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后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李娴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组织病理学, 诊断,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n)的病理形态特征、组织分型、预后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GNBn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含有肉眼可见并伴有出血的神经母细胞瘤性结节和神经节细胞及成熟神经鞘细胞构成的间质成分.神经母细胞瘤性结节NSE和CgA(+),GFAP、LCA和CK(-).结论 GNBn是一种罕见的混合性肿瘤,仔细的大体检查及广泛取材是诊断的关键;根据肿瘤内结节性质进行组织分型对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特征,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瘤组织常排列成结节状、旋涡状和席纹状,瘤细胞呈梭形合体状,核椭圆形,染色质点彩状,有小核仁.瘤细胞间常混有小淋巴细胞.瘤细胞CD35、S-100、CD68和Vim(+),CKAE1、CKAE3和LCA(-).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有多个长突起彼此相连.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扁桃体者更为罕见,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石群立;周晓军;马捷;马恒辉;吴昆民;周玫;王秋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视早期大肠癌,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

    近年来大肠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却很低,因此提高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各种内镜技术已发展成熟,临床病理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为早期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作者:丁彦青;杨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促纤维组织增生小圆细胞肿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详细介绍了3例DSRCT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所见,并复习了有关文献.结果 3例临床均以腹痛、腹块就诊,镜下所见相似.肿瘤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多,复合表达上皮、神经和肌源性多种组织的免疫表型标记.结论该瘤为罕见、侵袭力强的高度恶性肿瘤,主要见于年轻男性,绝大多数发生在腹腔内.瘤细胞具有神经、间叶和上皮标记复合表达,预后很差.

    作者:刘保安;粟占三;匡艺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婴儿鼻腔软骨间叶性错构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婴儿鼻腔发生的极其罕见的病例,总结其病变特点.方法应用组织学方法,HE染色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由梭形细胞、胶原纤维及不规则的骨和软骨岛组成.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见.结论婴幼儿鼻腔软骨间叶性错构瘤具有良性的生物学行为,手术完整切除即可治愈.形态学上需要与间叶性软骨肉瘤鉴别.

    作者:王银萍;牛春波;马洪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许多基因和蛋白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阐释,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常用的一些乳腺癌相关标志物ER、PR、HER2、CA15-3和新近研究的端粒酶、PSA、乳腺珠蛋白、TPS等生物标志物,对乳腺癌有提示预后、评估疗效、监测转移复发及术前诊断的作用.

    作者:郭会芹;潘秦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尸检在解决基层医院临床疑难诊断中的作用

    尸检是判断死亡原因,检验临床诊断正确与否,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力的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尸检还可积累科研教学资料,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1].

    作者:杨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例1男性,21岁.间断性黑便近2年,持续性腹痛10天.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降段小弯侧组织增生,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样.CT示十二指肠占位,良性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段系膜侧距十二指肠乳头上方1.5 cm处带蒂肿瘤3 cm×2 cm×1 cm大小,凸向肠腔,瘤体灰白色,质软,表面脆,易出血.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体及面颊部未成熟畸胎瘤各1例

    例1男性,7个月.黑便1月余,咳嗽7天.患者1个月前开始排黑便,逐渐为柏油样,曾在外院按消化道出血治疗,便血停止后出院.近日又排黑便并咳嗽而入院.查体:贫血貌.肝右肋下1 cm,质软.脾左肋下3 cm,质中边缘锐.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平产.粪隐血试验(+),CT示中腹偏左有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7 cm×6 cm,上界与左肝分界欠清,下界平肝下缘,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钙化.CT示畸胎瘤?肝母细胞瘤手术见左胃体外部肿物大小为10 cm×8 cm×4 cm,切除部分胃壁组织,见肿瘤小部分在胃腔内,大部分在胃壁外,切面有囊,部分液体流出.

    作者:刘建成;李艳春;李健;李树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膜后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n)的病理形态特征、组织分型、预后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GNBn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含有肉眼可见并伴有出血的神经母细胞瘤性结节和神经节细胞及成熟神经鞘细胞构成的间质成分.神经母细胞瘤性结节NSE和CgA(+),GFAP、LCA和CK(-).结论 GNBn是一种罕见的混合性肿瘤,仔细的大体检查及广泛取材是诊断的关键;根据肿瘤内结节性质进行组织分型对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李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壁异位肝纤维化1例

    患者女性,30岁.间歇性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散1月余.B超示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呈慢性炎性改变.

    作者:刁鑫伟;叶明福;张哉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软组织及骨肿瘤分类(2002)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前言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与其他分册的变化相同,包含了详细的临床、组织学和遗传学资料.过去的10~15年,在这一领域里对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探索,不仅对软组织肿瘤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对其生物学行为的理解.

    作者:姜惠峰;廖松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改良的PTAH染色法

    在常规病理诊断和科研中,常采用传统的磷钨酸苏木精(PTAH)染色法显示横纹肌的横纹.但此法染色时间长,所配试剂成熟期较长.为此,我们经大量实验,对该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理想的染色效果.

    作者:李丽;田玉旺;李琳;胡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胎儿羊膜(粘连)带综合征尸检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羊膜(粘连)带综合征(ABS)的诊断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羊膜带综合征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右上肢及头顶部缩窄环、颅骨缺损、腹裂、腹脏突出和脐带过短.结论羊膜带综合征的特点为多发畸形,每例均有不尽相同的临床表现.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对胎儿和胎盘的细致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啸;王进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纤维瘤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纤维瘤病(SIF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对2例SIFM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均位于小肠系膜,病变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色,质地韧,编织状.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似纤维母细胞,排列成束状,相互交错,可形成大量胶原纤维;细胞核无异型性.肿瘤向肠壁肌层及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病变无坏死.增生的梭形细胞Vim、Des(+),而CD34、CD117、actin和S-100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虽然SIFM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点,但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是并不转移.

    作者:李勇;金晓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B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的应用要略

    T、B细胞的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可协助诊断淋巴组织的疑难病例,为此综述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要领,包括基本原理、假阴性、假阳性、交叉性、敏感性、阳性率、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及结果判定.

    作者:闫庆国;郭英;李青;黄高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卵巢及网膜异位蜕膜1例

    患者女性,29岁.孕39周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左卵巢表面有一大小3 cm×2 cm×1 cm淡黄色结节,质硬,界清;另见网膜有一质硬结节,灰白色,界清,大小2 cm×1.3 cm×1 cm.均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临床初步诊断为卵巢肿瘤.

    作者:周晓宁;陈晓东;陈炳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弹力纤维在肺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肺腺癌(AC)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弹力纤维(EFs)的观察,阐明EFs在AC及BAC中的形态特征.同时,将BAC分型,从而进一步证实BAC有别于AC,为二者的病理鉴别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原诊断肺AC、BAC以及AC伴部分BAC病例共66例,正常肺组织及其他病变50例作为对照,观察并对比分析BAC与AC的HE及EF染色结果.再将BAC与肺部其他组织学类型癌的EF染色进行对比.结果肺腺癌EF染色结果为(-)~(±),而B、C型的结果为(+)~(++),AC与BAC的EF染色结果完全不同.肺的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癌间质内EF染色情况与AC相似.结论通过EF染色可以将BAC从AC中鉴别出来,同时还可将BAC分为浸润和非浸润两种亚型.提示BAC可能是肺癌的一种独立类型.

    作者:徐薪;纪小龙;尹彤;申明识;李维华;马亚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gA肾病135例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IgAN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肾活检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寻找控制IgAN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经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诊断为IgAN的135例肾活检病例,取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的各项病理参数,采用Katafuchi半定量标准.结果 IgAN患者同时检出血尿和蛋白尿者达63.2%;以单纯IgA和IgA+C3沉积为主,其次为IgA+C3+IgG的沉积;肾功能异常(BUN,Cr)在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增厚方面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显著 (P<0.05);肾功能异常与肾小球球性硬化差异显著(P<0.05),与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的IgAN患者,积极抗炎,控制蛋白尿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血管壁病理积分的进展,是阻止IgAN进展为终末期肾的关键.

    作者:金晓明;佟丹丹;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作者:杨堤;常晓燕;姜虹;肖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一)

    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在Lukes-Collins分类中曾称作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在Kiel分类中称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工作分类中称作弥漫性大细胞性或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其他名称如异型侵袭性组织细胞增生症、Ki-1淋巴瘤等.目前在REAL分类中被正式命名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

    作者: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