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秋;王旭;郭敏
目的了解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小鼠肾小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α-SMA与肾小体发育成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胚龄小鼠肾小体的α-SMA的表达.结果α-SMA在小鼠肾小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早期肾小体无表达,近成熟肾小体系膜区强阳性表达,成熟肾小体的阴性表达.结论α-SMA在小鼠肾小体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肾小体内α-SMA的表达是短暂的发育现象,与肾小体系膜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
作者:房艳;郭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6例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由使用猪胰岛素向人胰岛素转换后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对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喉癌的化学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5-氟尿嘧啶3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2ml腹腔注射,连续给药7天后改为隔日给药,治疗后30天实验结束.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特性和裸鼠体重增长值及移植瘤的光镜和电镜切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较对照组缓慢,瘤体积和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5-FU可有效抑制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治疗前后裸鼠体重增长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光镜和电镜观察治疗组移植瘤主要呈坏死改变.结论 5-氟尿嘧啶可有效抑制人喉癌细胞系Hep-2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体积抑瘤率为60.70%,重量抑瘤率达65.95%.抗肿瘤作用的主要形态学改变主要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导致细胞的坏死.
作者:王英;王雪峰;侯金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病人支架置入术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支架置入术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人35例,以同期行冠脉造影病人1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样,用EL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结果术后炎性因子较术前升高明显(P<0.01),高危病变组和中危病变组的IL-8和CRP高于低危病变组(P>0.05);CGC组和CGB组高于CGA组(P<0.05).结论 PCI导致冠脉局部炎性反应增强,危险病变及复杂操作病变炎性反应程度亦高.
作者:张小毳;陶贵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Ibuprofen,Ibu)对大鼠脑室内注射Aβ25-35所致海马损伤及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灌胃给予Ibu(7.5,15mg·kg-1)连续应用3w,脑室内注射Aβ25-35 (5μL, 2M),注射后1w,取脑组织,进行尼氏(Nissl)染色和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浸润情况.RT-PCR 分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脑室内注射Aβ25-35可引起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浸润及锥体神经元的损伤,同时伴有iNOS mRNA表达增加.Ibu(7.5,15mg·kg-1,连续应用4w)能减轻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浸润,抑制Aβ25-35引起的iNOS mRNA表达增加.结论 Ibu能够通过抑制Aβ25-35引起的iNOS mRNA表达,减轻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损伤.
作者:范莹;闫恩志;齐志敏;包翠芬;金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缺乏典型症状者约占1/3,易误诊,应引起基层医生的高度警惕.现对我院不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32例进行误诊原因分析,以加强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对本病的误诊和漏诊.
作者:位学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豆甙元对去卵巢大鼠的子宫阴道重量、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大豆甙元组,每组10只,给药六周后处死大鼠,分离摘取子宫、阴道并称取湿重,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大豆甙元能使去卵巢大鼠子宫及阴道的重量增加,上皮增厚,但作用弱于雌激素.结论大豆甙元具有雌激素活性,对去卵巢大鼠的子宫及阴道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师莉莉;薛晓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淋巴管灌注标本的材料原则上越新鲜越好,特别是成人四肢的浅淋巴管的灌注,因其行程长、管径较细,注射剂容易受阻,要求在死后1~6 h内进行灌注才能成功.但由于新鲜尸体的来源非常短缺,无法制作更好的浅淋巴管标本,这样我们采取了用家兔代替,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刘学;张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以往应用红霉素治疗,需2周左右,才能达到临床治愈,且常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尤其在静脉滴注时,不仅胃肠道反应明显,还会有静滴局部疼痛等,使患儿遭受疾病以外的痛苦.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克拉霉素口服治疗支原体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与红霉素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晓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如不进行溶栓治疗,深静脉栓子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易并发血栓后综合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为有效拦截栓子的方法[1],应用溶栓药物对LEDVT患者进行治疗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13例LE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尿激酶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德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绝经后阴道流血(PMB)是老年妇女常见的症状,为探讨其原因,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于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的108例PMB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固定性下斜视临床上极为少见,我科对 1例患者进行了分次手术,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车慧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静脉留置套管针(简称套管针或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年广大医护人员已经认识到其优越性,在减少液体外渗,减少穿刺次数等方面优于头皮针输液.我院自1998年引进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应用于ICU病人输液中收到良好的输液效果.现将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丽;王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0~2003年,我科利用颊肌瓣充填鼻底治疗萎缩性鼻炎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血管性头痛,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很多,迄今还没有理想的药物.我们于2004年l月至2004年7月应用丽珠脑力隆治疗偏头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闵连秋;刘媛媛;马维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癌早期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研究肺癌的早期转移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肺癌的转移是宿主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受不同的基因组的控调.近年来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发现一类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基因.由于这类基因的失活、突变或表达异常,终导致肿瘤的转移,表明这类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抑制肿瘤细胞侵袭性和转移表达作用,称为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目前,研究较多的转移抑制基因有nm23,TIMP和WDNMI等.我们就近年来国内外nm23与肺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杜亚明;王中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病理过程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与创伤性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大鼠60只,伤后4h、8h、24h、48h、和72h组.在大鼠中度冲击加速性损伤模型中,以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QP4蛋白表达,并进行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4h即出现内皮细胞肿胀、紧密连接开放、细胞器变形、血管周围水肿等超微结构损伤征象,脑的含水量亦然(P<0.05),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同时AQP4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01),24h达到低,48h有所回升,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呈负性相关(r=-0.710 ,P=0.01).结论大鼠脑外伤后AQP4早期的迅速下调,是机体对脑损伤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推测其具有一定阻止血脑屏障破坏、减轻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脑水肿的作用.
作者:孙爱刚;刘美菊;衣服新;李付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常发生在颈椎骨脱位之后,是一种特殊的脊髓即刻损伤,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14例,采用早期手术减压及术中冰水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各种磁性附着体不断被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Magfit磁性附着体由一只闭路永磁体与一只衔铁组成,以两者之间稳定磁吸引力来固定义齿,其中磁铁嵌入义齿的粘膜面,衔铁与核桩通过铸造嵌接固定在牙根内.与传统固位体相比,Magfit磁性附着体能显著减少基牙所受侧向力和扭转力的影响,从而减轻基牙负担,而且体积小,口腔内不暴露金属,美观、耐用.为了了解Magfit磁性附着体的静磁场磁通密度,为临床应用Magfit磁性附着体修复牙列缺损或缺失提供数据,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作者:方明;屈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血管壁损伤、血流状态改变、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栓形成而发病.海绵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常有眶部、鼻窦、上面部化脓性感染或全身感染[1].我院于2004年3月收治的1例海绵窦血栓患者,属继发于鼻窦感染,入院时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先后出现了球结膜高度水肿致眼睑闭合不全、继发性癫痫、应激性溃疡、疱疹病毒感染等合并症.但经过19d的救治与护理,患者神志转清,生命体征平稳,痊愈出院.临床海绵窦血栓形成患者较少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馨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