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目的 观察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5例阑尾GCC的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4.6岁,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巨检:阑尾无明显肿块.镜检:GCC由形态一致的杯状细胞形成巢状结构,呈浸润性生长,5例均侵及阑尾浆膜层,2例侵犯神经.GCC瘤细胞形态上类似于肠腺杯状细胞,无异型性和坏死,缺乏核分裂.瘤细胞AB、PAS、NSE、CgA、Syn、CEA和CK8(+).随访3例,各为14、156和165个月,均存活,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结论 GCC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肿瘤双重特点的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侵袭性.患者经阑尾切除+右半结肠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技术是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可同步检测和观察两种不同抗原的表达情况,通常需要专用的试剂盒,而且操作过程复杂,染色时间长,即耗时又费力.我们用p63+34βE12、p63+SMA混合抗体法分别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及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既增加了单抗体标记法的敏感性,又达到了双标记法的染色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技术.
作者:李雯;赖日权;杜洪;张静;田野;梁颜笑;刘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34~75岁,平均55.9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作者:邓元;张学斌;张群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例发生于儿童的室管膜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儿童室管膜瘤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5岁,平均7.9岁.位于幕下者13例,位于幕上者5例,其中4例位于脑室外的大脑实质;发生于脊髓者仅1例.根据WHO分级Ⅰ级1例、Ⅱ级15例、Ⅲ级3例.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病例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9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GFAP、S-100和vimentin(+),部分瘤细胞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 室管膜瘤是儿童颅内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
作者:郭双平;李青;马福成;徐玉乔;郭玲;李擒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报道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近年来血管周肌样细胞来源肿瘤的概念.方法 对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具有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的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可伴有间质透明变性、骨化和巢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血管周同心圆状排列的肌样细胞平滑肌SMA、actin(+),desmin部分(+).CD34、CD99和bcl-2(-).结论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是新列入WHO软组织肿瘤病理分类的肿瘤,其特点是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瘤细胞常表达肌源性标记.它和血管球外皮细胞瘤及成人的婴儿型肌纤维瘤病均属于血管周肌细胞瘤的范畴.
作者:王璐;王哲;黄高昇;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李袁飞;王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陈琛;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复合癌是发生于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大多数为腺癌和肉瘤或腺癌和淋巴瘤的复合;两种癌的复合少见.原发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少,ACC与其他类型癌复合者罕见[1].现报道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食管ACC与高分化鳞癌的复合癌.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张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罕见的类似于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组织发生学.方法 分析1例UTROSCT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的性索成分包括上皮样细胞和大量的泡沫样细胞,未见子宫内膜间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性索(calretinin、Melan A、CD99和inhibin)、平滑肌和上皮标记,还表达vimentin、ER、PR、bcl-2,而CK7、CD10和CD117(-).结论 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支持UTROSCT是子宫少见的含真正性索成分的多表型性肿瘤,具有不确定的潜在的复发可能性.
作者:路平;孟宇宏;胡明;王嘉羚;康晓玲;虞积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干咳2个月,咳血4天入院.2个月前出现无诱因干咳,无咳血,胸片未发现异常;4天前出现咳血,不伴胸痛、气短.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占位病变.术中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叶间裂缘有一3cm×3 cm×3 cm的球形肿瘤,切除送病检.
作者:樊元春;王晓燕;楼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9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伴干咳,休息后可缓解.胸部CT示两肺纹理紊乱,右肺上叶近肺门见细条状密度略高影,并见小点状结节影,右肺上叶见肺大泡,右主支气管内见结节影,CT值约28Hv,内见钙化;右主支气管腔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右肺上叶肺大泡;③右肺上叶感染、纤维化;④右主支气管占位(隆突下2 cm左右)肿瘤?异物?建议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外侧壁见一息肉样隆起,阻塞上叶支气管口,基底窄,周围黏膜有浸润征象,表面尚光滑.
作者:董春鸽;朱扬丽;陈璟;章杰;赵志;李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本例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合国内已报道的39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D56和Syn.行膀胱全切术及化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屈峰;肖亚军;郑金榆;肖传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原发性黄色瘤的性质、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5例骨原发性黄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合组化和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成人,肿瘤单发,分别位于枕骨、胫骨和股骨两端.X线示骨有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性病变.组织学以纤维组织细胞增生伴大量黄色瘤细胞聚集及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为特点;组化及免疫组化显示黄色瘤细胞的组织细胞特点.结论 骨原发性黄色瘤可能为一种骨的局灶性反应性脂质吸收性病变,主要应与含黄色瘤成分的其他良性骨病以及骨的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
作者:付静;廖松林;沈丹华;昌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指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ML),是常见的来源于结外淋巴组织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其在临床症状、体征、X线及内窥镜检查等方面与癌肿、溃疡、炎症等很类似,因此术前确诊较困难.CD44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跨膜糖蛋白分子,主要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的特异性黏连过程.肿瘤细胞表面CD44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24例PGML做了详细的临床病理研究,并探讨CD44s、CD44v6表达与其恶性程度和远期生存率的关系.
作者:叶兴安;徐道辉;陈元英;陈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5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25天.无腹痛、腹胀、腹泻、尿急、尿频、尿痛以及排尿困难,近期无进行性消瘦,无肉眼血尿.B超示左肾下极探及回声结节.CT示左肾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考虑左肾肿物.行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下极6cm×6 cm大小实性肿瘤,切面棕褐色、实性,肾被膜受累.
作者:战忠利;张爱丽;林建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主要介绍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共同点与不同点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作者:韦萍;陆鸣;周小鸽;张彦宁;王翠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1例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右侧腰部持续性酸痛6月余,近期加重.B超、CT与肾VIP检查均显示肾占位,行右侧肾切除术.大体见肾中上部有一大小为7 cm×6 cm×4 cm的肿物,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与周围肾实质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由弥漫分布的梭形、短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组成,上皮排列成腺管状、小囊状,并可形成乳头;间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可见大片黏液样区、疏松区和细胞致密区,呈淋巴管瘤样或肺水肿样及生长中心样结构.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间质中穿插数量不等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样组织.主要免疫表型示SMA、ER、PR和CD34(+).结论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较为少见,具有上皮和间质两种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一种独立的肾疾病,属于良性病变,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对1例罕见的小腿骨外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复习文献.结果 巨检:为灰白色牛角样肿物.镜检: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的胞质甚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不见核仁,或有2~3个小核仁,核分裂多见.肿瘤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结节状,伴有结节周围骨化及钙化,并可见到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及大量互相吻合的编织骨小梁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99、CgA和S-100(-),Syn散在(+),NSE(±).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微丝,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但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细胞外有胶原.结论 小细胞型骨外骨肉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易与骨化性肌炎相混淆.
作者:翁阳;牛海艳;邓仲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2岁.左耳前皮肤肿物出生时即有,渐进性增大,无任何不适.查体:左耳前有一明显高出皮肤表面的淡黄色蜡样斑块,边缘不整,表面颗粒状、无毛,触之较硬,无疼痛感.行手术切除.
作者:杨树东;孙荣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AM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病理分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4例均累及单侧单叶肺,其中CCAM Ⅰ型3例,Ⅱ型1例.除1例为胎儿行引产外,其余3例行部分肺切除或肺叶切除术.结论 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畸形,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CCAM患者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键平;常晓燕;陈杰;杨堤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