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鳞癌的细胞角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产物表达的差异性,对研究肿瘤局部生长环境对肿瘤实质细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69例不同部位鳞癌(皮肤鳞癌9例、鼻咽鳞癌10例、喉鳞癌12例、食管鳞癌14例、宫颈鳞癌12例、肺鳞癌12例)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r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皮肤、食管鳞癌多为高分化鳞癌,鼻咽、肺鳞癌多为低分化鳞癌;CK在不同部位鳞癌的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皮肤、食管、喉、宫颈、肺;CK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由癌巢周边到中央表达逐渐增强,CK阳性细胞在鼻咽、肺鳞癌组织中散在分布;高分化鳞癌较低分化鳞癌表达强.PCNA的表达在鼻咽、肺鳞癌明显强于皮肤、食管鳞癌(P<0.05).PCNA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位于癌巢周边;在喉鳞癌中位于癌巢的周边到中层;在鼻咽、宫颈、肺鳞癌中从癌巢周边到中央弥散分布.结论:不同的生长环境可能对鳞癌的分化、增殖影响不同.
作者:贾永华;李小薇;胡波;毛利民;吕申;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组测定钠泵(Na+-K+-ATP酶)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脑含水量以及镁剂对其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与脑含水量增加,且均有显著性;治疗组(500mg/kgMgSO4)与对照组比较:Na+-K+-ATP酶活性增加、NO含量及脑含水量降低,且均有显著性.结论:MgSO4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及脑含水量,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永忠;王乃昌;聂志余;任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大灶脑梗死组22例,小灶脑梗死组25例,对照组20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发病后3d内及2周采静脉血,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后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伪足增多,聚集融合成片,α颗粒明显减少,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较大灶组低.2周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小灶组则明显恢复,2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PM-140浓度均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血浆GMP-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作者:聂志余;郑悦;吕广艳;何晓林;张仲慧;赵成艳;濮良忠;李连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其药敏状况、临床特征.方法:住院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用E-test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定,并测定产ESBLs菌株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12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中共检出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和4株大肠埃希氏菌,总检出率为8%;药敏结果亚胺培南100%敏感,舒普深敏感率分别为83%及50%,两者对氨( )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其他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达50%~100%.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产ESBLs菌株达8%,治疗上首选亚胺培南.
作者:文家斌;薛欣;王丽萍;聂大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消化道动力功能是消化系统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动力功能是由各个水平的平滑肌协调运动完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相当常见,除溃疡病、慢性胃炎、食管炎等常伴有动力障碍外,某些系统性疾病常伴随消化道动力功能发生改变,而在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病中,动力障碍可能是其基本的发病机理[1].因此有关专家预言消化道动力药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者:王君;邹原;宫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明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工流产与异位妊娠发病的关系,探讨异位妊娠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宫外孕患者744人,将各种主要相关因素即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流术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①各年间宫外孕发病无明显差异(P>0.05).1995年以后发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②1995年以后有IUD史者在宫外孕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有盆腔炎病史者比例明显上升(P<0.05).③盆腔炎及人流史在历年宫外孕患者比例中呈上升趋势,而IUD则明显下降.结论:①宫外孕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以年轻组发病增多.②慢性输卵管炎是宫外孕的常见原因之一.③IUD对异位妊娠的影响逐渐减小.④人流是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作者:修晓新;石红;赵丽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选用100例人胃活检标本,采用HE染色、Warthin-Starry和Giemsa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P感染情况及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反应.结果各型胃炎均见HP感染.HP总阳性率为34%,慢性活动性胃炎HP阳性率高,为64.29%,说明HP为引起胃炎病因之一.免疫细胞的反应可能与HP感染有关,其中浆细胞反应明显,可表达IgG、LgA和IgE,说明B细胞分化异常可能诱发胃淋巴瘤.
作者:王成芳;孙雷;王华新;石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栀子中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含量.采用YWG-C18柱,0.05mol/L磷酸氢二钠-甲醇(72∶28),用磷酸调节pH6.80为流动相,于240nm波长处检测,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0%,98.28%,RSD分别为1.05%,1.21%(n=5).本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曹晶萍;王艳蕾;贾玉杰;姜妙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正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认为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与慢性化、重症化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进行了本实验.本文对39例肝硬化、19例肝癌、23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AV-IgM、HBV标志物(HBVM)、抗HCV、抗HDV、及抗HEV的检测,发现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26例占32.8%,其中包括HBV+HEV10例、HBV+HCV14例、HBV+HAV5例、HBV+HAV+HCV2例,结果说明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已不容忽视,并对今后研究肝癌、肝硬化等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魏巍;李艳菊;范金芬;毕淑艳;陈艳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用电子学实验是医用电子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总学时的40%.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获得今后在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所必须的医用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并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医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实验教学目的,从1998年开始我们逐步对医用电子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42例小肠出血的回顾性分析以及诊断方法的评估,寻求佳的诊断方法.结果:小肠钡剂X线检查阳性率19.3%,腹腔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68%,核素扫描阳性率83.3%,手术探查阳性率100%.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比较敏感的方法,小肠出血难以确诊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作者:陈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降低糖尿病2型并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尿白蛋白增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51例,分为2组,氯沙坦组26例,服氯沙坦50mg每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25例不服氯沙坦,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血肌酐、血钾及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尿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降低不明显.结论:氯沙坦具有良好的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显著的肾保护作用.
作者:张春玉;李淑芬;张风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做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不仅担负着本科生、专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还担负着为基层医院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我科自199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进修医师培养工作,把进修医师工作纳入正规教学工作中去.我们认为,抓好进修医师工作,是教学和医药工作的需要,也是抓好安全行医、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梁战华;许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取5例(男4,女1),21~37岁,死亡后12h内的人体两侧手鱼际肌组织5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研究了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人类鱼际肌中I型(慢缩)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59%~67%之间,平均为62%显著高于上肢其它各肌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P<0.05).鱼际肌的深、浅层间,多数肌I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除拇收肌横头右侧者显著高于左侧外,其余肌均未见显著的I型纤维侧别差异,结合肌电图和拇指功能,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者:马晓凯;刘绍壮;应福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有机化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本身有完整的体系,涉及到化学中的许多学科.但它又要为学生学医学课程打下基础,要服从、服务于医学教育.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努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作者:李发胜;李明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采用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肠道引流术式进行移植手术50例,对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的12只大鼠进行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在前25例中,由于并发症在1周内死亡的大鼠10只,存活率为60%;在后25例中,对手术操作加以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1周内死亡2只,存活率达92%.结论: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有关.
作者:倪晓光;关凤林;刘忠;陈海龙;尚东;王长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楔形野深度和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电离室法分别测量15°、30°、45°和60°楔形板在1.5cm、5.0cm、10.0cm和15.0cm深度处的5cm×5cm、10cm×10cm、15cm×15cm和20cm×20cm4种照射野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楔形板角度增大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增大.对10cm×10cm照射野,在深度由1.5cm增加到15.0cm时,15°~60°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9%、3.4%、4.9%和6.1%;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也有一定影响.在5.0cm深度处,4种楔形野当射野由5cm×5cm增加到20cm×20cm时,楔形因子分别增大了0.6%、1.6%、1.1%和0.8%.结论:临床剂量计算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应予以修正,建议采用相对深度楔形因子;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作者:杨月琴;陈英海;刘亚奇;任洪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用常规方法制备电镜标本时,标本制备周期过长一直是影响临床应用电镜及时诊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相继利用微波辐射协助电镜标本进行固定、脱水、浸透及聚合,明显缩短了标本制备的时间,并且不影响组织细胞超微结构[1].
作者:吕广艳;高船舟;曲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其中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近年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对具有高危预后因素的乳腺癌病人进行积极的辅助治疗,也是提高乳腺癌病人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很多,较为经典的临床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淋巴结受累的数目多,程度广,受累部位高,预后差.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更为简便、直接的指标指导临床工作,如:雌孕激素受体、c-erbB-2等,这些指标反映了肿瘤的恶性转化、增值与分化等,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对影响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黄波;臧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T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所有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CT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9mm.结果:结肠癌的主要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肿块边缘不规则,侵及周围器官、肝转移及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结肠癌的位置.大小、范围,腔外肿块及远处转移均敏感,但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作者:郭冬梅;董志;李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