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宁;倪伟;朱忠桥;刘秦岭
随着白内障手术方式的进步,手术切口日趋缩小,使我们越来越感到清除切口侧(一般为12点方位)皮质的可操作角度越来越小,吸除皮质相对困难,不易彻底.为此我们于1996年4月以来,采用分体注吸系统,行超声乳化手术528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397眼,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平;陈薇;董秀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院收治1例纸团击眼致睫状体脱离患者,报告如下.患者安××女 42岁干部右眼被纸团击伤后视力下降5天,于1998年9月23日入院.5天前,因同事间开玩笑,右眼不慎被对方扔过来的硬纸团击中.当时右眼疼,视物不清,在某院因前房Ⅱ级积血对症治疗后积血吸收,但视力不增加,故转来我院.左眼视力1.2,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角膜透明,前房浅,瞳孔圆(直径4mm),光反射(+),晶体、玻璃体正常.视乳头边界不清,轻度充血,黄斑水肿,视网膜可见放射状皱褶,未见裂孔及出血.指测眼压T-2.房角镜检查可见1点至5点睫状体带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裂隙.入院诊断:右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次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睫状体缝合术.术中角膜缘穿刺后前房注入粘弹剂Healon约0.15m1,行前房角镜检查,发现睫状体脱离范围较术前检查增大(约12:00至6:30).术中缝合范围较脱离两端各增加1个钟点位.术后眼压逐渐回升,曾一过性偏高,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时视力0.6,黄斑及视乳头水肿消失,眼压正常.
作者:张军明;赵平;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尿激酶有溶解血块,使血块弥散并促进血液吸收的作用.作者应用尿激酶对我院1995~1 998年62例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住院病例作球结膜下注射,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62例,男57例,女5例,右眼30例,左眼32例.10岁以下7例,11~20岁23例,21~30岁50例,31~40岁7例,41~50岁7例,50岁以上3例.外伤性前房积血根据出血时间不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前房积血指受伤当时所发生的前房出血,共计47例,占75.8%;继发性前房积血指受伤当时未出血,伤后5~7天发生前房出血,或在原发性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出血,共计15例,占24.2%.
作者:余梅芬;金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陈××男 65岁住院号336407 因双眼视矇20年,加重半年,以双眼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于1997年10月23日入院.人院时双眼视力均为0.02(-9.00DS=0.15).双眼晶体混浊,前皮质部分透明,眼底情况窥不清.体格检查未发现身体其他异常.眼部A/B超声检查,右眼轴长25.86mm.左眼25.88mm,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声像图.
作者:梁先军;陈玉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角膜缘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及近年对其深入研究使角膜疾病的治疗有了飞跃提高.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于眼表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采用自体结膜下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贾卉;郝继龙;陆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眼内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眼球摘除术.近年,我们参照国外的治疗方法,采用全麻下部分板层巩膜葡萄膜切除术(PLUS),取得良好的效果.两例病人术前均诊断为脉络膜黑瘤,术后病理检查一例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瘤,一例为脉络膜黑瘤.随诊中两例患者都保存有用视力且无肿瘤残留或复发.我们还对PLUS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展开讨论,认为PLUS是目前治疗部分眼内肿瘤较为理想的新方法.
作者:庞友鉴;李灿;高汝龙;吴启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指术中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复位,术后6周后再次出现的视网膜脱离[1].了解其复发的原因对提高一次手术治愈率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总结了84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探讨其可能的复发原因.
作者:李;张卯年;董贵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于炎症或外伤后遗留的角膜瘢痕及变性所致混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可以使患者在短期内复明的手术.角膜混浊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临床上非常多见,治疗上多采用联合手术,现将我院自1998年5.月至1999年1月施行的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与同期施行的单纯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玉梅;张柏新;张薇;洪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采用囊袋上超声乳化技术对38例(49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如下:术后32只眼(67.8%)裸眼视力>0.5,平均内皮细胞损失率为8.27%,超声能量平均为24.7%,超声过程中破囊率为2.02%,乳化时间平均为1分07秒,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采用囊袋上超声乳化技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内皮细胞损失小、破后囊率低,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谢立信;朱刚;曹景;史伟云;吕春燕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斜视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斜视的患者除常规眼部检查外,还进行屈光、眼肌运动、复视像检查,并用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眼位和偏斜度,部分患者行眼肌牵拉试验.结果:1 5例斜视患者受累眼肌多为术眼垂直肌,1例为对侧眼上斜肌麻痹,5例合并上睑下垂,3例牵拉试验呈阳性反应.9例患者3个月内治愈,1例经手术矫正眼位而改善症状.结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部分患者合并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药物的肌毒性作用有关,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
作者:夏群;郭小萍;关航;申德昂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毛霉菌病眼科报导很少,毛霉菌病致一侧眼及面部干性坏疽,另一眼是皮质盲更为罕见,笔者见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 30岁因感冒,头痛、恶心、呕吐,乡村医生给予静滴青霉素、氟美松7天,病情无好转住进乡卫生院.乡卫生院给予洁霉素、氟美松静滴2天,症状无好转.
作者:王德良;姜举红;宋修芬;初翠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已较广泛应用,已积累大量经验及成果.目前为常用的人工晶体是PMMA及折叠晶体等,预折式记忆型人工晶体(Memorylens)的应用报道极少.自1 998年以来,我科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预折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10例(10只眼),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从毅;马波;朱赛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年,真菌性角膜溃疡在我国有增多趋势[3],但国内用来局部治疗该病的药物尚不够理想.本院近来用5%Natacyn眼液(ALCON公司)治疗2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小勇;贺翔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严重的眼球穿通伤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中处理对其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近期遇见5例,报告如下.例1 赵××男 26岁车祸后右眼碰伤30天.当时在外院清创缝合.右眼视力光觉不确,角膜4-7:00横型全层伤口,眼压一2.B超检查显示: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眼轴1 9mm.术中发现视网膜脱离(呈荷叶状),上方视网膜以视盘为界全嵌顿至下方角膜伤口处,形成7:00~4:00巨大裂孔及视网膜翻卷.行周边视网膜360°全切,剥离嵌顿处条索,前部玻璃体切割,注入重水后,视网膜平伏,注入硅油3ml.2个月后视力0.1.
作者:石一宁;倪伟;朱忠桥;刘秦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白内障在致盲眼病的发生率中占首位.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患者短期内视力可提高至较可观的水平.但术后40%的成年人和几乎100%的儿童发生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其形成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本文就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孔珺;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浸润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作用.方法:将不同剂量的bFGF Hydron缓释小丸植入兔角膜基质层诱发CNV,并作组织病理学定量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及bFGF 500ng组的角膜组织中仅少量白细胞浸润,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bFGF 1000ng组存在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与前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白细胞对bFGF诱导CNV可能起间接刺激作用.
作者:杨新怀;丁正平;麦才铿;何玉兰;魏厚仁;吕源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男 40岁发现右眼上眼睑内有一黑色肿物2个月,伴血性分泌物15天,于1997年10月13日住院.5年前,右眼颞侧球结膜长一黑褐色肿物4个月,首诊本科,在门诊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术.术后,先后3次在颞下球结膜、下穹窿、鼻侧结膜复发,在门诊行结膜肿物切除术.前4次手术,术中见中物界限较弥散,术中尽量将含色素的组织及其周围2mm的结膜组织切除.4次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均为结膜黑变病.
作者:蔡幼妹;庄铭忠;黄松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发育性青光眼合并近视并不少见,由于检查的片面性和对发育性青光眼认识不足,致使许多病例到青光眼晚期才得以确诊和治疗,现将我科自1 992年8月至1998年8月收治的38例报道如下.
作者:程素棉;吕建华;唐广贤;田爱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许多内皮显微镜能为眼科医生提供角膜内皮层的清晰图象[1,2].近年来,由于图象数字化计算机系统在眼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内皮图象上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如细胞计数、平均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等.本文对Topcon SP2000型内皮显微镜和Image-NET系统测定细胞形态参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作者:高明宏;蓝平;夏国英;霍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皱褶症的成因、对视力的影响和防治方法.方法:选择A组(后囊膜皱褶组)和B组(对照组)各56例病人56只眼,进行视力对比分析,对A组病人晶体后囊膜皱褶进行详细观察,对后囊膜皱褶YAG激光治疗前后进行检验.结果:晶体后囊膜皱褶因不同的起因可造成放射形或条形皱褶.A组病人视力明显低于B组病人,有显著差异(P<0.001).激光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皱褶是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用激光晶体囊膜截开术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燕;王诚忠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