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酸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胡亦猛;刘丹;齐志敏;王化洲

关键词:乙酸镁,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钙离子, 氧自由基, 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摘要:目的 观察乙酸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乙酸镁低剂量组、乙酸镁中剂量组、乙酸镁高剂量组,采用整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60min,实验终点时取血和心肌标本,分别测定血清中Mg2+浓度和CK活性和心肌组织Ca2+浓度、MDA、SOD含量及Na-K-ATP酶活性等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乙酸镁三个不同剂量组血清中Mg2+浓度升高,CK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Ca2+浓度降低,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及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乙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减轻心肌细胞钙超负荷,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有关.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取健康人外周血贴壁单核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不同种类的血清,培养7天后用CD83McAb标记DCs,SP法检测纯度,比较各组DCs的数量.此外,MTT法检测DCs激发T细胞增殖.结果 贴壁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七天后,获得高纯度的能强烈激发T细胞的DCs,而且其培养受细胞因子浓度及血清种类的影响.结论 用GM-CSF及IL-4可诱导人外周血贴壁单核细胞生成DCs,其培养受细胞因子浓度及血清种类的影响.

    作者:张莉;王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改进探讨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因其能在短的时间内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并能提供组织病理学检查,适于药物治疗失败的儿童,年轻女性及伴有结节或重度突眼的甲亢病人,但手术的危险性相对较大,并发症多,并未能广泛被患者所接受.据报道,甲亢术后复发与甲状腺血供无关,而与残留甲状腺腺体多少有关.自2001年以来,我们在传统手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应用保留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亢,即对保留的腺体有量的标准可循,又减少了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53例肝脏损伤诊治体会

    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肝脏损伤患者53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男41例,女12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0.2岁.来诊时间伤后0.5~12小时,平均5.5小时.

    作者:郑新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家兔扼死的血气分析及pH值变化

    扼死的法医学鉴定,常根据现场勘验、尸体外部征象、尸体内部征象、颈部特征性改变等,但对扼死的血气分析及pH值变化,目前很少见有专业书中记载或文献报道.为探讨扼死的血气分析及pH值变化及法医学意义,本文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椎间融合器(Cage)的出现及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各类腰椎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和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运用腰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共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刚;王一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4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观察与护理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病情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如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则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效护理,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5年11月对造成呼吸肌麻痹,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45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素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34例考试焦虑综合治疗临床报告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考试焦虑来访者34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34例来访者,2002年4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心理门诊筛查已排除其它疾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大于65分,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5±2.1)岁,症状为:考场上惶恐不安、大脑空白、胡乱答卷.头痛、呼吸急、心跳快、多汗、发抖、严重者回避或逃离考场.

    作者:张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43岁,女性,偶然发现双侧乳腺晕外上方对称性包块.左侧1.5cm×2.0cm,右侧1.0cm×1.5cm.两个月后包块明显增大,有胀痛感.于1999年2月4日就诊于某院.经B超检查为双侧乳腺内实质性肿块,有分叶,左侧3.0cm×3.0cm,右侧3.5cm ×3.5cm.肝脾及腹腔均未见淋巴结.行双侧乳腺内肿块活检,病理为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B系来源.于1999年3月12日经北京某院行CHOP方案(CTX+VCR+ADM+PDD)化疗,21天一周期,连续2周期.双侧乳腺内肿块缩小.于1999年4月21日患者右侧外展神经麻痹.血常规:血细胞22.4×109/L,红细胞2.57×10 12/L,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31×109/L.

    作者:王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恩丹西酮对静脉芬太尼术后镇痛患者胃肠动力影响的观察

    手术后患者常利用芬太尼进行经静脉途径自控镇痛(PCIA)治疗,但在达到良好镇痛镇静的同时,也会出现恶心呕吐(PONV)的不良反应.恩丹西酮是一种新型强效止吐剂,但有抑制胃肠蠕动的副作用.本研究拟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恩丹西酮对芬太尼PCIA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王道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早期脑组织中NO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缺血早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通过影响脑组织中一氧化氮水平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而产生的对神经元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动物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模型对照组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由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制成.在缺血4小时后进行相邻区域切片的nNOS免疫组化及HE染色,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匀浆中NO和nNOS的含量.结果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脑组织缺血损害的范围;与模型组相比,脑缺血4小时后DCSI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脑组织匀浆中NO及nNOS的含量都明显降低(P<0.01).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有可能是通过降低脑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从而降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而产生对大鼠脑缺血早期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世强;于洪儒;王洪新;杨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安氏Ⅰ类拔牙与非拔牙病例牙弓宽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国内外许多研究[1]报道了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后,保持尖牙与磨牙区一定宽度与稳定性有关.本研究选取安氏Ⅰ类病例通过拔牙、非拔牙、非拔牙扩弓方法进行矫治,探讨其牙弓宽度的变化.

    作者:袁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我科5年来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210病例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锦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自1999年5月至2005年3月住院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10例,其中男132例,女78例,平均年龄42岁,均符合以下条件:(1)病例原始记载完备;(2)鼻窦冠状位CT扫描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3)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鼻息肉.

    作者:张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应用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体会

    2003年以来,我院应用G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经随访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3例,车祸伤21例,重物压砸伤12例.完全截瘫2例,不完全截瘫19例,无神经损害10例.骨折节段:T115例、T1211例、L111例、L2 2例、L31例、L41例.骨折类型按Denis三柱理论分类:爆裂骨折23例、屈曲压缩骨折5例、骨折脱位型3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手术距受伤时间2 h~8 d,平均2~3 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

    作者:王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心衰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房颤46例,效果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俊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小儿麻醉需要更加完善的镇痛和镇静,以力求麻醉的平稳.作者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米俊萍;秦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向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主要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过度沉积,主要是结缔组织成分合成增加及其降解减少造成的[1].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防治策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和抑制ECM合成,促进ECM降解,成为当今抗肝纤维化的关键措施[2].本文就肝纤维化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贞;程留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Meckel腔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其比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涉及Meckel腔相关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0例,开颅切除大脑,手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Meckel腔及其比邻结构.结果 Meckel腔是由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部分突入的硬脑膜陷凹,腔内容纳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池.Meckel腔由上下、前后和内外侧壁构成,其中内侧壁与海绵窦外侧壁相贴,并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比邻.Meckel腔上腔深(14.39±1.37)mm、下腔深(14.95±1.18)mm、宽(12.14±0.64)mm、厚(5.45±0.53)mm;三叉神经节长(11.90±1.16)mm、宽(10.04±1.24)mm、厚(3.44±0.74)mm.结论 Meckel腔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师林;衣服新;孔令常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儿静脉采集血标本方法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个月至3岁的患儿,共1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平均年龄8.4个月,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方法.B组(80例)平均年龄8.2个月,采用从留置针中滴血收集标本的方法.所有操作者均是我科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采血成功的判断标准为一针见血,顺利抽出需要血量.

    作者:赵丽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肾小体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肾小体细胞增殖的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胚龄和生后日龄小鼠肾脏做常规光、电镜标本,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发育阶段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Ⅰ和Ⅱ期肾小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呈PCNA强阳性反应,Ⅲ、Ⅳ期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在Ⅴ期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少见.电镜观察所见:早期肾小体(Ⅰ、Ⅱ)所有细胞核分裂相机率均高,Ⅲ期肾小体中的内皮细胞、足细胞核分裂相机率高,Ⅳ期肾小体中只见到内皮细胞核分裂相.结论 研究结果说明细胞增殖在小鼠肾小体发育、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旭;郭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CT脑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而多层螺旋CT的问世,特别是近年出现的16层螺旋CT,使CTA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安全和简便.我院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陈雷鸣;王志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