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黄波;臧玉华

关键词:乳腺癌, 预后, 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其中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近年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对具有高危预后因素的乳腺癌病人进行积极的辅助治疗,也是提高乳腺癌病人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很多,较为经典的临床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淋巴结受累的数目多,程度广,受累部位高,预后差.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更为简便、直接的指标指导临床工作,如:雌孕激素受体、c-erbB-2等,这些指标反映了肿瘤的恶性转化、增值与分化等,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对影响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进行综述.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29例(36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平均随诊7.3个月(2~30个月),97.22%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1以上,术后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晶体前膜形成(16.7%),晶体后囊混浊(8.33%)和前房出血(2.78%).提出术中避开滤泡在颞上方或鼻上方手术切口及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和仔细选择好病例对手术效果十分重要.

    作者:裘瑞英;张树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肉瘤恶性程度

    目的:探讨bFGF促血管生成能力及与肉瘤恶性增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2例不同组织学分级肉瘤中bFGF、CD34、PCNA基因产物表达情况.结果:Ⅰ、Ⅱ、Ⅲ级肉瘤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10/17),92.9%(26/28),94.1%(16/17),Ⅰ级与Ⅱ、Ⅲ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计数CD34抗体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算得MVD低为3,高为113,平均为32.6,肉瘤中PCNA的表达强度分布为:-为5例(8%)、+为10例(16.1%)、++为31例(50%)、+++为16例(25.8%).bFGF与肉瘤的临床病理分级、MVD及PCNA的表达呈显著相关.结论:bFGF表达与肉瘤恶性度相关,相关性可能与bFGF促进血管形成和肉瘤细胞的增殖有关,检测bFGF表达可能为判断肉瘤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

    作者:胡波;贾永华;李小薇;王波;毛利民;吕申;应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病人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各地区医疗费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关疾病医疗费用的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深化医疗费用体制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单病种住院医疗费用的研究,对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发挥其大的医疗效益和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的失度增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我们对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1999年的乳腺癌住院病人的费用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为合理地制定乳腺癌病人的住院费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周丽;刘启贵;宋桂荣;王桂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类鱼际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取5例(男4,女1),21~37岁,死亡后12h内的人体两侧手鱼际肌组织5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研究了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人类鱼际肌中I型(慢缩)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59%~67%之间,平均为62%显著高于上肢其它各肌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P<0.05).鱼际肌的深、浅层间,多数肌I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除拇收肌横头右侧者显著高于左侧外,其余肌均未见显著的I型纤维侧别差异,结合肌电图和拇指功能,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者:马晓凯;刘绍壮;应福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马内脑啡肽原mRNA长期高表达可能与癫痫易感性长期存在有关

    目的:观察海马内脑啡肽原mRNA长期高表达与癫痫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红藻氨酸癫痫模型制备癫痫发作动物,然后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中药蜈蚣粗提液(16mg/kg)灌胃.10d后再次给予同样剂量的KA检测癫痫发作易感性.结果:KA后给予蜈蚣粗提液可明显抑制动物癫痫发作易感性.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给予蜈蚣粗提液可防止KA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中脑啡肽原mRNA的高表达.结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中脑啡肽原基因的高表达很可能是癫痫发作易感性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陈紫薇;彭岩;张万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其药敏状况、临床特征.方法:住院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用E-test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定,并测定产ESBLs菌株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12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中共检出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和4株大肠埃希氏菌,总检出率为8%;药敏结果亚胺培南100%敏感,舒普深敏感率分别为83%及50%,两者对氨( )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其他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达50%~100%.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产ESBLs菌株达8%,治疗上首选亚胺培南.

    作者:文家斌;薛欣;王丽萍;聂大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位妊娠发病影响因素的变化

    目的:明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工流产与异位妊娠发病的关系,探讨异位妊娠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宫外孕患者744人,将各种主要相关因素即宫内节育器、盆腔炎、人流术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①各年间宫外孕发病无明显差异(P>0.05).1995年以后发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②1995年以后有IUD史者在宫外孕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而有盆腔炎病史者比例明显上升(P<0.05).③盆腔炎及人流史在历年宫外孕患者比例中呈上升趋势,而IUD则明显下降.结论:①宫外孕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以年轻组发病增多.②慢性输卵管炎是宫外孕的常见原因之一.③IUD对异位妊娠的影响逐渐减小.④人流是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作者:修晓新;石红;赵丽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灵芝发酵液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灵芝发酵液对荷瘤小鼠有关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U14瘤细胞荷瘤纯系BALB/C小鼠30只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灵芝发酵液治疗组、环磷酰胺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0只,观察灵芝发酵液对荷瘤鼠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TNF-α和NO等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灵芝发酵液能显著提高腹水型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P<0.01)及淋巴细胞增殖率(P<0.01),以及血清TNF-α和NO含量(均P<0.01).结论:灵芝发酵液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活性.

    作者:曹婧;黄敏;宁安红;石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大灶脑梗死组22例,小灶脑梗死组25例,对照组20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发病后3d内及2周采静脉血,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后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伪足增多,聚集融合成片,α颗粒明显减少,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较大灶组低.2周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小灶组则明显恢复,2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PM-140浓度均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血浆GMP-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作者:聂志余;郑悦;吕广艳;何晓林;张仲慧;赵成艳;濮良忠;李连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型肝炎病毒多重感染分检

    近年来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正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认为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与慢性化、重症化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进行了本实验.本文对39例肝硬化、19例肝癌、23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AV-IgM、HBV标志物(HBVM)、抗HCV、抗HDV、及抗HEV的检测,发现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26例占32.8%,其中包括HBV+HEV10例、HBV+HCV14例、HBV+HAV5例、HBV+HAV+HCV2例,结果说明肝炎病毒的多重感染已不容忽视,并对今后研究肝癌、肝硬化等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魏巍;李艳菊;范金芬;毕淑艳;陈艳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会(附170例报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外科技术的代表,具有创伤小、痛苦轻、进食早、恢复快[1]、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我院普外科自1998年4月~2000年7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0例.由于正确掌握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练掌握手术技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金实;李克军;尚东;王洪江;王忠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2例小肠出血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42例小肠出血的回顾性分析以及诊断方法的评估,寻求佳的诊断方法.结果:小肠钡剂X线检查阳性率19.3%,腹腔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68%,核素扫描阳性率83.3%,手术探查阳性率100%.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比较敏感的方法,小肠出血难以确诊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作者:陈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无根根霉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及酯合成的应用

    初步探讨了无根根霉脂肪酶(Rhizopus arrhizus Fischer Lipase)的酶学性质及酯合成应用.结果表明:在不同表现形式下该酶具有不同的适pH、pH稳定性、适温度和热稳定性.当用胆盐处理发酵液,Tween-80处理菌体细胞时发现该脂肪酶活力分别提高3倍和3.5倍. 本文利用溶致液晶固定化的方法在有机介质中催化酯合成,固定化后该酶酯合成的反应速度比其游离态高30倍以上.适条件下,合成油酸-2-辛基十二烷酯的能力达5×10-5mol·hr-1·u-1

    作者:孙宏丹;刘健杰;姚民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

    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实施乳腺癌个体化化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前提是将肿瘤细胞培养成活.为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取手术切除新鲜乳腺癌标本的瘤细胞进行体外短期培养,探索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的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乳腺癌病理类型与细胞成活率有一定关系,培养过程中避免污染和处理好消化过程非常重要.

    作者:王育生;张阳;吕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桅子中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含量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栀子中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含量.采用YWG-C18柱,0.05mol/L磷酸氢二钠-甲醇(72∶28),用磷酸调节pH6.80为流动相,于240nm波长处检测,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0%,98.28%,RSD分别为1.05%,1.21%(n=5).本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曹晶萍;王艳蕾;贾玉杰;姜妙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视进修医师工作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

    做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不仅担负着本科生、专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还担负着为基层医院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我科自199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进修医师培养工作,把进修医师工作纳入正规教学工作中去.我们认为,抓好进修医师工作,是教学和医药工作的需要,也是抓好安全行医、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梁战华;许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放疗楔形照射野深度和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楔形野深度和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电离室法分别测量15°、30°、45°和60°楔形板在1.5cm、5.0cm、10.0cm和15.0cm深度处的5cm×5cm、10cm×10cm、15cm×15cm和20cm×20cm4种照射野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楔形板角度增大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增大.对10cm×10cm照射野,在深度由1.5cm增加到15.0cm时,15°~60°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9%、3.4%、4.9%和6.1%;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也有一定影响.在5.0cm深度处,4种楔形野当射野由5cm×5cm增加到20cm×20cm时,楔形因子分别增大了0.6%、1.6%、1.1%和0.8%.结论:临床剂量计算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应予以修正,建议采用相对深度楔形因子;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作者:杨月琴;陈英海;刘亚奇;任洪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Na+-K+-ATP酶活性、NO的影响

    目的:探讨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组测定钠泵(Na+-K+-ATP酶)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脑含水量以及镁剂对其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与脑含水量增加,且均有显著性;治疗组(500mg/kgMgSO4)与对照组比较:Na+-K+-ATP酶活性增加、NO含量及脑含水量降低,且均有显著性.结论:MgSO4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Na+-K+-ATP酶活性,降低NO含量及脑含水量,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永忠;王乃昌;聂志余;任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自1995年10月至2000年4月,采用瘤体周围压迫加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法治疗52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采用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肠道引流术式进行移植手术50例,对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的12只大鼠进行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在前25例中,由于并发症在1周内死亡的大鼠10只,存活率为60%;在后25例中,对手术操作加以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1周内死亡2只,存活率达92%.结论: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有关.

    作者:倪晓光;关凤林;刘忠;陈海龙;尚东;王长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