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艳;丛文铭;张树辉;董辉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及WHO分类标准对5例该病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随访研究.结果5例中3例为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8、21、52岁;2例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均为男性,年龄70和72岁;3例LyP临床表现为较广泛、反复发作和可自然消退的皮肤丘疹,2例C-ALCL则表现较为限局多发或单发的皮肤肿块;镜下为不同程度的炎性背景中有中~大型异型淋巴样细胞散在或弥漫浸润真皮.免疫组化标记5例异型细胞CD30均呈(卅),4例CD45RO呈(卅),仅1例CD3呈(卅),3例granzyme B呈(+~++),5例EMA、ALK、CD56均(-).2例C-ALCL中,1例于确诊后9个月死亡,另1例截趾;3例LyP缓解,维持药量治疗,病情稳定.结论 C-ALCL和LyP在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多有重叠,但临床经过、治疗及预后不同,在确定诊断和选择治疗时,临床表现及其经过是重要的依据.
作者:刘红云;李挺;涂平;尹洪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缩短染色时间,减少染色步骤,加快细胞学病理诊断的过程,我科尝试用伊红和美蓝做成的滤纸片进行快速染色.根据病理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检验血片快速染色的原理进行改进和设计[1-3],经过200多例滤纸片细胞学染色的反复摸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方法所得到的诊断与普通HE染色结果相符合,同时制片质量好,适用于普查肿瘤和临床急需诊断的细胞学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伍天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1岁.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入院.入院前10余天,曾在外院行左输尿管体外碎石,近3天疼痛加剧,但能自行缓解;无肉眼血尿.查体:左肾区有叩击痛,左输尿管区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血白细胞8.1×109/L,红细胞4.86×1012/L;PSA 1.4 ng/ml(正常值<4.0 ng/ml).
作者:贺再清;王弟才;涂译文;谢宇平;雒保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例1男性,48岁.因双下肢无诱因出现麻木2个月,影像学检查发现马尾肿块入院.MRI示马尾部位见一长T1短T2信号影,T1加权有增强,大小约为10 mm×6 mm×5mm.
作者:钟定荣;杨堤;桂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ⅡP)的分类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和修订的过程,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表了ⅡP的ATS/ERS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国际共识,将其分为7个亚型,包括普通型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急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和隐原性机化性肺炎.ⅡP的分类和诊断使病理医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病理诊断必须要与临床和影像学密切结合,即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RP诊断).
作者:易祥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胎儿女性,胎龄6个月.其母,24岁,停经6个月行产前检查时B超发现胎儿骶尾部有一囊实性包块,14 cm×13 cm大小,羊水过多,遂行引产,术后送病理.
作者:曹彤;董宜才;范玉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2例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为男性,年龄37岁和82岁.肿瘤界限清楚,切面灰白色.镜下见嗜酸性胞质的低立方细胞单层排列,呈长管状或交织吻合的细管状,有的呈巢状;部分肿瘤细胞梭形,排列成束状,类似于平滑肌瘤.肿瘤间质黏液样,胞核居中,有皱折,核分裂罕见.瘤细胞间可见淋巴浆细胞及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EMA和AE1/AE3(+),34βE12、SMA、S-100、HMB45、CD15、CD20、UEA-1、CK7和CAM5.2(-).电镜示管腔内可见短的微绒毛,有连接复合体.结论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低度恶性的肾肿瘤,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作者:朱延波;蔚青;金晓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发生于颅内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鞍区软骨样脊索瘤进行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出现灶性软骨分化.免疫组化:CK、S-100、EMA、vimentin均呈(+).结论软骨样脊索瘤的形态学特征酷似软骨肉瘤.应用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两者.
作者:詹娜;黎辉;王则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0岁.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肿块2个月,近1个月来显著增大.查体:右侧乳腺外下象限可触及一个4 cm×4 cm大小的肿块,质较硬,活动度差,肿块与皮肤粘连,乳头无凹陷,皮肤色泽无改变,无橘皮样外观.右腋下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行右侧乳腺肿块单纯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皮下与胸肌无粘连.
作者:刘海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75岁.因舌癌术后放化疗15年,舌根部肿物10天入院.患者1989年6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活检确诊为舌鳞癌,给予博莱霉素化疗,总量250 mg.同年8月行右半舌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舌中等分化鳞癌,颏下淋巴结、颈深淋巴结见癌转移.行右颈改良式清扫术.
作者:黄艳;谭伟艳;胡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1岁.2001年B超发现盆腔囊性包块,3年后渐大入院.妇检:宫体前位,不规则增大,如妊娠50天大小,质硬,左附件区触及约6 cm×3 cm大小包块,轻压痛.术中见子宫肌层多个肌瘤,左输卵管系膜有一约8 cm×5 cm×4 cm大小囊肿,行子宫全切+左输卵管囊肿切除.
作者:王涛;于宝兰;李培峰;姚庆端;曲美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用来描述从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latepithelial atypia)、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至导管原位癌(DCIS)的乳腺原位病变.本文综述了上述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
作者:姜英;陈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恶性血管球瘤(MGT)的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进行探讨.方法观察1例鼻窦MGF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经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特染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鼻窦MGF患者,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和鼻腔肿物.镜下以肿瘤细胞较小、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胞质透明、富于血窦状血管为特点;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EMA、P63及CK(34βE12)强(+);collagenⅥ,FⅧ弱(+):网状纤维染色见嗜银纤维分布在细胞之间.结论鼻窦恶性血管球瘤是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主要应与透明细胞癌、肌上皮肿瘤等鉴别;依靠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相结合进行诊断.
作者:何春年;张学东;翟金萍;霍俊爱;苗英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6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所有临床资料.结果 6例子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单纯小细胞癌4例,伴腺样分化1例,伴腺鳞癌及宫内膜腺鳞癌1例.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宫颈肿物.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卵圆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和Syn(+),4例CgA和CD99(+),1例5-HT(+),3例HPV(+).随访4例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CK、CgA和Syn是宫颈小细胞癌较为特异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张红莺;李燕;石群立;周晓军;孟奎;陆珍风;孙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和TCR及IgH基因重排等多项技术对7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7例患者中5例为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6例,伴白带增多2例;1例为体检发现.妇检见宫颈1枚或数枚息肉样新生物,常伴宫颈糜烂.光镜示新生物内弥漫性淋巴组织浸润,见多量免疫母细胞或滤泡中心母细胞样细胞,易见核分裂象.致密的大淋巴细胞间常混杂不等量的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CD20常弥漫(+),小淋巴细胞CD3(+),CD30散在或灶性(+),κ与λ阳性无显著差异.6例基因重排未见单克隆条带.6例EBER原位杂交未见阳性表达.随访6例患者均健在.结论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一类伴多量大淋巴细胞且显示活跃核分裂象的淋巴组织高度增生性病变,临床常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显示多克隆性表达有助于确诊.
作者:马捷;石群立;孟奎;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肝腺瘤样增生(AH)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2例手术切除的AH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2例中9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48.8岁.多有慢性肝炎病史.血清学11例HBsAg(+),9例AFP(-).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实质性占位,动脉期增强.组织学上有肝硬化背景,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可见大细胞异型增生(LCD)和小细胞异型增生(SCD);免疫组化CD34染色显示高度不典型增生(HGDN)有散在阳性小血管,癌变灶阳性小血管有所增多.结论AH的发生是晚期肝硬化向肝细胞癌演变的一个重要组织学改变,HGDN是重要的癌前病变.手术完整切除预后好.
作者:徐春艳;丛文铭;张树辉;董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特异性及敏感性,探讨TTF-1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潜在价值.方法原发性肺癌95例,其中腺癌52例,肺鳞癌3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肺小细胞癌3例;正常肺组织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4例及186例人体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做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方法进行TTF-1检测.结果 TTF-1阳性信号的定位在细胞核.44/52例(84.6%)原发性肺腺癌、2/39例(5%)肺鳞癌、1/1例肺小细胞癌和2/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表达TTF-1,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均不表达TTF-1,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除1例甲状腺癌外)均不表达TTF-1.另外,6/7例肝细胞出现很强的胞质(+),胆管上皮(-).结论 TTF-1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TTF-1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标记用于原发和转移性肺腺癌的鉴别;它对于肺原发性低分化腺癌和鳞癌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还具有鉴别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潜在价值.
作者:王红梅;周小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指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颈部淋巴结,光镜检查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少数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及vimentin(+),CD21、CD34、CK、CD45、SMA及HMB45均(-).电镜下瘤细胞胞质有大量长指状突起,无桥粒连接及Birbeck颗粒.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及其他肉瘤鉴别.
作者:张哉根;叶明福;刁鑫伟;陈锐;王亚丽;汤金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1岁.血压升高5年,波动于140~180/90~110mmHg,B超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可见低回声结节,轮廓清,外形规则,大小2.6 cm×2.3 cm,左侧肾上腺区未见异常.术中见肿物直径2.5 cm,呈黄褐色,有完整包膜,剖开后呈囊实性,囊内有出血.
作者:杜强;冯向东;李燕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2岁.右耳闷胀、听力减退14个月,加重伴张口受限1个月.当地医院考虑为分泌性中耳炎,给予消炎治疗1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此后,右耳前逐渐隆起.耳周一过性跳痛,张口时加剧,且有关节脱位感.1个月前拔牙后上述症状加重.CT冠状位示右侧颞下窝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内有钙化;颅底、蝶骨及颞骨骨质破坏;提示颞下窝肿物.
作者:成继民;许颖;陈玮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