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王璐;王哲;黄高昇;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李袁飞;王頔

关键词:肌性血管周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报道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近年来血管周肌样细胞来源肿瘤的概念.方法 对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具有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的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可伴有间质透明变性、骨化和巢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血管周同心圆状排列的肌样细胞平滑肌SMA、actin(+),desmin部分(+).CD34、CD99和bcl-2(-).结论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是新列入WHO软组织肿瘤病理分类的肿瘤,其特点是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瘤细胞常表达肌源性标记.它和血管球外皮细胞瘤及成人的婴儿型肌纤维瘤病均属于血管周肌细胞瘤的范畴.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横纹肌瘤1例

    患儿男性,22个月.发现其背部有一小肿块2个月,约蚕豆大小,近来逐渐增大,无不适.查体:右背部条索状肿块,约5 cm×2 cm×2cm大小,质地中等硬、活动差、无压痛,肿块较表浅,患儿弯腰时肿块明显向表面突起.患儿营养发育正常,血液学检查无特殊.术中见肿块无包膜,边界清楚,肿块切除送病理.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张凤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外孕子宫内膜1017例组织形态分析

    在宫外孕的诊断中,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宫外孕时性激素水平与宫内孕有明显差异,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结构可以发生多种不同变化[1].为了提高对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结构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本文就1017例宫外孕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内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不同类型.

    作者:苟正权;杨清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甲状腺髓样癌1例

    患儿男性,13岁,发现颈部包块20余天.查体:右颈隆起明显,触之质软,为囊性光滑的小包块,约4.5cm×2.5 cm×2.5 cm大小,无触痛,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中部可及一球状肿物,直径约1.5cm,实性,无触痛,随吞咽活动.患儿身高属同龄儿正常低限.颈部B超示甲状腺双叶混合性团块,左叶大小正常,右叶体积增大.右叶内见不均匀回声,圆形、界清,核素检查示甲状腺体积偏小,右腺体轻度左移,整个吸收率偏低,放射性分布欠佳,未见明显结节,右颈部较大肿物未见明显药物吸收.术中见甲状腺右叶肿物位于峡部,直径约2cm,圆形,囊性、质软;左叶肿物直径约0.1cm,实性、色白,质中.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髓样癌二次行甲状腺全切术.术后随访3年,长期监测降钙素值在正常范围内,患儿未发现复发转移及其他内分泌肿瘤,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发育中等偏瘦,身高属同龄儿正常高值,学习成绩中等.

    作者:姚嘉艳;何乐建;周春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1例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右侧腰部持续性酸痛6月余,近期加重.B超、CT与肾VIP检查均显示肾占位,行右侧肾切除术.大体见肾中上部有一大小为7 cm×6 cm×4 cm的肿物,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与周围肾实质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由弥漫分布的梭形、短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组成,上皮排列成腺管状、小囊状,并可形成乳头;间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可见大片黏液样区、疏松区和细胞致密区,呈淋巴管瘤样或肺水肿样及生长中心样结构.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间质中穿插数量不等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样组织.主要免疫表型示SMA、ER、PR和CD34(+).结论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较为少见,具有上皮和间质两种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一种独立的肾疾病,属于良性病变,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5例阑尾GCC的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4.6岁,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巨检:阑尾无明显肿块.镜检:GCC由形态一致的杯状细胞形成巢状结构,呈浸润性生长,5例均侵及阑尾浆膜层,2例侵犯神经.GCC瘤细胞形态上类似于肠腺杯状细胞,无异型性和坏死,缺乏核分裂.瘤细胞AB、PAS、NSE、CgA、Syn、CEA和CK8(+).随访3例,各为14、156和165个月,均存活,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结论 GCC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肿瘤双重特点的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侵袭性.患者经阑尾切除+右半结肠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单细胞核悬液制备方法的改进

    从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提取的细胞核可以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DNA的含量、DNA图像定量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等实验[1,2].以往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细胞核的方法是将组织消化后得到的细胞悬液及未消化的块状组织用200目的细胞筛进行分离[3],除去未被消化的组织,该法不仅增加细胞悬液被污染的机会,而且对微量的液体进行操作比较困难.本研究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蒋会勇;赵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右肺下叶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性,52岁.干咳2个月,咳血4天入院.2个月前出现无诱因干咳,无咳血,胸片未发现异常;4天前出现咳血,不伴胸痛、气短.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占位病变.术中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叶间裂缘有一3cm×3 cm×3 cm的球形肿瘤,切除送病检.

    作者:樊元春;王晓燕;楼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腿小细胞型骨外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研究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对1例罕见的小腿骨外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复习文献.结果 巨检:为灰白色牛角样肿物.镜检: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的胞质甚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不见核仁,或有2~3个小核仁,核分裂多见.肿瘤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结节状,伴有结节周围骨化及钙化,并可见到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及大量互相吻合的编织骨小梁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99、CgA和S-100(-),Syn散在(+),NSE(±).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微丝,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但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细胞外有胶原.结论 小细胞型骨外骨肉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易与骨化性肌炎相混淆.

    作者:翁阳;牛海艳;邓仲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复发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陈琛;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34~75岁,平均55.9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作者:邓元;张学斌;张群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作者:韦萍;陆鸣;周小鸽;张彦宁;王翠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室管膜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例发生于儿童的室管膜瘤,根据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儿童室管膜瘤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5岁,平均7.9岁.位于幕下者13例,位于幕上者5例,其中4例位于脑室外的大脑实质;发生于脊髓者仅1例.根据WHO分级Ⅰ级1例、Ⅱ级15例、Ⅲ级3例.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病例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9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GFAP、S-100和vimentin(+),部分瘤细胞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 室管膜瘤是儿童颅内肿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

    作者:郭双平;李青;马福成;徐玉乔;郭玲;李擒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左耳前皮脂腺痣1例

    患者男性,32岁.左耳前皮肤肿物出生时即有,渐进性增大,无任何不适.查体:左耳前有一明显高出皮肤表面的淡黄色蜡样斑块,边缘不整,表面颗粒状、无毛,触之较硬,无疼痛感.行手术切除.

    作者:杨树东;孙荣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s)是一种少见的通常位于幕上的良性胶质神经元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并伴有长期局灶性癫癎发作.组织学上具有特殊的胶质神经成分,并需与胶质细胞瘤相鉴别.DNTs可能起源于胚胎皮质发育不良,其佳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如果肿块不能被完全切除,必须随访.

    作者:樊祥山;孟凡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报道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近年来血管周肌样细胞来源肿瘤的概念.方法 对1例肌性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具有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的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可伴有间质透明变性、骨化和巢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血管周同心圆状排列的肌样细胞平滑肌SMA、actin(+),desmin部分(+).CD34、CD99和bcl-2(-).结论 肌性血管周细胞瘤是新列入WHO软组织肿瘤病理分类的肿瘤,其特点是嗜酸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围绕血管腔形成典型的同心圆状结构,瘤细胞常表达肌源性标记.它和血管球外皮细胞瘤及成人的婴儿型肌纤维瘤病均属于血管周肌细胞瘤的范畴.

    作者:王璐;王哲;黄高昇;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李袁飞;王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AM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病理分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4例均累及单侧单叶肺,其中CCAM Ⅰ型3例,Ⅱ型1例.除1例为胎儿行引产外,其余3例行部分肺切除或肺叶切除术.结论 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畸形,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CCAM患者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键平;常晓燕;陈杰;杨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阳性对照组织芯片在乳腺癌c-erbB-2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在乳腺癌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检测Her-2/neu(c-erbB-2)的表达状态是确定是否使用Herceptin治疗的指标.评价Her-2/neu状态的客观方法是直接检测基因扩增[1],但原位杂交目前难以普及,国内、外大多数实验室还是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必须标准化其程序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

    作者: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本例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合国内已报道的39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D56和Syn.行膀胱全切术及化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屈峰;肖亚军;郑金榆;肖传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扩张性侵袭

    扩张性侵袭是近被认识的一种新的癌瘤侵袭模式,其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不同于破坏性侵袭(浸润性侵袭).对扩张性侵袭的认识为腺癌,尤其为卵巢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标准.本文主要论述这种侵袭模式的概念、形态表现、鉴别诊断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张彦宁;黄受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原发性黄色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原发性黄色瘤的性质、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5例骨原发性黄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合组化和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成人,肿瘤单发,分别位于枕骨、胫骨和股骨两端.X线示骨有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性病变.组织学以纤维组织细胞增生伴大量黄色瘤细胞聚集及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为特点;组化及免疫组化显示黄色瘤细胞的组织细胞特点.结论 骨原发性黄色瘤可能为一种骨的局灶性反应性脂质吸收性病变,主要应与含黄色瘤成分的其他良性骨病以及骨的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

    作者:付静;廖松林;沈丹华;昌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