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尚刚;代建华
目的 探讨髌韧带损伤(包括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等)彩超的诊断问题.方法 1996年3月至2010年11月本院收治21例髌韧带损伤患者.使用LOGIQ500和PHILIPS iu22型超声成像仪,应用频率为5~10 MHz变频线阵探头.采用直接法对称性扫查.结果 髌韧带急性完全断裂7例,部分断裂11例,腱鞘损伤16例,纤维束损伤12例,合并关节腔积液18例,膝部软组织血肿13例,陈旧性部分断裂3例.结论 超声检查髌韧带具有直观、无创、方便等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陈莹;任向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大鼠肝细胞的结构变化.方法 健康SD大鼠被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性急性肾损伤组(IAKI)和双肾切除组(BNx).成功制造IAKI模型后24 h经颈总动脉取血进行肾功能和肝功能检测;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大鼠的肝脏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性急性肾损伤的动物发生了急性肝损伤,肝功能受损.肝脏出现了大小不等坏死病灶.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为苍白样坏死、空泡样坏死、固缩性死亡以及细胞凋亡,其中以细胞坏死多见.结论 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和凋亡,但以细胞坏死为主.
作者:王宁;包翠芬;郭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Leptin)和载脂蛋白A5(apoA5)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62例PCOS门诊患者为研究组,正常人群26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FBG)、apoA5、空腹胰岛素(Fins)等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PCOS患者血清的瘦素、Fins和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poA5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PCOS血清apoA5水平与BMI、leptin、FINS、TG和HOMA-IR之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性.结论 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增高而apoA5含量降低,二者具有负相关,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作者:刘霞;郭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睾丸扭转的诊治经验,提高睾丸扭转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21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误诊8例,12例睾丸切除,9例睾丸复位固定,21例患者中均未行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随访6~30月,平均18 月,均未复发和发生对侧睾丸扭转.结论 睾丸扭转好发于青少年,且极易误诊,对青少年阴囊突发疼痛患者应首先考虑睾丸扭转.彩超检查对睾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扭转睾丸救治率的关键.
作者:袁晓亮;何小舟;许贤林;夏炜;薛钟;庄乾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于2010年开始大力督导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运用蒙脱石散联合利巴韦林.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至9月,未倡导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运用蒙脱石散联合利巴韦林的病例78例,与2010年同期已倡导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运用蒙脱石散联合利巴韦林的病例110例之间的对比分析.观察联合用药后,患儿药物平均应用的天数、病程时间、人均药物应用费用、治疗复发率、治疗效果、好转率、患者满意率等情况的变化.由此来探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联合用药后,患儿药物平均应用的天数、病程时间、人均药物应用费用、治疗复发率都降低了许多.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好转率、患者满意率等大大提高.结论 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蒙脱石散联合利巴韦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费佳丽;肖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将精制扑炎痛后的回收乙醇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再利用.方法 减压蒸馏用于精制扑炎痛后的废乙醇,称取大黄粗粉100 g,用300 Ml乙醇热回流提取(使回收乙醇占95%新鲜乙醇的比例为0:1、1:5、1:3、1:2、1:1),提取分离得到的蒽醌苷元进行薄层层析鉴定.结果 用各种比例乙醇提取的提取物Ⅰ分别展开的斑点与标准品大黄酸所对应的斑点Rf值相同,提取物Ⅱ分别展开的斑点与标准品大黄素所对应的斑点Rf值相同,提取物Ⅲ展开分别有两个斑点,一个与标准品大黄酚所对应的斑点Rf值相同,另一个与标准品大黄素甲醚所对应的斑点Rf值相同,初步确定提取物Ⅰ中有大黄酸成分,提取物Ⅱ中有大黄素成分,提取物Ⅲ中有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成分,且不存在其他杂质斑点.结论 回收得到的用于精制扑炎痛后的废乙醇可以用于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
作者:袁春玲;贾云宏;王亚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预测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LN-QY 株 VP2 蛋白的空间结构及其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 将已感染CSBV LN-QY 株的RNA作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该毒株结构蛋白 VP2 基因,再与pMD18-T载体连接,之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对经EcoRⅠ和BamH I双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获得LN-QY株VP2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建立VP2结构蛋白的3D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DNAStar软件中的Protean模块综合分析结构蛋白的柔性区域、亲水性、表面可能性以及抗原指数等参数.结果 VP2结构蛋白的空间构象比较规则,其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区域位于178-184,144-199,211-217氨基酸区段.结论 本研究为CSBV LN-QY 株VP2蛋白表位疫苗的设计以及血清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琳;钱爱东;毛靖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近中节掌、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从腕前区切取合适的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掌,背侧软组织缺损23例24指.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术后获随访,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手指功能按照总主动活动度/总主动屈曲度标准评定,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静脉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运好,成活率高,是修复手指近中节掌、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卢彬;胡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体表刺激法记录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电生理恢复的动态监测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术后2、4、6周通过足迹试验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通过体表刺激记录术侧腓肠肌CMAP,测量CMAP平均振幅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缺损组大鼠均未记录到CMAP,SFI约为-100;而假手术组大鼠均能记录到稳定的CMAP,SFI值0左右.夹伤组大鼠术后SFI逐渐恢复,术后6周时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坐骨神经夹伤后2周未记录到CMAP,4周时CMAP波幅较小,6周时CMAP振幅大约恢复到假手术组的80%,MCV大约是假手术组的58%.结论 通过体表刺激可稳定地记录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复合肌动作电位,因此体表刺激记录法可无创、动态地监测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神经传导电生理恢复.
作者:王亚先;胡文;杨令延;刘丹;张燕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总结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护理工作中发现的不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各项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 护患纠纷产生的主要矛盾是缺乏有效的沟通,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规范化的培训,尽力减少护患纠纷,降低儿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放心的优质服务.结论 通过总结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强化服务意识,进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张孟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影像和尸头解剖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中蝶窦的神经血管显示及其解剖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为该术式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方法 收集18 具新鲜尸头并通过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研究蝶窦解剖结构,同时对35例志愿者进行蝶窦CT平扫+增强扫描并进行CTVE三维重建,两方法均测量蝶窦到周围组织的距离,鞍底血管、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1)两种方法均能较好的测量蝶窦到周围组织的距离,除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外(P<0.05),其余均没有差异;(2)两种方法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的显示率上没有差异,但CT影像在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上高于尸头解剖(P<0.05),但其不能显示斜坡松质骨.结论 CT影像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中蝶窦的神经血管显示及其解剖定位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为术前单鼻孔经蝶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衣服新;常锐;马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对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意义.方法 使用Phillip 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对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 013例孕妇(孕22~28周)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随访引产或分娩后的结果,并与产前超声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 013例胎儿中共发现78例畸形胎儿,心脏畸形20例,颜面部畸形17例,神经系统畸形14例,泌尿系统畸形13例,内脏畸形9例,骨骼系统畸形3例,头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1例,染色体异常1例,其中漏诊4例,诊断符合率94.9%(74/78)漏诊率5.1%(4/78).结论 产前做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周,是筛查胎儿畸形重要时期,对于降低胎儿出生缺陷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3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病程1~5天,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男性68例,女性64例,其中高热42例,中等热78例,低热12例,头痛,肌肉酸痛86例,咳嗽79例,流涕,打喷嚏,鼻塞82例,咽痛68例,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4.5岁.
作者:赵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病情均为中度,血便或者粘液血便明显,病程10天~12年.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3±6.2)岁,降结肠病变3例,乙状结肠病变14例,直肠病变13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2.4±5.7)岁,降结肠病变2例,乙状结肠病变16例,直肠病变12例;两组患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硝唑20 mL、莲栀矾灌洗液40 mL日1次混合保留灌肠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2 KU溶入40 mL生理盐水中日1次加灌,保留时间2 小时.结果 试验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平均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保留灌肠能够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便症状,缩短病变出血时间,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胡尚刚;代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术中面神经功能保留的要点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2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32例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29例,次全切除3例,全切率为90.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87.5%),出院时面神经功能保留19例(59.4%).结论 熟练地掌握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预防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有效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赵红;郑丽;徐广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B细胞白血病后回本地要求化疗于2011年3月5日入我院.查体:体温36.6 ℃,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20/80 mmHg,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皮疹,无肝掌及蜘蛛痣,颈部及腋窝可触及黄豆粒大小数个淋巴结,质软,无压痛,无粘连,移动度可,胸骨无压痛,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予参芪扶正注射液(生产厂家:丽洙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批号:199900654;规格:250 mL/瓶)250 mL,1日1次,静脉滴注.第1天于输液2 分钟时,患者自感进液处沿血管走行有刺痛感,尚能忍受,局部无红肿及发热,无肢体麻木感,无寒战及发热,无头晕心悸及恶心呕吐,无进行性加重.
作者:李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因腋窝淋巴结切除、静脉回流障碍等原因导致的淋巴管受损所致的慢性肿胀状态,为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由于对乳腺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乳腺癌患者诊出数量及手术技术的改进,使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大幅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乳腺癌术后的并发症却困扰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淋巴水肿发病后多呈自行加重的趋势,同时由于患肢变形、肿胀,麻木沉重感,常使病人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2].就此,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倍受关注,而除了手术方法的改进,术后护理在预防淋巴水肿中一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宋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辅助腹腔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48名胃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进行腹腔化疗和静脉辅助化疗两种方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化疗的毒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生存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 胃癌肝转移加用腹腔化疗延长了生存时间,而毒副反应并不增加,效果较好.结论 胃癌肝转移静脉联合腹腔化疗,较单纯静脉化疗,疗效较好,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蔡鼎男;胡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从而导致相应的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造成局部坏死的一类疾病[1].睡眠是影响人类精神及躯体健康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尤为重要[2].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入院后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常出现各种睡眠障碍,使人感到不安、焦虑、疲乏、不适,其睡眠障碍发生率远高于一般病人,从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心肌梗死病人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高剑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骨关节面2~3 cm以内的松质骨及桡骨骨干远端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部分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桡骨远端骨折常常累及关节面,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腕关节的功能障碍.良好的复位是治疗的关键,而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切开复位后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大限度的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减少桡骨的短缩,甚至使用人工替代材料,大程度的恢复腕关节的功能.近年来,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针对各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不断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新文献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作一综述.
作者:曾锦浩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