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梅芬;金昱
尿激酶有溶解血块,使血块弥散并促进血液吸收的作用.作者应用尿激酶对我院1995~1 998年62例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住院病例作球结膜下注射,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62例,男57例,女5例,右眼30例,左眼32例.10岁以下7例,11~20岁23例,21~30岁50例,31~40岁7例,41~50岁7例,50岁以上3例.外伤性前房积血根据出血时间不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前房积血指受伤当时所发生的前房出血,共计47例,占75.8%;继发性前房积血指受伤当时未出血,伤后5~7天发生前房出血,或在原发性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出血,共计15例,占24.2%.
作者:余梅芬;金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角膜接触镜(conact lens,CL)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一种特殊医疗器具,其优良的材料性能、科学的配戴方式对角膜与结膜健康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接触镜材料、配戴方式、特殊用途镜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郑荣领;周电根;郑一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斜视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斜视的患者除常规眼部检查外,还进行屈光、眼肌运动、复视像检查,并用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眼位和偏斜度,部分患者行眼肌牵拉试验.结果:1 5例斜视患者受累眼肌多为术眼垂直肌,1例为对侧眼上斜肌麻痹,5例合并上睑下垂,3例牵拉试验呈阳性反应.9例患者3个月内治愈,1例经手术矫正眼位而改善症状.结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部分患者合并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药物的肌毒性作用有关,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
作者:夏群;郭小萍;关航;申德昂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严重的眼球穿通伤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中处理对其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近期遇见5例,报告如下.例1 赵××男 26岁车祸后右眼碰伤30天.当时在外院清创缝合.右眼视力光觉不确,角膜4-7:00横型全层伤口,眼压一2.B超检查显示: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眼轴1 9mm.术中发现视网膜脱离(呈荷叶状),上方视网膜以视盘为界全嵌顿至下方角膜伤口处,形成7:00~4:00巨大裂孔及视网膜翻卷.行周边视网膜360°全切,剥离嵌顿处条索,前部玻璃体切割,注入重水后,视网膜平伏,注入硅油3ml.2个月后视力0.1.
作者:石一宁;倪伟;朱忠桥;刘秦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视网膜脱离(RD)是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虽然近年来该病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有一定限度,严重妨害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故对于已经发生RD的患者,其对侧眼的视力尤显宝贵.因而,对其对侧眼的常规检查,必要的预防性治疗及密切随访,是防止RD发生的关键.本文统计了我院计算机储存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孔源性RD 1004例,其对侧眼视网膜病变情况,并作临床分析:
作者:郑红;张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白内障在致盲眼病的发生率中占首位.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患者短期内视力可提高至较可观的水平.但术后40%的成年人和几乎100%的儿童发生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其形成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本文就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孔珺;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发生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58例(92只眼)连续3年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析其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虹膜后粘连与用药浓度、青光眼的类型、手术与否以及定期散瞳等的相互关系.结果:长期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为46.7%;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与用药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闭角青光眼较开角青光眼易发生粘连;曾接受过手术或激光的眼较非手术眼易发生粘连;这类粘连多数发生在虹膜的中幅处.结论:长期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而定期散瞳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作者:彭寿雄;彭大伟;周文炳;叶天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f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是一种以角膜、前房角及虹膜异常为特征的眼病.用胎儿角膜行角膜移植术,尚未见报告.作者用胎儿全角膜对1例ICE综合征角膜失代偿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成功,报告如下.患者曹××男 32岁住院号80255 双眼视力模糊5年.左眼红痛1年余,在门诊拟诊双眼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左眼继发性青光眼.用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998年2月25日住院.否认遗传史.全身无异常,右眼视力指数/50cm,左眼前指数,双眼角膜小,椭圆,右纵径8.5mm,横径9.5mm,左纵径8mm,横径9.5mm,角膜混浊、内皮水肿,左角膜大泡变性.周边角膜内皮异常增殖,虹膜周边部分前粘连,前房深1.5CT,虹膜纹理疏松有裂孔(右眼2个孔,左眼3个孔.
作者:石龙华;洪卫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皱褶症的成因、对视力的影响和防治方法.方法:选择A组(后囊膜皱褶组)和B组(对照组)各56例病人56只眼,进行视力对比分析,对A组病人晶体后囊膜皱褶进行详细观察,对后囊膜皱褶YAG激光治疗前后进行检验.结果:晶体后囊膜皱褶因不同的起因可造成放射形或条形皱褶.A组病人视力明显低于B组病人,有显著差异(P<0.001).激光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皱褶是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用激光晶体囊膜截开术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燕;王诚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OK镜)后早期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屈光度的变化.方法:14个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89±1.26D)25眼,随机分成2组分别配戴Dk值不同的角膜矫形镜:BE角膜矫形镜组(7人12眼,Dk≈140);E&E角膜矫形镜组(7人13眼,Dk=58).采用夜戴方式,平均配戴时间10.76±1.27小时.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查配戴1晚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同时记录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配戴1晚后所有患者的中央及周边的角膜均增厚(P<0.05).Orbscan角膜地形图SimK值在垂直轴及水平轴均变平(垂直轴△SimK:0.94±0.56D,P<0.001;水平轴△SimK:0.996=0.68D,P<0.001).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4±0.24(P<0.001).屈光度平均减少-1.85±0.82D(P<0.001).Dk值不同的2组之间中央及颞上方位点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后减低近视屈光度的效果明显.初次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可导致角膜厚度轻度增加.
作者:杨晓;龚向明;魏玲;戴祖优;李树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浸润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作用.方法:将不同剂量的bFGF Hydron缓释小丸植入兔角膜基质层诱发CNV,并作组织病理学定量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及bFGF 500ng组的角膜组织中仅少量白细胞浸润,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bFGF 1000ng组存在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与前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白细胞对bFGF诱导CNV可能起间接刺激作用.
作者:杨新怀;丁正平;麦才铿;何玉兰;魏厚仁;吕源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斜视性弱视及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弱视治愈,行斜视矫正术后,弱视眼视力的变化.方法:对1 992~1 997年在我院弱视治愈后行斜视手术矫正患者103例进行视力追踪观察.结果:弱视治愈后行斜视手术后原弱视眼有50.49%存在不同程度视力减退,并且与开始治疗时弱视程度有关,即弱视开始治疗时的视力越低越易出现视力减退.结论:弱视治愈行斜视术后的弱视眼,应密切监护,直到视力、眼位均巩固在正常范围为止.
作者:岳以英;赵堪兴;郭浩;王乐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ECCE+IOL)术对角膜内皮细胞(CEC)的影响.方法:对18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行ECCE+IOL术,选同期住院的具有健康角膜的白内障患者18只眼做对照,术前和术后3月观察CEC的变化和角膜移植片透明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患者的CEC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明显减少,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大,但术后其CEC的损失率(13.5%)与对照组(11.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角膜移植片全部透明.结论:此类白内障行ECCE+ IOL术安全可行,CEC损失小,可维持角膜移植片的透明.
作者:马亚玲;张晓俊;袁志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本文报告睫状体脱离20例.以男性为大多数,学生、农民为多.致伤物为爆竹、玩具枪子弹及弹弓等钝器伤为多.本文提出睫状体脱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提出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对于睫状体脱离诊断和治疗有着确切的指导作用.同时提出睫状体脱离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显微镜下缝合复位术.并提出其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本文报告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收治的304例钝挫伤病例中伴有睫状体脱离的病例20例20只眼,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龚蕤;崔桂芳;李秋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眼内压[1~6],局部应用钙拮抗剂--异搏定(Verapamil),既可起到降眼压作用,又能改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循环,对改善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乳头血液循环及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4、7].近几年来我们应用此药对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5、6].现将对青光眼患者研究结果予以报导.
作者:刘来富;于春风;汤仁臻;王涛;张惠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白内障手术方式的进步,手术切口日趋缩小,使我们越来越感到清除切口侧(一般为12点方位)皮质的可操作角度越来越小,吸除皮质相对困难,不易彻底.为此我们于1996年4月以来,采用分体注吸系统,行超声乳化手术528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397眼,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平;陈薇;董秀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院收治1例纸团击眼致睫状体脱离患者,报告如下.患者安××女 42岁干部右眼被纸团击伤后视力下降5天,于1998年9月23日入院.5天前,因同事间开玩笑,右眼不慎被对方扔过来的硬纸团击中.当时右眼疼,视物不清,在某院因前房Ⅱ级积血对症治疗后积血吸收,但视力不增加,故转来我院.左眼视力1.2,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角膜透明,前房浅,瞳孔圆(直径4mm),光反射(+),晶体、玻璃体正常.视乳头边界不清,轻度充血,黄斑水肿,视网膜可见放射状皱褶,未见裂孔及出血.指测眼压T-2.房角镜检查可见1点至5点睫状体带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裂隙.入院诊断:右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次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睫状体缝合术.术中角膜缘穿刺后前房注入粘弹剂Healon约0.15m1,行前房角镜检查,发现睫状体脱离范围较术前检查增大(约12:00至6:30).术中缝合范围较脱离两端各增加1个钟点位.术后眼压逐渐回升,曾一过性偏高,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时视力0.6,黄斑及视乳头水肿消失,眼压正常.
作者:张军明;赵平;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首选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的儿童来说,手术不单是提高视力,同时也是预防弱视、斜视的方法[1].本院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儿童外伤性白内障16例,并作了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宋晏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毛霉菌病眼科报导很少,毛霉菌病致一侧眼及面部干性坏疽,另一眼是皮质盲更为罕见,笔者见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 30岁因感冒,头痛、恶心、呕吐,乡村医生给予静滴青霉素、氟美松7天,病情无好转住进乡卫生院.乡卫生院给予洁霉素、氟美松静滴2天,症状无好转.
作者:王德良;姜举红;宋修芬;初翠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清除切口下皮质的安全有效途径.方法:将110例(124眼)病人分四组,组1利用无角度注吸针头直接清除,组2利用有一定角度注吸针头进行清除,组3通过侧切口插入针头进行清除,组4系先植入晶体,并适度旋转,让残留皮质游离出来进行清除.结果:从清除所需时间、清除率和并发症三方面进行衡量,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之下组2所用方法优于其他三法.结论:利用一定角度注吸针头清除切口下皮质易于掌握,耗时短,清除率高,并发症少,可列为首选方法.
作者:陈樱;喻长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