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莉
目的 了解1990~2006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疫苗(HepA)使用原则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0~2006年中国甲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的人群,尤其是≤19岁、≤5岁年龄段发病构成比较低,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有上移现象.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并呈现男女发病比升高的趋势.1990~2006年甲肝发病人数多的是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甲肝病例职业构成中农民由1990~1994年的29.51%逐渐增加到2005~2006年的38.94%,高为2000~2004年占39.45%,学生比例略有减少,散居儿童和工人的发病构成由1990~1994年的分别占19%、12%,减少为2005~2006年的8%、6%.结论 中国由甲肝的高发区向中、低发区过渡,规范的接种HepA是控制甲肝的主要措施.
作者:隨海田;梁晓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北京市≤2岁麻疹病例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调查2005年≤2岁麻疹病例,收集就诊情况、母亲相关信息,与麻疹个案调查表整合分析.结果 母亲曾患麻疹与病例患麻疹有显著关系,病例在发病前潜伏期内及病后传染期内有就诊史的,占调查人数的27.2%和94.6%,且>50%患者首选医院是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到传染病医院就诊次数仅占发病后就诊总人次的45.6%.结果 ≤2岁麻疹病例表现出医院聚集性,存在医院内感染的可能.
作者:刘东磊;孙美平;侯文俊;徐若辉;张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麻疹爆发,现将北京市海淀区2005~2006年发生的7起麻疹爆发报告如下.
作者:富继业;董淑兰;刘洪喜;徐若辉;汪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意见书.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预防接种(多为私营机构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意见书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意见书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作者:杨俊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国2004~2006年风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5/10万、1.95/10万、2.84/10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15岁儿童风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6年总病例数的78.70%、75.34%、66.66%,15~35岁人群风疹病例构成比从2004年的19.08%增加到2006年的31.34%.结论 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控制风疹策略,合理使用风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控制风疹爆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樊春祥;梁晓峰;周玉清;殷大鹏;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某女,2005年2月2日出生.2005年5月2日17:00,经体检、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无接种禁忌证后,于臀部肌内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203-1,失效期2005年8月)0.5ml,注射后观察1h未发现不良反应,又于18:30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2271-1,失效期2006年2月)1粒.当晚22:00患儿烦吵不安,持续约1 h后逐渐入睡.5月3日5:00,患儿祖母拟给小孩喂米糊,发现患儿鼻腔、口腔出现白沫,脸色苍白,紫绀,四肢冰冷,立即送县医院,经医生诊断患儿已死亡.
作者:郑高;贾微;叶丽萍;陈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吉林省2006年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MV)应急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病原学监测资料、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人群麻疹抗体资料、2006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综合分析MV应急免疫效果.结果 吉林省2006年麻疹流行病毒为H1基因型,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6.76%,快速评估接种率为98.20%,应急免疫后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7.6%,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对8月龄~14岁人群进行MV应急免疫,能迅速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降低麻疹发病.
作者:陈超;周剑惠;田鑫;郑文毅;林琳;张运祥;曹凤瑞;李大强;刘影;王爽;常新;程涛;韩春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利用SPSS软件清理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数据的方法.方法 利用SPSS 13.0 Frequencies、Identify Duplicate Cases、Sort和Select四个功能模块查找可疑数据.结果 SPSS统计软件能够完成对异常数据、缺失值、重复数据、相关变量之间的逻辑检查与清理.结论 SPSS软件可有效地检查出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的可疑数据,通过清理数据可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数据质量.
作者:曹玲生;刘大卫;郭飚;曹雷;殷大鹏;王华庆;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实验室封存是全球消灭脊灰后阶段主要的策略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脊灰野病毒广泛存在,并有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绝对的脊灰野病毒封存不可能证实,脊灰野病毒封存的目标是大限度地减少脊灰野病毒由实验室向社区环境扩散.有效的封存要有标准的客观评估方法和实施过程评估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阶段脊灰野病毒的封存,中国已完成第一阶段第一步脊灰野病毒封存.
作者:潘伟毅;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深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问题也日趋明显.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系统和认定模式.现结合目前中国在预防接种副反应认定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外文献,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截止到1999年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初步看法.
作者:罗凤基;李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6年1~6月邹平县邹魏工业园发生了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风疹流行.现简报如下.
作者:张成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接种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MV,病毒滴度≥3.3lgCCID50/ml,0.5ml/剂次)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209名8~12月龄未接种过MV的健康儿童作为试验组,63名1~2岁在观察期间不接种任何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MV安全性观察,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试验组儿童血清抗体.结果 接种MV后无即时反应和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热率为29.19%,以低、中热为主;皮疹发生率为4.78%.接种MV后HI抗体阳转率为98.46%,几何平均滴度为1:29.38.结论 M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韩悦;陈海平;于艳;毕学娟;孙静;常琳;郭军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为掌握重庆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探讨控制对策.方法 利用重庆市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对2004~2006年麻疹爆发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共发生麻疹爆发51起,1 005例,占同期麻疹总病例数的23.54%;爆发累及55%的区(县);主要发生在学校,占爆发起数的90.20%;爆发病例为3~140例;爆发病例年龄在2~14岁的占总爆发病例数的81.79%.其中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的占33.5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66.42%.结论 高质量的MV初免,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爆发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代虹;王青;王伟军;刘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流行性感冒(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的安全性.方法 在天津市进行开放式临床观察,受试者为18~60岁和>60岁健康人,每个年龄组均>110人.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0.5ml/支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接种后分别于30min内和24、48、72h观察不良反应,直至不良反应消失.结果 实际接种并完成临床安全性观察225人,男女性别比为1:0.96,平均年龄59岁(18~96岁).共发生不良事件14例,其中13例为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13/225).主要是局部疼痛、红肿、瘙痒及硬结,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12/22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225).结论 本次观察未见由疫苗引起新的不良反应,亦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及罕见不良反应.
作者:单爱兰;李琳;陈静;高璐;吴伟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5年4月上、中旬,广东省深圳市两所民办小学发生麻疹爆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青山;单芙香;刘跃红;谭洁;卢紫燕;曾华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方法 对国内1998年3月~2007年3月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有关MV效力的研究文献,根据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7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均为MV效力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MV效力为82.9%[95%可信区间(CI)66.5%~91.7%],低年龄儿童MV效力为85.2%(95%CI:65.2%~93.7%),高年龄儿童MV效力为65.7%(95%CI:42.3%~79.6%).结论 MV效力低于理论的95%,提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流行,应提高和维持高水平的MV初免和复种接种率.
作者:仲四清;江建平;李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定期修订0~18岁人群的免疫程序,以便使其适应当前疫苗生产的变化,包括一些新注册的疫苗.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马关县苗族村寨2005年10月16日~11月12日麻疹爆发的原因.方法 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鼻咽拭子和尿标本,分离麻疹病毒;采集现症病例和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119例麻疹分布于4个村.年龄小的8月龄,大32岁,0~13岁占84.87%.现症病人63.16%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31.58%免疫史不详.疫区301名儿童MV接种率88.37%,疫苗效力88.79%,麻疹感染人群中62%有接触史.患者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率59.09%,未发病人群血清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61.76%.分离到麻疹病毒4株,基因型为H1.结论 马关县苗族村寨发生的经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证实的麻疹疫情,由于卫生院报告疫情滞后,部分村寨存在免疫空白,MV接种不落实导致爆发.麻疹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应引起重视.
作者:赵智娴;丁峥嵘;张杰;熊庆;宁岚;李立群;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2004~2005年对7个县(区)随机采集726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抗体监测.结果 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4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 007.69,2005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2004年.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部分地区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存在薄弱环节.
作者:甄晓荣;付鸿;张晓曙;吴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