马小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睑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例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虎红眼表染色,并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上睑缘附近的睑结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13例患者角膜和球结膜不同程度的虎红染色,Schirmer Ⅰ试验(7.3±1.5)mm,BUT为(1.3±2.0)s,2例患者发生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泪液和凝胶,分泌物多者加用抗生素眼膏,两例患者进行了上睑水平缩短术.结论 EIS是一种少见的上睑重叠于下睑表面的位置异常,虎红着染上睑缘周围的睑结膜有助于其诊断,常伴有干眼,主要给予人工泪液治疗,无效时手术缩短上睑.
作者:霍丽君;廖瑞端;陈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含量及其与黄斑水肿、虹膜新生血管(iris neovascularization,NVI)的关系.方法 36例(36只眼)CRVO患者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分为:非缺血型CRVO、缺血型CRVO及CRVO伴NVI 3组,并以22例(2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4组患者房水中IL-6、HGF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36例CRVO伴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IL-6、HGF含量分别为(228.0±338.6)、(764.7±291.5)pg/ml,较对照组(31.9±13.4)、(289.6±109.8)pg/ml明显增高(P<0.01).其中CRVO伴NVI组房水IL-6、HGF含量(928.3±305.0)、(1246.7±256.3)pg/ml较非缺血型CRVO组(81.3±23.5)、(523.6±139.2)pg/ml及缺血型CRVO组(92.3±24.6)、(764.7±141.7)pg/ml明显增高(均P<0.05),缺血型CRVO组房水HGF含量(764.7±141.7)pg/ml较非缺血型CRVO组(523.6±139.2)pg/ml明显增高(P<0.01).结论 CRVO伴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IL-6、HGF含量的显著增高,提示IL-6、HGF在黄斑水肿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倪颖勤;赵培泉;常青;徐建江;余晓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生,可出现于多处骨髓.血浆蛋白异常引起血粘度升高、贫血及凝血障碍.其发生于眼科少见报道.现将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双眼中央动脉栓塞,左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宋彦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类固醇的局部及全身应用均可致高眼压、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已有文献报道[1].本文报告1998年元月至2004年12月所遇到的强的松龙结膜下注射所发生的类固醇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孔宇;王卫群;孔令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视网膜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全身及局部药物的影响.临床上许多药物可导致多种视觉症状及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对调整用药、保护视觉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文献中常见的视网膜毒性药物做简要综述,供眼科及相关科室医师参考.
作者:肖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41眼青光眼进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术前、术后1,2,8,15天,1,2,3月,以后每3月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结果 术前眼压(32.96±13.02)mmHg,术后第1天(6.59±2.60)mmHg,经3-9月随访,后随访(12.27±3.48)mmHg,仅2眼术后前房积血,均没有出现术中术后浅前房、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作者:齐跃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哆开的发生原因、时间、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方法 收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3年~2004年间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3150例中发生角膜植片哆开的27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角膜植片哆开的原因、时间、受伤程度、治疗、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情况.结果 (1)发生原因:碰伤11例,拳击伤9例,异物击伤5例,手指戳伤2例.(2)发生时间:70.4%的患者发生在术后两年内,其余散在分布,短时间15天,长时间12年.(3)受伤程度:角膜裂伤均沿角膜植片植床缝合处断开.5例植片哆开范围在1~3个钟点,16例在4~6个钟点之间,5例在7~9个钟点之间,1例植片完全脱落.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共10例,4例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16例,均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4)治疗:10例单纯行角膜植片重缝术,11例行角膜植片重缝+前玻切术,5例联合视网膜复位术,1例眼内容剜除术.(5)伤情与预后:2例植片哆开范围小且未发生眼内容脱出的患者视力较伤前提高,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角膜植片哆开范围的增加,患者视力下降程度加重.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哆开主要由外伤造成,术后两年内为高发期,眼部受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婷;史伟云;高华;方淑芬;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王×× 男 15岁 因左鼻根部被圆珠笔扎伤红肿1年,排出异物2d入院.患者1年前左鼻根部被圆珠笔芯扎伤,于当地清创缝合,局部红肿.2d前局部有异物排出,来我院就诊.眼眶CT提示左眼眶内金属异物,于2005.2.3入院.
作者:张斌;王蔷;王振东;刘丹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欠矫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给予配戴双光镜的弱视治疗效果.方法 将先天性白内障Ⅰ期或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9例22眼半随机方法分成甲乙两组.甲组10例12只眼,植入欠矫1-2D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给予配戴双光镜;乙组植入足矫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给予配戴远用和近用的单光镜.同时进行常规弱视治疗,观察术后1周、1月、3月、1年、2年两组患儿术眼的屈光度、视力.结果 术后1周两组患儿术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视.甲组屈光度为(+1.67±0.92)D,乙组为(-0.34±0.68)D.术后2年甲组屈光度为(+0.7±0.61)D,乙组为(-1.41±0.78)D.甲组患儿视力0.56±0.20,乙组视力0.61±0.25,两组视力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5).结论 儿童人工晶状体眼具有近视化趋势.欠矫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辅以双光镜的配戴不会影响弱视的治疗.
作者:王晓莉;陈小虎;代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现象.方法 采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组织共100例,按制作上皮瓣时间5秒、10秒分两组各50例.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缺口标记原位细胞检测法检测角膜上皮的凋亡细胞.并且观察术后的角膜上皮愈合、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分级和佳矫正视力.结果 在所有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的患者角膜上皮均见有凋亡细胞,以基底细胞层多见.一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3.4%,二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一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haze术后10天和6月分别为20.99%、14.5%,而二组患者术后10天,6月上皮下雾样混浊为30%和20%.两组之间术后佳矫正视力无差异.结论 准分子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会发生凋亡现象,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与上皮瓣制作的时间密切相关,且还与患者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产生有关.
作者:范伟;李伟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Ki-67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6例初发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状组织进行Ki-67和VEGF的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Ki-67在所有的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均有表达,头部为明显,全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正常的结膜上皮内对Ki-67的表达较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有阳性表达.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有Ki-67和VEGF的过度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存在增殖调控的异常,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了转化,上皮细胞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李海燕;刘克兰;袁志刚;王全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非球面特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ALLEGRO角膜地形图仪对70例(140眼)Lasik前、后近视患者进行检测,获取角膜顶点30°偏心率(ε)和角膜非球面特性参数Q值,并对Q值与屈光度、角膜曲率和角膜直径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40只眼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32±0.10(-0.08~-0.62).Q值与等效球镜之间有较弱负线性相关关系,与角膜曲率、Z40、角膜散光(△K)均有直线相关关系.水平子午线Q值与角膜水平直径有正线性相关关系.但是Q值与性别、年龄、角膜厚度、眼压之间无相关关系.Lasik后Q值均呈正值,术后1个月的Q值分布为0~1.34,平均0.67±0.32.结论 Q值在眼光学系统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参数,它与眼多个因素有关,Lasik显著改变了Q值,可能会影响手术后眼视觉质量.
作者:严宗辉;黎霞;史赛卿;胡建荣;顾宝文;张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翼状胬肉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为胬肉的单纯切除及转位术,但术后复发率可高达69%[1].而复发胬肉再次手术的复发率更高.且有很多并发症.我们应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先天性原发性眼球震颤是一种遗传性眼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有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四种遗传方式.本文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河北省固安县),共7例.
作者:姜严明;张乐;窦宏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价值.方法 采用深板层全厚角膜供体植片治疗圆锥角膜22例(25眼),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26个月,术后裸眼视力≥0.2者20例(23眼)矫正视力≥0.4者17例(19眼),矫正视力≥0.7者3例(4眼),发生排斥反应3例(4眼),植片透明20例(23眼),植片半透明2例(2眼).结论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具有对材料要求条件低,不涉及前房及排斥反应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东卿;郭浩轶;李家臣;贺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效果.方法 CRVO患者7例(7眼),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后确诊.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后,使用改良的MVR刀在视盘鼻侧缘做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结果 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6例术后视网膜出血、静脉迂曲扩张和黄斑水肿等视网膜淤滞状态逐渐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年轻患者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结论 RON手术可以改善CRVO的视网膜淤滞状态和提高视力,但需要进一步观察手术的远期效果.
作者:高永峰;郭希让;田清芬;郭浩轶;孔众;李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眼眶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眼眶骨折病人进行骨折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并对同时伴随的颧骨、鼻骨、下颌骨骨折及开口困难、咬颌关系紊乱等一并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眶缘对位良好,随访4~32个月,未发现微型钛板排斥反应、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眼眶及面颅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固定效果切实、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庆新;张晓东;王袖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儿童眼睑血管瘤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对66例眼睑血管瘤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年和第2年进行双眼散瞳检影验光.结果 (1)66只患眼(血管瘤)中,初诊时以远视散光多(68.2%),3年后远视散光的例数和散光度数明显减少(P<0.05);(2)66只健眼中,初诊时以远视多(57.6%),3年后其屈光状态及屈光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及时治疗儿童眼睑血管瘤,可以减少远视散光、避免弱视和斜视.
作者:李东豪;庞友鉴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