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对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无痛麻醉效果比较

李荣华;杨卫东;朱敏;储志娟;郭世梁

关键词:疼痛, 利多卡因, 阿替卡因, 视觉模拟评分, 牙髓摘除术
摘要: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在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因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进行牙髓治疗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32例)和阿替卡因组(121例)。利多卡因组患者接受2%利多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阿替卡因组患者接受4%阿替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麻醉。使用牙髓活力电测试仪评估牙髓麻醉成功与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疼痛的主观评价。结果本研究253例患者,186例麻醉成功后施行牙髓摘除术,其中,利多卡因组患者主观评价无痛92.7%(88/95),阿替卡因组96.7%(88/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结论对于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采用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无痛麻醉效果无明显性差异。
临床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帕洛诺司琼胶囊与盐酸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引起呕吐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盐酸帕洛诺司琼胶囊与盐酸托烷司琼在预防及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行环磷酰胺联合表柔比星方案( AC方案)辅助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统一采用AC方案化疗。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8例。A组患者化疗前30 min使用盐酸帕洛诺司琼胶囊+阿瑞匹坦+地塞米松;B组患者使用盐酸托烷司琼+阿瑞匹坦+地塞米松,以防治恶心、呕吐。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急性呕吐及延迟性呕吐的缓解率,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头痛、便秘、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94.4%, B组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急性呕吐期,A 组的完全缓解率(83.3%)明显高于 B 组(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延迟期呕吐的缓解率,A组的完全缓解率(44.4%)同样高于B组(11.1%),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的比较中,A组便秘及胃肠道紊乱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胶囊在化疗相关性呕吐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优于盐酸托烷司琼;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盐酸托烷司琼。

    作者:张琳琳;白维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高血压前期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行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 C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PCI治疗的875例CTO患者,根据患者血压分为血压正常组( n=296),高血压前期组(n=178)及高血压组(n=401),比较3组介入治疗后48~72 h内血清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在介入治疗前,各组中SCr及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治疗后,高血压前期组和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中的SCr明显升高,eGF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前期组及高血压组中,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血压前期及eGFR是预测造影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高血压前期CTO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应在介入手术前采取适当的干预治疗。

    作者:张玉婕;任丽丽;赵昕;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胰头部肿瘤姑息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的胰头部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胰头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条件分为可切除组(45例)和不可切除组(9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两组细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支架组,共4个亚组。通过对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并发症等指标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评价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姑息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本研究139例患者术后获随访9~36个月。可切除组与不可切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切除组中,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于支架组(P<0.05);不可切除组中,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小于支架组(P<0.05)。结论对于胰头部肿瘤可切除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姑息手术治疗;而对于不可切除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支架治疗。

    作者:赵京鹏;徐新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细胞外囊泡在肿瘤液体活检诊断中应用价值

    细胞外胞囊(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活细胞释放到微环境中的直径30~1000 nm的小囊泡,通过旁分泌等方式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1]。不同来源的EVs由于其携带的分子不同,生物学功能也不同[1-2],如免疫细胞来源的EVs携带的分子,可调节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肿瘤来源的EVs可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改变肿瘤的微环境、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尽管,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分离肿瘤患者体液中的Evs。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利用肿瘤来源外泌体成分特异性、可无创性获得等特点,将其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预后预测和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2-4]。本研究根据EVs的分类、功能、提取方法及液体活检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范一博;车晓芳;侯科佐;曲晶磊;曲秀娟;刘云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地域接受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沈阳心脏中心( SY组,一个心脏中心)和广州心脏中心( GZ组,两个心脏中心)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两地区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SY组615例、GZ组581例STEMI患者接受pPCI。在SY组患者中,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 P<0.05);无论SY组还是GZ组,冬季STEMI患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夏季时间(P<0.05),且SY组冬季时间,STEMI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GZ组患者(P<0.05)。而在SY组患者中,采用桡动脉入路行pPCI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P<0.05),但两组间的症状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广州市STEMI患者相比,沈阳市STE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冬季SETMI患者的比例增加明显,需加强宣教预防。

    作者:刘海伟;徐凯;鲍丹;荆全民;王效增;向定成;袁明远;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与水通道蛋白8表达影响

    目的:探讨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和水通道蛋白8( AQP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组)、梗阻性黄疸模型组( OJ组)和梗阻性黄疸外引流组( ED组),每组各10只。 OJ组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ED组于建模后第7天插入引流管;各组动物于手术后第7天,取肠组织,一部分固定于中性甲醛溶液中,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另一部分冻于液氮,Western-blot法检测ZOs蛋白、闭锁蛋白( Occludin)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OJ组大鼠肠黏膜完整破坏,组织连接断续,黏膜发生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 ED组大鼠黏膜排列相对规则,黏膜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有所恢复;肠绒毛高度/宽度比值结果显示,OJ组和ED组肠绒毛均有所下降(P<0.05);与OJ组比较,ED组肠绒毛有所升高(P<0.05)。 Western-blot结果显示,S组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高,与OJ组和E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D组高于OJ组(P<0.05)。结论黄疸可影响肠屏障功能,降低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胆汁外引流法通过提高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对损伤的肠道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川;王丹蕾;刘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1例的识别与救治原则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可由原发性或进展期肿瘤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1],是一种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在这一过程中,恶性肿瘤通过非转移及非直接侵犯神经系统,也称肿瘤远隔效应[1-2]。尽管对LEMS的研究报道并不少见,但鲜见以Ⅱ型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者。肺部肿瘤有可能通过神经系统侵犯,造成呼吸衰竭,以Ⅱ型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的LEMS患者有可能漏诊或误诊。

    作者:刘佳;刘欣;谢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180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孔镜组(45例)和开窗组(45例),孔镜组行PELD,开窗组行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用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开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孔镜组优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孔镜组有效率高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PELD能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雪莲;苏顺河;连小燕;周潘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重症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经验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少数患者急速进展为重症暴发性心肌炎。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约占急性心肌炎的5%,起病急,可迅速出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泵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90%以上。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成功救治1例心脏停跳33.5 h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桂棠;丁建;关明子;张东红;丁明英;顾若曦;孙莹;许国卿;彭程飞;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单中心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远期疗效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的经验及评价其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3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0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术后1、3年死亡及并发症情况,包括内漏、脑血管事件、新发主动脉夹层、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操作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于术后死亡,对314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1年随访率73.0%(229/314)。术后1年死亡12例(5.2%),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2例,肿瘤源性死亡2例,其他源性死亡1例。1年发生内漏3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3例,新发主动脉夹层1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例。3年随访率为69.4%(218/314)。术后3年死亡21例(9.6%),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9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源性死亡5例,肿瘤源性死亡3例,其他源性死亡2例。3年发生内漏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新发主动脉夹层5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5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年、3年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武敏;王效增;周铁楠;刘艳杰;何瑞霞;荆全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及综合排名分析:临床医学综合类2015及2016年报告对照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临床医学综合杂志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找出?临床军医杂志?与国内同类杂志间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集38种临床医学综合类杂志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3项指标的数据,描述性分析各项指标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临床医学综合类杂志整体呈上升发展趋势,且竞争较为激烈。?临床军医杂志?整体上处于临床医学综合类杂志的下游位置,尤其在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方面与?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华全科医学?3种临床医学综合类杂志的佼佼者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结论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3种指标的综合分析为了解期刊发展变化趋势、找出期刊间差距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期刊评价工作有一定的意义。多吸收基金论文可视为提高?临床军医杂志?影响因子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孙世月;郭启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冠脉病变支数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支数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 MAC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连续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702例,其中,单支病变患者1731例,多支病变患者397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方法,找出与单支病变匹配的1731例多支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取电话、再住院及信访调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介入手术资料对MACCE发生的影响。主要终点为介入治疗术后1年 MACCE 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病变/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结果两组患者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21例,占1.2%,单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10例,占0.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脉病变支数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MACCE有关,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心源性死亡率高。

    作者:陈丽;王效增;李毅;王贺阳;荆全民;王耿;徐凯;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单中心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ARAS)患者行经皮肾动脉支架术( PTRA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15年2月行PTRAS治疗的172例ARAS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和随访情况,分析PTRAS治疗ARAS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72 h及远期随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男性患者术后72 h血压、远期随访血压和女性患者术后72 h血压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远期随访血压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RAS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9.9%(17/1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是术后发生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21例患者中,全因死亡11例(9.1%)。结论 PTRAS治疗的ARAS在术后72 h及远期随访期间,PTRAS可以有效改善ARAS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且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周铁楠;苑文杰;王效增;刘丽稳;韩雅玲;荆全民;赵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作者:方毅;王效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前降支病变疗效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前降支( LAD)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LAD近段或中段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例。比较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和应用IVUS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以IVUS获得的参数作为终置入支架参数。结果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30.5±11.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2±11.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3±0.3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4±0.3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造影和IVUS提示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不同的患者,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5±11.2)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3±11.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1±0.35)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3±0.4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行LAD介入治疗,获得的支架直径大于应用造影指导获得的支架直径。获得支架长度两种方法无差异。少数情况下,应用IVUS发现的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与冠状动脉造影不同。

    作者:王斌;韩雅玲;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梁振洋;王耿;徐凯;刘海伟;关绍义;方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对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无痛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在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因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进行牙髓治疗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32例)和阿替卡因组(121例)。利多卡因组患者接受2%利多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阿替卡因组患者接受4%阿替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麻醉。使用牙髓活力电测试仪评估牙髓麻醉成功与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疼痛的主观评价。结果本研究253例患者,186例麻醉成功后施行牙髓摘除术,其中,利多卡因组患者主观评价无痛92.7%(88/95),阿替卡因组96.7%(88/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结论对于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采用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无痛麻醉效果无明显性差异。

    作者:李荣华;杨卫东;朱敏;储志娟;郭世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巨大嗜铬细胞瘤1例分析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肿瘤,其中80%~90%位于肾上腺髓质,10%来源于肾上腺外组织,如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体等嗜铬组织[1]。2015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了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经抢救成功救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子敏;沈莉;袁芳;吴爱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炎性反应因子及凝血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和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白介素-6(IL-6)、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因子Ⅷ( FⅧ)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5例,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2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 n=55)和对照组( n=22)。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进行测定,将两组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炎性反应因子CRP、D-Di-mer和IL-6相互呈正相关(P<0.05),炎症反应因子CRP与凝血因子FIB和FⅧ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炎性反应因子与凝血因子在急性DV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的升高是急性DVT的危险因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下肢DVT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丁萌;张青云;景阳;张秀琴;杨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中冠脉血流及临床事件影响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罪犯冠脉血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拟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以1∶1的随机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比伐芦定组(n=44)。经冠状动脉插入指引导丝或小直径球囊导管预扩张,使冠状动脉恢复前向血流≥TIMI 1级后,对照组不予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正常进行PPCI常规操作;比伐芦定组经指引导管或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推注50%静脉负荷剂量的比伐芦定,此后按照PPCI常规正常操作。主要观察终点为PPCI术终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 CTFC);次要观察终点为患者30 d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PPCI术后,终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MACCE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冠脉血流方面无显著作用;冠脉内应用比伐芦定对术后30 d的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梁振洋;赵雪东;刘海伟;徐凯;刘美丽;赵昕;聂绍平;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左室功能评价中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的时间间隔指标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左室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且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68例为COPD组,计算常规超声心动指标和TDI时间间隔指标,包括收缩时间(ST),射血时间(ET),充盈时间(FT)等容收缩时间(IVCT),并计算IVCT/ET,IVRT/FT和心肌组织性能指标(MPI),即(IVCT+IVRT)/ET。选择同期健康老人(年龄>60岁)50例为对照组。结果在常规超声心动指标中,COPD患者较对照组E峰速度减低,A峰速度升高,E/A比值减小,E峰减速时间(ED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DI时间间隔指标中,IVCT与IVRT明显延长,ET、ST、FT明显缩短,IVCT/ET及IVRT/FT均明显增加,MPI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DI技术时间间隔指标能够为评价COPD患者左室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刘楠楠;隋仑;周微微;邢小飞;徐洋洋;王莲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军医杂志

临床军医杂志

主管: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卫生部

主办:沈阳军区总医院 解放军210医院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