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娴;丁峥嵘;张杰;熊庆;宁岚;李立群;李勇
目的 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方法 对国内1998年3月~2007年3月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有关MV效力的研究文献,根据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7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均为MV效力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MV效力为82.9%[95%可信区间(CI)66.5%~91.7%],低年龄儿童MV效力为85.2%(95%CI:65.2%~93.7%),高年龄儿童MV效力为65.7%(95%CI:42.3%~79.6%).结论 MV效力低于理论的95%,提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流行,应提高和维持高水平的MV初免和复种接种率.
作者:仲四清;江建平;李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1990~2006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疫苗(HepA)使用原则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0~2006年中国甲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的人群,尤其是≤19岁、≤5岁年龄段发病构成比较低,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有上移现象.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并呈现男女发病比升高的趋势.1990~2006年甲肝发病人数多的是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甲肝病例职业构成中农民由1990~1994年的29.51%逐渐增加到2005~2006年的38.94%,高为2000~2004年占39.45%,学生比例略有减少,散居儿童和工人的发病构成由1990~1994年的分别占19%、12%,减少为2005~2006年的8%、6%.结论 中国由甲肝的高发区向中、低发区过渡,规范的接种HepA是控制甲肝的主要措施.
作者:隨海田;梁晓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5年4月上、中旬,广东省深圳市两所民办小学发生麻疹爆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青山;单芙香;刘跃红;谭洁;卢紫燕;曾华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麻疹爆发原因,以控制爆发.方法 对2005年3~5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集团的一起成人麻疹爆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抗体,并运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原学上明确病因及病毒来源,同时结合血清流行病学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流行因素.结果 这次爆发共报告麻疹314例,全县罹患率52.1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该集团园区内,发病264例,园区罹患率为293.34/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成人(占92.04%),16~30岁占81.53%,≤15岁人群占7.96%;男女性别比为1.62:1.麻疹病毒分离鉴定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亚型,以H1a为优势亚型,H1b为外来输入亚型.新加入集团的流动务工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9.00%和1:372.结论 该次麻疹爆发是一起典型具有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成人麻疹爆发,为外来输入病毒株造成的传播,与易感人群聚集和其它内外环境等流行因素有关.
作者:许青;徐爱强;宋立志;王常银;张秀敏;曹国强;张丽;肖作奎;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麻疹流行状况,探讨消除麻疹策略.方法 对贵州省2003~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年全省共报告麻疹18 943例,呈高度散发,<10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3.5%,发病高峰在3~6月.2005年确诊病例发病率0.49/10万(191例),比2003年下降了97.6%,报告麻疹病例中>1/3是风疹.1岁和<7岁确诊病例分别占总确诊病例的29.3%和69.1%,其中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的分别占80.4%、67.4%.结论 MV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为保持MV强化免疫取得的成果,应切实做好18~23月龄儿童MV复种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使漏种儿童得到补种的机会;加强麻疹监测,提高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比例,同时在3~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
作者:朱青;杜雯;李胜;徐飞;吴升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2004~2005年对7个县(区)随机采集726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抗体监测.结果 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4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 007.69,2005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2004年.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部分地区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存在薄弱环节.
作者:甄晓荣;付鸿;张晓曙;吴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现在世界上仍有4个国家未阻断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WPV)的传播,其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区.尽管2006年这2个国家报告的WPV感染病例都有增加,但传播地区局限,且病毒基因多样性有所降低.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接种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MV,病毒滴度≥3.3lgCCID50/ml,0.5ml/剂次)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209名8~12月龄未接种过MV的健康儿童作为试验组,63名1~2岁在观察期间不接种任何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MV安全性观察,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试验组儿童血清抗体.结果 接种MV后无即时反应和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热率为29.19%,以低、中热为主;皮疹发生率为4.78%.接种MV后HI抗体阳转率为98.46%,几何平均滴度为1:29.38.结论 M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韩悦;陈海平;于艳;毕学娟;孙静;常琳;郭军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定期修订0~18岁人群的免疫程序,以便使其适应当前疫苗生产的变化,包括一些新注册的疫苗.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吉林省2006年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MV)应急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病原学监测资料、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人群麻疹抗体资料、2006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综合分析MV应急免疫效果.结果 吉林省2006年麻疹流行病毒为H1基因型,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6.76%,快速评估接种率为98.20%,应急免疫后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7.6%,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对8月龄~14岁人群进行MV应急免疫,能迅速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降低麻疹发病.
作者:陈超;周剑惠;田鑫;郑文毅;林琳;张运祥;曹凤瑞;李大强;刘影;王爽;常新;程涛;韩春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5年4月20日上午,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某医院报告,在儿童接种疫苗时误将流行性乙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JEV)当作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于出生53d的婴儿.现将调查处理经过及半年来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翁阿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马关县苗族村寨2005年10月16日~11月12日麻疹爆发的原因.方法 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鼻咽拭子和尿标本,分离麻疹病毒;采集现症病例和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119例麻疹分布于4个村.年龄小的8月龄,大32岁,0~13岁占84.87%.现症病人63.16%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31.58%免疫史不详.疫区301名儿童MV接种率88.37%,疫苗效力88.79%,麻疹感染人群中62%有接触史.患者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率59.09%,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61.76%.分离到麻疹病毒4株,基因型为H1.结论 马关县苗族村寨发生的经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证实的麻疹疫情,由于卫生院报告疫情滞后,部分村寨存在免疫空白,MV接种不落实导致爆发.麻疹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应引起重视.
作者:赵智娴;丁峥嵘;张杰;熊庆;宁岚;李立群;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解海北藏族自治州1~3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开展了调查,现简报如下.
作者:英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女,2005年5月19日出生,第1胎第1产,双胞胎,出生体重2.5kg,足月剖宫产.2005年6月9日,在某预防接种门诊,经预检无异常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内接种卡介苗0.1ml.
作者:顾卓;薄祥国;吕广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11岁,于2004年10月11日下午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1ml(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40626-01,有效期至2005-08-25).接种当日查体无接种疫苗禁忌证.当时接种1 672人,除1人发生异常反应外,其余学生无异常反应.
作者:谢高福;张佩如;罗建伟;刘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法律责任特殊,各方均不存在过错.公民为了公共健康利益接种疫苗,让受种者单独承担不幸有失公平,因此应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前出台的补偿实施细则及赔付标准大多数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受种者难以得到等同丧失利益的救济,免疫规划工作也因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该文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描述了中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尚鹏辉;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或亚型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2004年用健康产婴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羧基(COOH)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定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分析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 2003年和2004年各分离麻疹病毒3株(XJ03-26、XJ03-27、XJ03-74;XJ04-146、XJ04-150、XJ04-152),除XJ03-26株与沪191株核苷酸差异<1%,属疫苗相关株A基因型外,其余5株均为H1基因型.其中XJ03-27、XJ03-74、XJ04-150、XJ04-152与H1b参考株China9322的核苷酸差异为0.5%~1.6%,同属于H1a亚型;XJ04-146与H1b参考株China947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属于H1b亚型.4株H1a毒株分属两组(即XJ03-27与XJ04-150,XJ03-74与XJ04-152),每组内毒株N基因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几近相同或无差异.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2004年流行的麻疹病毒以H1a亚型为主,亦存在H1b亚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间存在较大基因变异,不同年份存在相同麻疹病毒的持续循环传播,需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及病毒学监测.
作者:杨学磊;张燕;孙荷;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在麻疹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的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 017例,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检测血清标本10 041份,全省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7.14%,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43%.2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符合率为98.10%;麻疹IgM抗体再证实标本符合率为90.76%.2005年省CDC麻疹实验室接受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和再证实标本复核检测,成绩均为100分.全年共收检106份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25株麻疹病毒,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 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在麻疹病例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管理.
作者:郑焕英;刘冷;郭雪;柯昌文;吴承刚;蒋小泓;朱贞;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控制麻疹疫情的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前后麻疹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海南省2006年在麻疹流行初期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Ⅱ级预案,在15d内对1 939 237名儿童进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6.6%,麻疹发病降到前5年平均发病水平以下.与其它流行年比较麻疹流行期明显缩短,削平了流行高峰,流行强度明显下降.结果 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麻疹流行初期开展MV强化免疫能迅速控制麻疹的流行,减少麻疹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和社会经济的损失.
作者:符振旺;孙莲英;曾昭长;曾雪霞;何剑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