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丁华;姚军;王晓柳;汤元妃;鲍章法;王樟富;干伟群;茅海燕;Robert E Fontaine;曾光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马关县苗族村寨2005年10月16日~11月12日麻疹爆发的原因.方法 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鼻咽拭子和尿标本,分离麻疹病毒;采集现症病例和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119例麻疹分布于4个村.年龄小的8月龄,大32岁,0~13岁占84.87%.现症病人63.16%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31.58%免疫史不详.疫区301名儿童MV接种率88.37%,疫苗效力88.79%,麻疹感染人群中62%有接触史.患者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率59.09%,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61.76%.分离到麻疹病毒4株,基因型为H1.结论 马关县苗族村寨发生的经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证实的麻疹疫情,由于卫生院报告疫情滞后,部分村寨存在免疫空白,MV接种不落实导致爆发.麻疹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应引起重视.
作者:赵智娴;丁峥嵘;张杰;熊庆;宁岚;李立群;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报告等存在的问题,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3所医院2004年部分出院诊断为乙肝的住院病历.结果 急性乙肝的诊断混杂了慢性乙肝、疫苗免疫者、病后免疫者;慢性乙肝的诊断混杂了急性乙肝、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疫苗免疫者、病后免疫者;乙肝的诊断包括了慢性乙肝、HBsAg携带者、病后免疫者.诊断为乙肝的患者更多地混杂了HBsAg携带者;上报的乙肝病例以慢性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为主(占70.3%),重报占9.01%,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限平均为3.09d.结论 未严格执行乙肝的诊断标准;从报告病例中,无法估计乙肝的发病率水平.
作者:孟蕾;郝爱华;卢欣婷;王旭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深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问题也日趋明显.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系统和认定模式.现结合目前中国在预防接种副反应认定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外文献,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截止到1999年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初步看法.
作者:罗凤基;李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或亚型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2004年用健康产婴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羧基(COOH)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定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分析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 2003年和2004年各分离麻疹病毒3株(XJ03-26、XJ03-27、XJ03-74;XJ04-146、XJ04-150、XJ04-152),除XJ03-26株与沪191株核苷酸差异<1%,属疫苗相关株A基因型外,其余5株均为H1基因型.其中XJ03-27、XJ03-74、XJ04-150、XJ04-152与H1b参考株China9322的核苷酸差异为0.5%~1.6%,同属于H1a亚型;XJ04-146与H1b参考株China947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属于H1b亚型.4株H1a毒株分属两组(即XJ03-27与XJ04-150,XJ03-74与XJ04-152),每组内毒株N基因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几近相同或无差异.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2004年流行的麻疹病毒以H1a亚型为主,亦存在H1b亚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间存在较大基因变异,不同年份存在相同麻疹病毒的持续循环传播,需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及病毒学监测.
作者:杨学磊;张燕;孙荷;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现在世界上仍有4个国家未阻断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WPV)的传播,其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区.尽管2006年这2个国家报告的WPV感染病例都有增加,但传播地区局限,且病毒基因多样性有所降低.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控制麻疹疫情的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前后麻疹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海南省2006年在麻疹流行初期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Ⅱ级预案,在15d内对1 939 237名儿童进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6.6%,麻疹发病降到前5年平均发病水平以下.与其它流行年比较麻疹流行期明显缩短,削平了流行高峰,流行强度明显下降.结果 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麻疹流行初期开展MV强化免疫能迅速控制麻疹的流行,减少麻疹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和社会经济的损失.
作者:符振旺;孙莲英;曾昭长;曾雪霞;何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1990~2006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疫苗(HepA)使用原则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0~2006年中国甲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的人群,尤其是≤19岁、≤5岁年龄段发病构成比较低,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有上移现象.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并呈现男女发病比升高的趋势.1990~2006年甲肝发病人数多的是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甲肝病例职业构成中农民由1990~1994年的29.51%逐渐增加到2005~2006年的38.94%,高为2000~2004年占39.45%,学生比例略有减少,散居儿童和工人的发病构成由1990~1994年的分别占19%、12%,减少为2005~2006年的8%、6%.结论 中国由甲肝的高发区向中、低发区过渡,规范的接种HepA是控制甲肝的主要措施.
作者:隨海田;梁晓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5年4月20日上午,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某医院报告,在儿童接种疫苗时误将流行性乙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JEV)当作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于出生53d的婴儿.现将调查处理经过及半年来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翁阿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11岁,于2004年10月11日下午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1ml(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40626-01,有效期至2005-08-25).接种当日查体无接种疫苗禁忌证.当时接种1 672人,除1人发生异常反应外,其余学生无异常反应.
作者:谢高福;张佩如;罗建伟;刘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麻疹流行状况,探讨消除麻疹策略.方法 对贵州省2003~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年全省共报告麻疹18 943例,呈高度散发,<10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3.5%,发病高峰在3~6月.2005年确诊病例发病率0.49/10万(191例),比2003年下降了97.6%,报告麻疹病例中>1/3是风疹.1岁和<7岁确诊病例分别占总确诊病例的29.3%和69.1%,其中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的分别占80.4%、67.4%.结论 MV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为保持MV强化免疫取得的成果,应切实做好18~23月龄儿童MV复种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使漏种儿童得到补种的机会;加强麻疹监测,提高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比例,同时在3~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
作者:朱青;杜雯;李胜;徐飞;吴升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女,2005年5月19日出生,第1胎第1产,双胞胎,出生体重2.5kg,足月剖宫产.2005年6月9日,在某预防接种门诊,经预检无异常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内接种卡介苗0.1ml.
作者:顾卓;薄祥国;吕广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面积31 659km2,辖6个乡(镇,下同),96个行政村,25 823人,平均气温11.8℃.2006年8月20日~10月24日发生麻疹流行,报告麻疹304例,报告发病率117.72/万,是近23年来麻疹发病人数多的一年,无死亡病例.
作者:胡永红;卓玛央金;王洪举;胡松林;李成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6年1~6月邹平县邹魏工业园发生了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风疹流行.现简报如下.
作者:张成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实验室封存是全球消灭脊灰后阶段主要的策略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脊灰野病毒广泛存在,并有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绝对的脊灰野病毒封存不可能证实,脊灰野病毒封存的目标是大限度地减少脊灰野病毒由实验室向社区环境扩散.有效的封存要有标准的客观评估方法和实施过程评估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阶段脊灰野病毒的封存,中国已完成第一阶段第一步脊灰野病毒封存.
作者:潘伟毅;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接种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MV,病毒滴度≥3.3lgCCID50/ml,0.5ml/剂次)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209名8~12月龄未接种过MV的健康儿童作为试验组,63名1~2岁在观察期间不接种任何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MV安全性观察,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试验组儿童血清抗体.结果 接种MV后无即时反应和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热率为29.19%,以低、中热为主;皮疹发生率为4.78%.接种MV后HI抗体阳转率为98.46%,几何平均滴度为1:29.38.结论 M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韩悦;陈海平;于艳;毕学娟;孙静;常琳;郭军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流行性感冒(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的安全性.方法 在天津市进行开放式临床观察,受试者为18~60岁和>60岁健康人,每个年龄组均>110人.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0.5ml/支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接种后分别于30min内和24、48、72h观察不良反应,直至不良反应消失.结果 实际接种并完成临床安全性观察225人,男女性别比为1:0.96,平均年龄59岁(18~96岁).共发生不良事件14例,其中13例为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13/225).主要是局部疼痛、红肿、瘙痒及硬结,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12/22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225).结论 本次观察未见由疫苗引起新的不良反应,亦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及罕见不良反应.
作者:单爱兰;李琳;陈静;高璐;吴伟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意见书.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预防接种(多为私营机构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意见书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意见书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作者:杨俊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解海北藏族自治州1~3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开展了调查,现简报如下.
作者:英措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