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峰;肖亚军;郑金榆;肖传国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s)是一种少见的通常位于幕上的良性胶质神经元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并伴有长期局灶性癫癎发作.组织学上具有特殊的胶质神经成分,并需与胶质细胞瘤相鉴别.DNTs可能起源于胚胎皮质发育不良,其佳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如果肿块不能被完全切除,必须随访.
作者:樊祥山;孟凡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作者:韦萍;陆鸣;周小鸽;张彦宁;王翠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是一种少见的膀胱炎症性疾病,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易引起误诊.现报道3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尹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罕见的类似于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组织发生学.方法 分析1例UTROSCT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的性索成分包括上皮样细胞和大量的泡沫样细胞,未见子宫内膜间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性索(calretinin、Melan A、CD99和inhibin)、平滑肌和上皮标记,还表达vimentin、ER、PR、bcl-2,而CK7、CD10和CD117(-).结论 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支持UTROSCT是子宫少见的含真正性索成分的多表型性肿瘤,具有不确定的潜在的复发可能性.
作者:路平;孟宇宏;胡明;王嘉羚;康晓玲;虞积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5岁.因腹痛伴便血入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绞痛,以中、上腹明显,入院前2个月出现便血,为暗红色血液,其中混有黏液及脓液,1~3次/天,每次约20ml.便常规示潜血(卌).查体:腹平坦,左下腹轻压痛,肛缘右前可见直径0.5 cm的肿物,局部色素沉着,肛检指套暗红血染.纤维结肠镜示进镜18~55cm处肠黏膜表面弥漫分布直径0.3~2cm的暗红色结节,考虑为多发性息肉病.临床诊断:结肠息肉病.行全结肠、末段回肠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升结肠密布直径0.2~0.4cm息肉,顶端可见紫色斑点,切除病变肠管,将回肠残端与直肠行端端吻合术.
作者:纪洪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5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25天.无腹痛、腹胀、腹泻、尿急、尿频、尿痛以及排尿困难,近期无进行性消瘦,无肉眼血尿.B超示左肾下极探及回声结节.CT示左肾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考虑左肾肿物.行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下极6cm×6 cm大小实性肿瘤,切面棕褐色、实性,肾被膜受累.
作者:战忠利;张爱丽;林建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9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伴干咳,休息后可缓解.胸部CT示两肺纹理紊乱,右肺上叶近肺门见细条状密度略高影,并见小点状结节影,右肺上叶见肺大泡,右主支气管内见结节影,CT值约28Hv,内见钙化;右主支气管腔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右肺上叶肺大泡;③右肺上叶感染、纤维化;④右主支气管占位(隆突下2 cm左右)肿瘤?异物?建议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外侧壁见一息肉样隆起,阻塞上叶支气管口,基底窄,周围黏膜有浸润征象,表面尚光滑.
作者:董春鸽;朱扬丽;陈璟;章杰;赵志;李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儿男性,22个月.发现其背部有一小肿块2个月,约蚕豆大小,近来逐渐增大,无不适.查体:右背部条索状肿块,约5 cm×2 cm×2cm大小,质地中等硬、活动差、无压痛,肿块较表浅,患儿弯腰时肿块明显向表面突起.患儿营养发育正常,血液学检查无特殊.术中见肿块无包膜,边界清楚,肿块切除送病理.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张凤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例发生于儿童的室管膜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儿童室管膜瘤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5岁,平均7.9岁.位于幕下者13例,位于幕上者5例,其中4例位于脑室外的大脑实质;发生于脊髓者仅1例.根据WHO分级Ⅰ级1例、Ⅱ级15例、Ⅲ级3例.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病例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9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GFAP、S-100和vimentin(+),部分瘤细胞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 室管膜瘤是儿童颅内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
作者:郭双平;李青;马福成;徐玉乔;郭玲;李擒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主要介绍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共同点与不同点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2岁.左耳前皮肤肿物出生时即有,渐进性增大,无任何不适.查体:左耳前有一明显高出皮肤表面的淡黄色蜡样斑块,边缘不整,表面颗粒状、无毛,触之较硬,无疼痛感.行手术切除.
作者:杨树东;孙荣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干咳2个月,咳血4天入院.2个月前出现无诱因干咳,无咳血,胸片未发现异常;4天前出现咳血,不伴胸痛、气短.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占位病变.术中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叶间裂缘有一3cm×3 cm×3 cm的球形肿瘤,切除送病检.
作者:樊元春;王晓燕;楼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扩张性侵袭是近被认识的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其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不同于破坏性侵袭(浸润性侵袭).对扩张性侵袭的认识为腺癌,尤其为卵巢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标准.本文主要论述这种侵袭模式的概念、形态表现、鉴别诊断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张彦宁;黄受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对1例罕见的小腿骨外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复习文献.结果 巨检:为灰白色牛角样肿物.镜检: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的胞质甚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不见核仁,或有2~3个小核仁,核分裂多见.肿瘤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结节状,伴有结节周围骨化及钙化,并可见到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及大量互相吻合的编织骨小梁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99、CgA和S-100(-),Syn散在(+),NSE(±).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微丝,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但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细胞外有胶原.结论 小细胞型骨外骨肉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易与骨化性肌炎相混淆.
作者:翁阳;牛海艳;邓仲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6岁.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花生米大肿物,界尚清,质中,活动度差.B超示甲状腺右叶下极囊实性包块,大小为2 cm×2.5 cm×1.5cm,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欠清.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行肿物切除,术中见甲状腺右叶下极深部一肿物,与周围粘连,大小约为3 cm×2cm×2 cm,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炯;王川来;李燕坤;何祖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复合癌是发生于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大多数为腺癌和肉瘤或腺癌和淋巴瘤的复合;两种癌的复合少见.原发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少,ACC与其他类型癌复合者罕见[1].现报道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食管ACC与高分化鳞癌的复合癌.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张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价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标准,应用HE、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重新诊断、分类及与原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各级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与浸润性癌的关系.结果 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普通导管增生(UDH)650例,导管上皮内瘤变(DIN)1A 36例、1B46例、1C 57例,DIN 2 54例、DIN3 51例.随着DIN级别的增高,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逐渐明显,乳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逐渐增高,部分免疫标记逐渐丢失;达到DIN 1C时,CK5和CK34 βE12几乎完全丢失.根据细胞和组织学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重新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82%以上.结论 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同时采用DIN分类和传统分类系统.分类主要根据细胞核的间变程度,同时考虑病变大小、有/无微灶钙化、坏死、组织结构和免疫表型等.它的诊断标准明确,比较容易掌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对临床预后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阮秋蓉;刘聪;李力;葛晓娜;邓仲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陈琛;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AM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病理分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4例均累及单侧单叶肺,其中CCAM Ⅰ型3例,Ⅱ型1例.除1例为胎儿行引产外,其余3例行部分肺切除或肺叶切除术.结论 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畸形,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CCAM患者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键平;常晓燕;陈杰;杨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例1女性,58岁.因右乳肿块2天入院.查体:右乳外上可及一个4 cm×3.5 cm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粗糙,活动一般,肿块不疼痛,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发热、心慌、胸闷、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右腋下可及一直径3.5 cm质硬淋巴结,活动一般,无触痛.乳腺扫描诊断右乳癌.行肿物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胡建兵;袁璐;陶芳;何维铭;骆骏;郭韦韦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