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光;关凤林;刘忠;陈海龙;尚东;王长淼
目的:明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工流产与异位妊娠发病的关系,探讨异位妊娠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宫外孕患者744人,将各种主要相关因素即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流术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①各年间宫外孕发病无明显差异(P>0.05).1995年以后发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②1995年以后有IUD史者在宫外孕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有盆腔炎病史者比例明显上升(P<0.05).③盆腔炎及人流史在历年宫外孕患者比例中呈上升趋势,而IUD则明显下降.结论:①宫外孕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以年轻组发病增多.②慢性输卵管炎是宫外孕的常见原因之一.③IUD对异位妊娠的影响逐渐减小.④人流是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作者:修晓新;石红;赵丽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实施乳腺癌个体化化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前提是将肿瘤细胞培养成活.为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取手术切除新鲜乳腺癌标本的瘤细胞进行体外短期培养,探索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的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乳腺癌病理类型与细胞成活率有一定关系,培养过程中避免污染和处理好消化过程非常重要.
作者:王育生;张阳;吕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采用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肠道引流术式进行移植手术50例,对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的12只大鼠进行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在前25例中,由于并发症在1周内死亡的大鼠10只,存活率为60%;在后25例中,对手术操作加以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1周内死亡2只,存活率达92%.结论: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有关.
作者:倪晓光;关凤林;刘忠;陈海龙;尚东;王长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海马内脑啡肽原mRNA长期高表达与癫痫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红藻氨酸癫痫模型制备癫痫发作动物,然后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中药蜈蚣粗提液(16mg/kg)灌胃.10d后再次给予同样剂量的KA检测癫痫发作易感性.结果:KA后给予蜈蚣粗提液可明显抑制动物癫痫发作易感性.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给予蜈蚣粗提液可防止KA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中脑啡肽原mRNA的高表达.结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中脑啡肽原基因的高表达很可能是癫痫发作易感性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陈紫薇;彭岩;张万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栀子中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含量.采用YWG-C18柱,0.05mol/L磷酸氢二钠-甲醇(72∶28),用磷酸调节pH6.80为流动相,于240nm波长处检测,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0%,98.28%,RSD分别为1.05%,1.21%(n=5).本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曹晶萍;王艳蕾;贾玉杰;姜妙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组测定钠泵(Na+-K+-ATP酶)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脑含水量以及镁剂对其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与脑含水量增加,且均有显著性;治疗组(500mg/kgMgSO4)与对照组比较:Na+-K+-ATP酶活性增加、NO含量及脑含水量降低,且均有显著性.结论:MgSO4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及脑含水量,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永忠;王乃昌;聂志余;任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大灶脑梗死组22例,小灶脑梗死组25例,对照组20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发病后3d内及2周采静脉血,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后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伪足增多,聚集融合成片,α颗粒明显减少,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较大灶组低.2周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小灶组则明显恢复,2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PM-140浓度均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血浆GMP-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作者:聂志余;郑悦;吕广艳;何晓林;张仲慧;赵成艳;濮良忠;李连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胎盘因子对化疗患者的免疫及骨髓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随机试验,试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用药(安慰剂或胎盘因子)于化疗前2d开始,4mgq.d.i.m.,化疗后4mgq.o.d.i.m.至化疗后1周停药.结果:试验组病人化疗后T4/T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试验组为40%,对照组为70%.结论:胎盘因子可提高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起保护作用.
作者:班丽英;张洁;赵翌;刘基巍;周明臣;邹丽娟;苏成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用常规方法制备电镜标本时,标本制备周期过长一直是影响临床应用电镜及时诊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相继利用微波辐射协助电镜标本进行固定、脱水、浸透及聚合,明显缩短了标本制备的时间,并且不影响组织细胞超微结构[1].
作者:吕广艳;高船舟;曲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用电子学实验是医用电子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总学时的40%.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获得今后在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所必须的医用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并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医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实验教学目的,从1998年开始我们逐步对医用电子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鳞癌的细胞角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产物表达的差异性,对研究肿瘤局部生长环境对肿瘤实质细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69例不同部位鳞癌(皮肤鳞癌9例、鼻咽鳞癌10例、喉鳞癌12例、食管鳞癌14例、宫颈鳞癌12例、肺鳞癌12例)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r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皮肤、食管鳞癌多为高分化鳞癌,鼻咽、肺鳞癌多为低分化鳞癌;CK在不同部位鳞癌的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皮肤、食管、喉、宫颈、肺;CK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由癌巢周边到中央表达逐渐增强,CK阳性细胞在鼻咽、肺鳞癌组织中散在分布;高分化鳞癌较低分化鳞癌表达强.PCNA的表达在鼻咽、肺鳞癌明显强于皮肤、食管鳞癌(P<0.05).PCNA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位于癌巢周边;在喉鳞癌中位于癌巢的周边到中层;在鼻咽、宫颈、肺鳞癌中从癌巢周边到中央弥散分布.结论:不同的生长环境可能对鳞癌的分化、增殖影响不同.
作者:贾永华;李小薇;胡波;毛利民;吕申;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29例(36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平均随诊7.3个月(2~30个月),97.22%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1以上,术后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晶体前膜形成(16.7%),晶体后囊混浊(8.33%)和前房出血(2.78%).提出术中避开滤泡在颞上方或鼻上方手术切口及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和仔细选择好病例对手术效果十分重要.
作者:裘瑞英;张树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42例小肠出血的回顾性分析以及诊断方法的评估,寻求佳的诊断方法.结果:小肠钡剂X线检查阳性率19.3%,腹腔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68%,核素扫描阳性率83.3%,手术探查阳性率100%.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比较敏感的方法,小肠出血难以确诊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作者:陈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外科技术的代表,具有创伤小、痛苦轻、进食早、恢复快[1]、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我院普外科自1998年4月~2000年7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0例.由于正确掌握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练掌握手术技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金实;李克军;尚东;王洪江;王忠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取5例(男4,女1),21~37岁,死亡后12h内的人体两侧手鱼际肌组织5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研究了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人类鱼际肌中I型(慢缩)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59%~67%之间,平均为62%显著高于上肢其它各肌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P<0.05).鱼际肌的深、浅层间,多数肌I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除拇收肌横头右侧者显著高于左侧外,其余肌均未见显著的I型纤维侧别差异,结合肌电图和拇指功能,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者:马晓凯;刘绍壮;应福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楔形野深度和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电离室法分别测量15°、30°、45°和60°楔形板在1.5cm、5.0cm、10.0cm和15.0cm深度处的5cm×5cm、10cm×10cm、15cm×15cm和20cm×20cm4种照射野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楔形板角度增大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增大.对10cm×10cm照射野,在深度由1.5cm增加到15.0cm时,15°~60°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9%、3.4%、4.9%和6.1%;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也有一定影响.在5.0cm深度处,4种楔形野当射野由5cm×5cm增加到20cm×20cm时,楔形因子分别增大了0.6%、1.6%、1.1%和0.8%.结论:临床剂量计算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应予以修正,建议采用相对深度楔形因子;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作者:杨月琴;陈英海;刘亚奇;任洪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有机化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本身有完整的体系,涉及到化学中的许多学科.但它又要为学生学医学课程打下基础,要服从、服务于医学教育.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努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作者:李发胜;李明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初步探讨了无根根霉脂肪酶(Rhizopus arrhizus Fischer Lipase)的酶学性质及酯合成应用.结果表明:在不同表现形式下该酶具有不同的适pH、pH稳定性、适温度和热稳定性.当用胆盐处理发酵液,Tween-80处理菌体细胞时发现该脂肪酶活力分别提高3倍和3.5倍. 本文利用溶致液晶固定化的方法在有机介质中催化酯合成,固定化后该酶酯合成的反应速度比其游离态高30倍以上.适条件下,合成油酸-2-辛基十二烷酯的能力达5×10-5mol·hr-1·u-1
作者:孙宏丹;刘健杰;姚民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FGF促血管生成能力及与肉瘤恶性增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2例不同组织学分级肉瘤中bFGF、CD34、PCNA基因产物表达情况.结果:Ⅰ、Ⅱ、Ⅲ级肉瘤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10/17),92.9%(26/28),94.1%(16/17),Ⅰ级与Ⅱ、Ⅲ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计数CD34抗体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算得MVD低为3,高为113,平均为32.6,肉瘤中PCNA的表达强度分布为:-为5例(8%)、+为10例(16.1%)、++为31例(50%)、+++为16例(25.8%).bFGF与肉瘤的临床病理分级、MVD及PCNA的表达呈显著相关.结论:bFGF表达与肉瘤恶性度相关,相关性可能与bFGF促进血管形成和肉瘤细胞的增殖有关,检测bFGF表达可能为判断肉瘤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
作者:胡波;贾永华;李小薇;王波;毛利民;吕申;应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5年10月至2000年4月,采用瘤体周围压迫加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法治疗52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