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洪媛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价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标准,应用HE、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重新诊断、分类及与原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各级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与浸润性癌的关系.结果 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普通导管增生(UDH)650例,导管上皮内瘤变(DIN)1A 36例、1B46例、1C 57例,DIN 2 54例、DIN3 51例.随着DIN级别的增高,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逐渐明显,乳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逐渐增高,部分免疫标记逐渐丢失;达到DIN 1C时,CK5和CK34 βE12几乎完全丢失.根据细胞和组织学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重新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82%以上.结论 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同时采用DIN分类和传统分类系统.分类主要根据细胞核的间变程度,同时考虑病变大小、有/无微灶钙化、坏死、组织结构和免疫表型等.它的诊断标准明确,比较容易掌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对临床预后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阮秋蓉;刘聪;李力;葛晓娜;邓仲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宫外孕的诊断中,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宫外孕时性激素水平与宫内孕有明显差异,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结构可以发生多种不同变化[1].为了提高对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结构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本文就1017例宫外孕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内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不同类型.
作者:苟正权;杨清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扩张性侵袭是近被认识的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其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不同于破坏性侵袭(浸润性侵袭).对扩张性侵袭的认识为腺癌,尤其为卵巢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标准.本文主要论述这种侵袭模式的概念、形态表现、鉴别诊断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张彦宁;黄受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复合癌是发生于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大多数为腺癌和肉瘤或腺癌和淋巴瘤的复合;两种癌的复合少见.原发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少,ACC与其他类型癌复合者罕见[1].现报道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食管ACC与高分化鳞癌的复合癌.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张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陈琛;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主要介绍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共同点与不同点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例发生于儿童的室管膜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儿童室管膜瘤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5岁,平均7.9岁.位于幕下者13例,位于幕上者5例,其中4例位于脑室外的大脑实质;发生于脊髓者仅1例.根据WHO分级Ⅰ级1例、Ⅱ级15例、Ⅲ级3例.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病例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9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GFAP、S-100和vimentin(+),部分瘤细胞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 室管膜瘤是儿童颅内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
作者:郭双平;李青;马福成;徐玉乔;郭玲;李擒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9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伴干咳,休息后可缓解.胸部CT示两肺纹理紊乱,右肺上叶近肺门见细条状密度略高影,并见小点状结节影,右肺上叶见肺大泡,右主支气管内见结节影,CT值约28Hv,内见钙化;右主支气管腔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右肺上叶肺大泡;③右肺上叶感染、纤维化;④右主支气管占位(隆突下2 cm左右)肿瘤?异物?建议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外侧壁见一息肉样隆起,阻塞上叶支气管口,基底窄,周围黏膜有浸润征象,表面尚光滑.
作者:董春鸽;朱扬丽;陈璟;章杰;赵志;李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介绍WHO(2002)软组织肿瘤新分类的特点及其变化,探讨软组织肿瘤分级与分期的原则.WHO将软组织肿瘤生物学行为重新定义为4类:良性、中间性(局部侵袭性)、中间性(偶有转移性)和恶性;强调了免疫组织化学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选择抗体的问题;并对当前软组织肿瘤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作了概述.
作者:赖日权;王卓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AM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病理分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4例均累及单侧单叶肺,其中CCAM Ⅰ型3例,Ⅱ型1例.除1例为胎儿行引产外,其余3例行部分肺切除或肺叶切除术.结论 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畸形,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CCAM患者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键平;常晓燕;陈杰;杨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从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提取的细胞核可以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DNA的含量、DNA图像定量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等实验[1,2].以往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细胞核的方法是将组织消化后得到的细胞悬液及未消化的块状组织用200目的细胞筛进行分离[3],除去未被消化的组织,该法不仅增加细胞悬液被污染的机会,而且对微量的液体进行操作比较困难.本研究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蒋会勇;赵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技术是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可同步检测和观察两种不同抗原的表达情况,通常需要专用的试剂盒,而且操作过程复杂,染色时间长,即耗时又费力.我们用p63+34βE12、p63+SMA混合抗体法分别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及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既增加了单抗体标记法的敏感性,又达到了双标记法的染色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技术.
作者:李雯;赖日权;杜洪;张静;田野;梁颜笑;刘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5岁.因腹痛伴便血入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绞痛,以中、上腹明显,入院前2个月出现便血,为暗红色血液,其中混有黏液及脓液,1~3次/天,每次约20ml.便常规示潜血(卌).查体:腹平坦,左下腹轻压痛,肛缘右前可见直径0.5 cm的肿物,局部色素沉着,肛检指套暗红血染.纤维结肠镜示进镜18~55cm处肠黏膜表面弥漫分布直径0.3~2cm的暗红色结节,考虑为多发性息肉病.临床诊断:结肠息肉病.行全结肠、末段回肠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升结肠密布直径0.2~0.4cm息肉,顶端可见紫色斑点,切除病变肠管,将回肠残端与直肠行端端吻合术.
作者:纪洪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例1女性,58岁.因右乳肿块2天入院.查体:右乳外上可及一个4 cm×3.5 cm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粗糙,活动一般,肿块不疼痛,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发热、心慌、胸闷、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右腋下可及一直径3.5 cm质硬淋巴结,活动一般,无触痛.乳腺扫描诊断右乳癌.行肿物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胡建兵;袁璐;陶芳;何维铭;骆骏;郭韦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1例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右侧腰部持续性酸痛6月余,近期加重.B超、CT与肾VIP检查均显示肾占位,行右侧肾切除术.大体见肾中上部有一大小为7 cm×6 cm×4 cm的肿物,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与周围肾实质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由弥漫分布的梭形、短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组成,上皮排列成腺管状、小囊状,并可形成乳头;间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可见大片黏液样区、疏松区和细胞致密区,呈淋巴管瘤样或肺水肿样及生长中心样结构.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间质中穿插数量不等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样组织.主要免疫表型示SMA、ER、PR和CD34(+).结论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较为少见,具有上皮和间质两种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一种独立的肾疾病,属于良性病变,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5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治疗稍有好转.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上腹部不适,遂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窦小弯侧有一溃疡,约5 cm×3 cm大小.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血清学检查发现CEA>80 μg/L,AFP95μg/L,CA-125 33.1 IU/ml,CA-153 1.3 IU/ml,CA-199和CA-242均为0.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全身检查未见其他病灶.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石群立;陆珍凤;周航波;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乳腺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构成,前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内层,后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外层以及实性区域.两种细胞成分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前者表达CK、EMA、GCDFP-15,后者表达SMA、S-100、p63、calponin.结论 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病变,属于良性肿瘤,诸多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定宝;戴林;宋秋静;阚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本例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合国内已报道的39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D56和Syn.行膀胱全切术及化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屈峰;肖亚军;郑金榆;肖传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作者:韦萍;陆鸣;周小鸽;张彦宁;王翠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是一种少见的膀胱炎症性疾病,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易引起误诊.现报道3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尹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