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扩张性侵袭

张彦宁;黄受方

关键词:扩张性侵袭, 腺体融合, 破坏性侵袭, 卵巢黏液性肿瘤, 子宫内膜样腺癌
摘要:扩张性侵袭是近被认识的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其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不同于破坏性侵袭(浸润性侵袭).对扩张性侵袭的认识为腺癌,尤其为卵巢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标准.本文主要论述这种侵袭模式的概念、形态表现、鉴别诊断及生物学意义.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相梭形平滑肌细胞分化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45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25天.无腹痛、腹胀、腹泻、尿急、尿频、尿痛以及排尿困难,近期无进行性消瘦,无肉眼血尿.B超示左肾下极探及回声结节.CT示左肾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考虑左肾肿物.行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下极6cm×6 cm大小实性肿瘤,切面棕褐色、实性,肾被膜受累.

    作者:战忠利;张爱丽;林建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复合癌1例报道

    复合癌是发生于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大多数为腺癌和肉瘤或腺癌和淋巴瘤的复合;两种癌的复合少见.原发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少,ACC与其他类型癌复合者罕见[1].现报道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食管ACC与高分化鳞癌的复合癌.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张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左耳前皮脂腺痣1例

    患者男性,32岁.左耳前皮肤肿物出生时即有,渐进性增大,无任何不适.查体:左耳前有一明显高出皮肤表面的淡黄色蜡样斑块,边缘不整,表面颗粒状、无毛,触之较硬,无疼痛感.行手术切除.

    作者:杨树东;孙荣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单细胞核悬液制备方法的改进

    从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提取的细胞核可以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DNA的含量、DNA图像定量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等实验[1,2].以往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细胞核的方法是将组织消化后得到的细胞悬液及未消化的块状组织用200目的细胞筛进行分离[3],除去未被消化的组织,该法不仅增加细胞悬液被污染的机会,而且对微量的液体进行操作比较困难.本研究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蒋会勇;赵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D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E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I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亚青;晏伟;杨守京;王映梅;张春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右肺下叶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性,52岁.干咳2个月,咳血4天入院.2个月前出现无诱因干咳,无咳血,胸片未发现异常;4天前出现咳血,不伴胸痛、气短.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占位病变.术中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叶间裂缘有一3cm×3 cm×3 cm的球形肿瘤,切除送病检.

    作者:樊元春;王晓燕;楼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34~75岁,平均55.9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作者:邓元;张学斌;张群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混合抗体标记法在免疫组化技术中的应用及价值

    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技术是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可同步检测和观察两种不同抗原的表达情况,通常需要专用的试剂盒,而且操作过程复杂,染色时间长,即耗时又费力.我们用p63+34βE12、p63+SMA混合抗体法分别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及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既增加了单抗体标记法的敏感性,又达到了双标记法的染色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技术.

    作者:李雯;赖日权;杜洪;张静;田野;梁颜笑;刘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甲状腺髓样癌1例

    患儿男性,13岁,发现颈部包块20余天.查体:右颈隆起明显,触之质软,为囊性光滑的小包块,约4.5cm×2.5 cm×2.5 cm大小,无触痛,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中部可及一球状肿物,直径约1.5cm,实性,无触痛,随吞咽活动.患儿身高属同龄儿正常低限.颈部B超示甲状腺双叶混合性团块,左叶大小正常,右叶体积增大.右叶内见不均匀回声,圆形、界清,核素检查示甲状腺体积偏小,右腺体轻度左移,整个吸收率偏低,放射性分布欠佳,未见明显结节,右颈部较大肿物未见明显药物吸收.术中见甲状腺右叶肿物位于峡部,直径约2cm,圆形,囊性、质软;左叶肿物直径约0.1cm,实性、色白,质中.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髓样癌二次行甲状腺全切术.术后随访3年,长期监测降钙素值在正常范围内,患儿未发现复发转移及其他内分泌肿瘤,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发育中等偏瘦,身高属同龄儿正常高值,学习成绩中等.

    作者:姚嘉艳;何乐建;周春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乳腺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构成,前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内层,后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外层以及实性区域.两种细胞成分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前者表达CK、EMA、GCDFP-15,后者表达SMA、S-100、p63、calponin.结论 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病变,属于良性肿瘤,诸多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定宝;戴林;宋秋静;阚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癌肉瘤2例

    例1女性,58岁.因右乳肿块2天入院.查体:右乳外上可及一个4 cm×3.5 cm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粗糙,活动一般,肿块不疼痛,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发热、心慌、胸闷、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右腋下可及一直径3.5 cm质硬淋巴结,活动一般,无触痛.乳腺扫描诊断右乳癌.行肿物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胡建兵;袁璐;陶芳;何维铭;骆骏;郭韦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68例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观察68例胃肠间质瘤(GISTs)的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寻找GISTs免疫组化诊断更为理想的组合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α-SMA、NSE、nestin、HCD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68例GISTs中,CD117、CD34、nestin及HCD 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4.12%(64/68)、75(51/68)、97(66/68)、77.94%(53/68).②CD117、CD34、nestin、HCD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GISTs的诊断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诊断的更为理想的组合.

    作者:姚兴凤;熊永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男性,26岁.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花生米大肿物,界尚清,质中,活动度差.B超示甲状腺右叶下极囊实性包块,大小为2 cm×2.5 cm×1.5cm,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欠清.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行肿物切除,术中见甲状腺右叶下极深部一肿物,与周围粘连,大小约为3 cm×2cm×2 cm,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炯;王川来;李燕坤;何祖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原发性绒毛膜癌1例

    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5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治疗稍有好转.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上腹部不适,遂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窦小弯侧有一溃疡,约5 cm×3 cm大小.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血清学检查发现CEA>80 μg/L,AFP95μg/L,CA-125 33.1 IU/ml,CA-153 1.3 IU/ml,CA-199和CA-242均为0.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全身检查未见其他病灶.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石群立;陆珍凤;周航波;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外孕子宫内膜1017例组织形态分析

    在宫外孕的诊断中,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宫外孕时性激素水平与宫内孕有明显差异,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结构可以发生多种不同变化[1].为了提高对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结构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本文就1017例宫外孕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内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不同类型.

    作者:苟正权;杨清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支气管黏膜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49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伴干咳,休息后可缓解.胸部CT示两肺纹理紊乱,右肺上叶近肺门见细条状密度略高影,并见小点状结节影,右肺上叶见肺大泡,右主支气管内见结节影,CT值约28Hv,内见钙化;右主支气管腔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右肺上叶肺大泡;③右肺上叶感染、纤维化;④右主支气管占位(隆突下2 cm左右)肿瘤?异物?建议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外侧壁见一息肉样隆起,阻塞上叶支气管口,基底窄,周围黏膜有浸润征象,表面尚光滑.

    作者:董春鸽;朱扬丽;陈璟;章杰;赵志;李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5例阑尾GCC的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4.6岁,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巨检:阑尾无明显肿块.镜检:GCC由形态一致的杯状细胞形成巢状结构,呈浸润性生长,5例均侵及阑尾浆膜层,2例侵犯神经.GCC瘤细胞形态上类似于肠腺杯状细胞,无异型性和坏死,缺乏核分裂.瘤细胞AB、PAS、NSE、CgA、Syn、CEA和CK8(+).随访3例,各为14、156和165个月,均存活,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结论 GCC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肿瘤双重特点的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侵袭性.患者经阑尾切除+右半结肠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复发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陈琛;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临床病理意义

    主要介绍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共同点与不同点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阳性对照组织芯片在乳腺癌c-erbB-2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在乳腺癌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检测Her-2/neu(c-erbB-2)的表达状态是确定是否使用Herceptin治疗的指标.评价Her-2/neu状态的客观方法是直接检测基因扩增[1],但原位杂交目前难以普及,国内、外大多数实验室还是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必须标准化其程序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

    作者: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