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身和局部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马红宇;付波;赖晓红

关键词:局部, 一般应用, 阿昔洛韦, 全身治疗,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 眼药水, 抗生素, 眼科, 视力, 浅层, 疗效, 控制, 复发, 报告
摘要: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性角膜炎的控制已得到改善,目前眼科常见的角膜炎多是病毒性,特别是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不仅难治,且易复发,造成严重的视力威胁.对于浅层单疱病毒角膜炎,一般应用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眼药水治疗有效.对于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我们应用阿昔洛韦局部和全身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睫状体脱离复位术(附20例报告)

    本文报告睫状体脱离20例.以男性为大多数,学生、农民为多.致伤物为爆竹、玩具枪子弹及弹弓等钝器伤为多.本文提出睫状体脱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提出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对于睫状体脱离诊断和治疗有着确切的指导作用.同时提出睫状体脱离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显微镜下缝合复位术.并提出其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本文报告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收治的304例钝挫伤病例中伴有睫状体脱离的病例20例20只眼,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龚蕤;崔桂芳;李秋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1例

    本病为斑痣性错构瘤病之一,斑痣性错构瘤病又名母斑病,是由先天存在的散发系统(尤其见于中枢神经、视网膜和皮肤)的错构瘤组成,所以称为斑痣性错构瘤或母斑病,其含意为母亲留下的斑点或胎记.所谓错构瘤系指受累器官或组织本身正常就存在的细胞构成的肿瘤,它不同于正常不存在于本部组织的细胞构成的迷离瘤.1904年德国眼科专家VonHippel首先描述了视网膜血管瘤病.1926年瑞典病理学家Lindau描述了小脑血管瘤性囊肿同时又有视网膜血管瘤的病例.从此,将视网膜血管瘤合并小脑血管瘤的病例叫做VonHippel Lindau病.发病年龄20~50岁,男多于女,脑部症状大多发生于视网膜病10年之后.现将我科于1 998年2月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城;刘少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全身和局部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性角膜炎的控制已得到改善,目前眼科常见的角膜炎多是病毒性,特别是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不仅难治,且易复发,造成严重的视力威胁.对于浅层单疱病毒角膜炎,一般应用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眼药水治疗有效.对于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我们应用阿昔洛韦局部和全身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马红宇;付波;赖晓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225眼表麻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临床观察

    1998年5月~99年5月间,我们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218例(225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218例系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17例.年龄大86岁,小44岁,平均68岁.其中单眼手术211例,双眼手术7例,共225眼.双眼手术系先后两次施术,故以下以眼数统计.48眼术后收入病房观察1~2天出院,1 77眼术后未住院门诊观察治疗.

    作者:欧敏;郝燕生;江力磊;李冀平;李贺敏;王怡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预折式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已较广泛应用,已积累大量经验及成果.目前为常用的人工晶体是PMMA及折叠晶体等,预折式记忆型人工晶体(Memorylens)的应用报道极少.自1 998年以来,我科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预折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10例(10只眼),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从毅;马波;朱赛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长期使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导致虹膜后粘连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发生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58例(92只眼)连续3年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析其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虹膜后粘连与用药浓度、青光眼的类型、手术与否以及定期散瞳等的相互关系.结果:长期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为46.7%;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与用药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闭角青光眼较开角青光眼易发生粘连;曾接受过手术或激光的眼较非手术眼易发生粘连;这类粘连多数发生在虹膜的中幅处.结论:长期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而定期散瞳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作者:彭寿雄;彭大伟;周文炳;叶天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切口下皮质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清除切口下皮质的安全有效途径.方法:将110例(124眼)病人分四组,组1利用无角度注吸针头直接清除,组2利用有一定角度注吸针头进行清除,组3通过侧切口插入针头进行清除,组4系先植入晶体,并适度旋转,让残留皮质游离出来进行清除.结果:从清除所需时间、清除率和并发症三方面进行衡量,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之下组2所用方法优于其他三法.结论:利用一定角度注吸针头清除切口下皮质易于掌握,耗时短,清除率高,并发症少,可列为首选方法.

    作者:陈樱;喻长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角膜接触镜研究进展

    角膜接触镜(conact lens,CL)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一种特殊医疗器具,其优良的材料性能、科学的配戴方式对角膜与结膜健康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接触镜材料、配戴方式、特殊用途镜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郑荣领;周电根;郑一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用穿琥宁与无环乌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近2年来,我科采用穿琥宁联合无环乌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从1998~1999年我科共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58人(68眼),年龄20~50岁,其中初发者32人(36眼),复发者16人(22眼),经检查均为实质层型,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病变部位角膜明显增厚,角膜知觉减退.将68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只眼,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治疗组选用注射用穿琥宁400mg~600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2次,7~10天为一疗程.局部用1%无环乌苷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对照组用0.1%无环乌苷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两组病人每日用裂隙灯观察病情变化,角膜恢复透明,荧光束染色不着色者为治愈;炎症向深部发展或染色阳性者为未治愈.

    作者:苏和琴;唐宝丽;史晓蔚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T0pcon SP2000和Image-NET系统在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中应用评价

    许多内皮显微镜能为眼科医生提供角膜内皮层的清晰图象[1,2].近年来,由于图象数字化计算机系统在眼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内皮图象上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如细胞计数、平均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等.本文对Topcon SP2000型内皮显微镜和Image-NET系统测定细胞形态参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作者:高明宏;蓝平;夏国英;霍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Natacyn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近年,真菌性角膜溃疡在我国有增多趋势[3],但国内用来局部治疗该病的药物尚不够理想.本院近来用5%Natacyn眼液(ALCON公司)治疗2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小勇;贺翔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类固醇性青光眼失明1例

    患者李某男 22岁因双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视力下降二年半,于1 999年3月3日来诊,诊断为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手术后眼匝恢复正常,视力右0.03,左0.01,矫正视力不提高.

    作者:李龙涛;闫文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氩激光治疗儿童型C0ats病的临床观察

    青少年儿童型Coats病是一种致盲性视网膜血管异常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视网膜炎.是由视网膜血管异常引起视网膜渗出、胆固醇结晶和视网膜血管改变为主的外层视网膜病变[1].对视力进行性损害较快,早期治疗是保存视力的关键.现将氩激光光凝治疗青少年儿童型Coats病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巩丽青;杜立芳;艾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眼内肿瘤的局部切除术

    眼内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眼球摘除术.近年,我们参照国外的治疗方法,采用全麻下部分板层巩膜葡萄膜切除术(PLUS),取得良好的效果.两例病人术前均诊断为脉络膜黑瘤,术后病理检查一例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一例为脉络膜黑瘤.随诊中两例患者都保存有用视力且无肿瘤残留或复发.我们还对PLUS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展开讨论,认为PLUS是目前治疗部分眼内肿瘤较为理想的新方法.

    作者:庞友鉴;李灿;高汝龙;吴启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内障手术三种长度切口比较

    随着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的应用,手术切口长度3~4mm即可完成白内障手术,巩膜隧道切口又减少了手术缝线的因素.本文旨在比较大、中、小三种切口长度的术后效果,同时对小切口散光值及轴向进行定量研究,并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地矫正术前存在的散光,使白内障切口兼具有治疗散光的效果.

    作者:吴群;张丰菊;郝永详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

    白内障在致盲眼病的发生率中占首位.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患者短期内视力可提高至较可观的水平.但术后40%的成年人和几乎100%的儿童发生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其形成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本文就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孔珺;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纸团击眼致睫状体脱离1例

    我院收治1例纸团击眼致睫状体脱离患者,报告如下.患者安××女 42岁干部右眼被纸团击伤后视力下降5天,于1998年9月23日入院.5天前,因同事间开玩笑,右眼不慎被对方扔过来的硬纸团击中.当时右眼疼,视物不清,在某院因前房Ⅱ级积血对症治疗后积血吸收,但视力不增加,故转来我院.左眼视力1.2,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角膜透明,前房浅,瞳孔圆(直径4mm),光反射(+),晶体、玻璃体正常.视乳头边界不清,轻度充血,黄斑水肿,视网膜可见放射状皱褶,未见裂孔及出血.指测眼压T-2.房角镜检查可见1点至5点睫状体带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裂隙.入院诊断:右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次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睫状体缝合术.术中角膜缘穿刺后前房注入粘弹剂Healon约0.15m1,行前房角镜检查,发现睫状体脱离范围较术前检查增大(约12:00至6:30).术中缝合范围较脱离两端各增加1个钟点位.术后眼压逐渐回升,曾一过性偏高,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时视力0.6,黄斑及视乳头水肿消失,眼压正常.

    作者:张军明;赵平;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分析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指术中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复位,术后6周后再次出现的视网膜脱离[1].了解其复发的原因对提高一次手术治愈率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总结了84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探讨其可能的复发原因.

    作者:李;张卯年;董贵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严重眼球穿通伤选择玻璃体手术时机的临床意义

    严重的眼球穿通伤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中处理对其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近期遇见5例,报告如下.例1 赵××男 26岁车祸后右眼碰伤30天.当时在外院清创缝合.右眼视力光觉不确,角膜4-7:00横型全层伤口,眼压一2.B超检查显示: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眼轴1 9mm.术中发现视网膜脱离(呈荷叶状),上方视网膜以视盘为界全嵌顿至下方角膜伤口处,形成7:00~4:00巨大裂孔及视网膜翻卷.行周边视网膜360°全切,剥离嵌顿处条索,前部玻璃体切割,注入重水后,视网膜平伏,注入硅油3ml.2个月后视力0.1.

    作者:石一宁;倪伟;朱忠桥;刘秦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急性毛霉菌病致眼面部干性坏疽1例

    毛霉菌病眼科报导很少,毛霉菌病致一侧眼及面部干性坏疽,另一眼是皮质盲更为罕见,笔者见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 30岁因感冒,头痛、恶心、呕吐,乡村医生给予静滴青霉素、氟美松7天,病情无好转住进乡卫生院.乡卫生院给予洁霉素、氟美松静滴2天,症状无好转.

    作者:王德良;姜举红;宋修芬;初翠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